《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的作品,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后來其侄戴圣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
《禮記》內容豐富,涉及上古時代的禮制、哲學、倫理、道德,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所形成的眾多典故和匯集的對自然與社會的許多真知灼見,涵蓋面十分廣泛,極具警世意義。它的內容廣博,門類雜多,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對于我們現今的生活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教導我們如何學習的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完善人格的八大步驟: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教育教學的九個原則:“教學相長、豫、時、孫、摩、長善救失、啟發誘導、藏息相輔、因材施教”——《學記》,這些思想對于今天的教育事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禮記》還結集了如《中庸》《大學》《禮運》等蘊涵深邃思想內容的學術論文,它們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名作,影響極其深遠,其中《大學》和《中庸》兩篇更位列“四書”,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從語言的藝術成就方面看,《禮記》中的議論文,如《禮運》《樂記》等篇的部分章節,雍容大雅,氣勢沛然,結構嚴整。記敘文如《玉藻》《坊記》等篇的部分章節,文筆凝練,言簡意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敘事小品,寫得生動形象、意味雋永,都是較優秀的作品。
《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于仁義道德的教科書。我們今天讀《禮記》不僅有助于具體地了解古代禮制的思想和文化、認識古代社會等級和階級的構成、深入把握古代典章制度的原則和精神,還有助于增強對當今社會現象的認識和評判能力,有助于建設我們今天的禮儀文化。
禮,是體現儒家“仁”與“德”的各種社會規范,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是維系社會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們傳統文化中色彩最濃厚、影響最深遠的重要內容,對正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現代中國人來說,禮文化仍有值得借鑒的成分。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告誡我們,不學禮就沒法立足于社會。而中國號稱禮儀之邦,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懂得“禮”的含義和重大意義。曾國藩也曾說過:“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匯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所謂的修己治人、經緯萬匯,是指小到個人修養,大到治國平天下,都應該包括在禮中,由此可見禮的內涵和外延,范圍廣泛而浩大,學習禮、實踐禮勢在必行。
本書對所選取的《禮記》中的重要篇章,做了注釋和翻譯,幫助讀者加深對這部儒家經典的理解和把握,使經典不再束之高閣,而成為傳承文明的傳家寶。歷代為《禮記》注釋的著作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在編著此書時,我們盡量吸取前賢的精辟之論,選錄的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注釋和譯文力求準確簡明,但是限于水平,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曲禮上
【題解】
《禮記》凡四十九篇,《曲禮》是其第一篇,因篇首引“曲禮”而命名。《曲禮》原是古禮書名,已佚。“曲”有細微曲折之意,故所記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的細小禮儀。本篇論及禮的社會意義及功能,其思想非常深刻,內容繁雜但大致可分為五點:第一,闡述“禮”的重要性和為人處世之道;第二,記錄卿大夫和士日常生活中所應遵循的禮儀;第三,記述有關的喪葬、祭祀禮儀;第四,記述了君臣之禮和軍禮;第五,記述天子、諸侯之禮和相關職官制度、稱謂。
【原文】
《曲禮》曰:毋不敬,儼①若思,安定②辭,安民哉。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③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④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注釋】
①儼:通“嚴”,莊重的樣子。②安定:此指和氣,審慎。③安安:滿足于平安的境遇。④很:通“狠”,意為爭論,爭執。
【譯文】
《曲禮》說:凡事待人必須恭敬嚴謹,神態莊重若有所思,說話和氣、謹慎,這樣就可以使民眾安定了。傲氣不可以滋長,欲望不可以放縱,志向不可以自滿,享樂不可以達到極點。對待賢者要親近而尊敬,敬畏而愛慕。對于所愛的人要了解他的短處,對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長處。能積聚財富而又能布施,安于習慣了的生活而又能適應變遷。面對財物不隨便獲取,面對危難不隨便逃避。與人爭執不要求勝,分配財物不要求多,有疑問的事情不要隨便判斷,正確時也不要自以為是。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齊②,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①,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注釋】
①尸:古代祭祀時用以代替神鬼受祭的人。②齊(zhāi):通“齋”,指古人祭祀前的齋戒。
【譯文】
如果坐,就要像代替鬼神受祭的人那樣端莊,站著就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禮儀要順從時宜,出使要遵從別國的風俗。禮,是用來確定親疏、判斷嫌疑、區別同異、辨明是非的。禮,不胡亂說話,不隨便討好人,不說多余的話。禮,不超越節度,不侵犯侮辱,不輕佻親狎。修養自身,說到做到,叫作善行。行為有修養,言談符合道理,這是禮的本質。禮,只聽說學禮者要前來學習,沒聽說授禮者跑上門去傳授的。
【原文】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①,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②事師,非禮不親。班朝③治軍,蒞④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⑤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⑥。是故圣人作⑦,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注釋】
①辨訟:辯論,爭論。辨,通“辯”。②宦學:謂學習仕宦所需的各種知識。③班朝:謂整肅朝班。④蒞(lì):到職;居官。⑤撙(zǔn)節:抑制、節制。⑥麀 (yōu):母鹿。⑦作:興起。
【譯文】
道德仁義,沒有禮就不能成就;教導訓誡人民端正風俗,沒有禮就不能完備;論辯爭執,沒有禮就不能解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不能確定;為學習仕宦所需的知識而侍奉師長,沒有禮就不能親密融洽;整肅朝班治理軍隊,官員到位執行法令,沒有禮就沒有威嚴;臨時的祭祀和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沒有禮就不能虔誠和莊重。因此君子以恭敬、節制、退讓來彰顯禮。鸚鵡能說話,始終是飛鳥;猩猩會說話,也始終是禽獸。現在作為人而沒有禮,即使能說話,不也是禽獸的心態嗎?只因禽獸無禮,所以父子才共一雌獸。因此圣人興起,制定禮來教育人,使人們有禮,知道將自己與禽獸區別開來。
【原文】
太上①貴德,其次務施報②。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③。
【注釋】
①太上:指猶太古,上古。②施報:謂有所施與,則有所報答。③懾:指膽怯,困惑。
【譯文】
上古時以德為貴,后世才講究施惠和報答。禮崇尚有往有來。施惠于人而人不來報答,這不符合禮;別人施恩惠而我不去報答,這也不符合禮。人們有了禮社會就會安定,沒有禮社會就會危險,所以說:“禮是不能不學的。”所謂禮,要自我謙卑而尊重別人,即使是挑著擔子做買賣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更何況富貴的人呢?富貴而懂得喜好禮,就不會驕橫淫逸,貧賤而懂得喜好禮,那么心志就不會膽怯和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