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世界超300萬冊的身心靈自我修行必讀經典
謙卑和感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可以讓你了解自己、看清小我,進而在生活中操練,讓自己更加自在、解脫、快樂。而感恩,正是你用謙卑的心去體會一切之后,自然而然發生的。感恩會帶來更多的謙卑、更多的福分、更多的快樂,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
這個成長進步的過程,需要大家把書中的資訊拿出來,徹底在生活中執行。一段時間以后,你一定會在某個領域或是某些情境能夠做到先知先覺,不再墮入慣性模式的陷阱里。
——張德芬
1.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代表作;都市身心靈修行必讀經典,總銷量超300萬冊;影響了數千萬讀者的身心靈小說。 2.德芬最新作序分享:覺察和自省是一切成長的開始;謙卑和感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 3.楊冪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可以說是一本拯救過我的書,它讓我學會了臣服和接受。” 劉亦菲說:“這本書讓我們和自己真實的源頭越來越近,人生從此變得有創造性。” 李娜說:“我特別喜歡《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它雖然沒有華麗的文字,但是充滿智慧。讀完之后,你真的會覺得人生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 郝蕾說:“從逆境中走出來后,我多次把這本書送給身邊的朋友,希望大家也能喚醒那個沉睡的自己,踏上愛和喜悅的心靈旅程。”
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曾任臺灣電視公司記者、主播多年。在美國UCLA取得MBA學位,2002年辭去國際知名公司IBM高薪工作,致力心靈潛修及寫作,迄今其系列作品總銷量已經超過600萬冊,被譽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身心靈作家。作品已被泰國、韓國、越南等國翻譯成該國文字熱銷中。
2007年,出版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在臺灣地區一上市就掀起了閱讀狂潮,該書被譽為華語世界第一本身心靈成長小說。同年,大陸引進的簡體版,很快位列各大圖書銷量排行榜榜首,至今銷量已突破300萬冊。
2008年至2013年,作品《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臺版為:《愛上自己的不完美》)《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逐一上市。與此同時,張德芬還翻譯了德國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作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修煉當下的力量》和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禮物》,以及審校《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等身心靈作品,為華語世界的身心靈普及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再版序 生活是我們最好的上師
自序 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01.一場奇怪的對話——我是誰?
02.老人的讀心術——我不是誰?
03.做愛像去迪士尼樂園?——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04.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05.人生就像一場戲——角色面具
06.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未知的自己
07.這個世界是什么組成的——能量爭奪戰
08.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則
09.巧遇舊識——潛意識初探
10.當靈性與科學相遇——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11.命好不怕運來磨——潛意識中的人生模式
12.遇見難得的知音——潛意識的表達方式
13.回溯童年的記憶——我們身體的障礙
14.重新和身體聯結——瑜伽和呼吸
15.激勵大師的體驗分享——飲食與健康
16.卸下光環后的人生——健走真好!
17.“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18.一場“ego boosting”(小我增長)秀——同學會的啟示
19.被負面情緒套牢——情緒的障礙
20.在谷底驚見陽光——情緒的體驗
21.擺蕩于背叛、欺騙之間——情緒的爆發
22.是誰在傷口上撒鹽——情緒的療愈?
23.愛過、痛過、哭過之后——臣服的體驗
24.夢的秘密——當下的臣服
25.背負重責大任的腦袋——檢視思想
26.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
27.昔日女星的解套智慧——思想的癮頭
28.我是個婚姻失敗者?!——思想的攪擾
29.什么讓我感到喜悅——認同的解離
30.老婆不是秀給別人看的——身份認同的探索
31.戰勝了勝肽——心想事成的秘密
32.未實現就先感恩——最后的試煉
33.開始,就是未來——迎風飛揚
34.婚姻是一場修行——親密關系的聯結
35.快樂和對錯,誰更重要——走出觀念的牢籠
36.走出觀念,還原本來——回歸真我的自然狀態
再版代跋 給讀者的一封信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轉念作業
若菱看到老師發下來的家庭作業,著實有點兒納悶兒。作業的題目叫“批評你周遭的人”,然后按照要求把你的想法寫下來,一共六個題目。
若菱最想寫的當然是志明,但是她又不想在陌生人面前吐露自己婚姻的問題,所以她琢磨著該怎么寫這些問題,搞到很晚才睡。聽到志明進屋的腳步聲,和他關上客房房門的聲音,又是一陣心痛。
第二天是周日,若菱起了個大早,很期待地又去那個工作室,聽老師的課。一開始,老師又是帶領大家靜坐,若菱在一種無形的能量中,感覺好放松,身體輕飄飄的,思緒也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直到老師呼喚他們回來,若菱才依依不舍地睜開眼睛。
“昨天我們談到逃避我們自己以及其他問題的策略,其實還有一種策略,叫作……”老師在白板上寫下了“投射”兩個字。
“什么是投射呢?比方說,我從小就被教導我應該是一個聰明的人,我也自認為我很聰明,所以我壓抑、否認了自己不聰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聰明的人的時候,他提醒了我內在不想面對的部分,所以我特別討厭不聰明的人,對他們沒有耐心。”
老師停下來,看看所有的學生:“同樣的,當你對某一類人或是他們的行為,特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其實,他們的那些缺點你都有,只是不承認罷了!”說著,老師把手比成一個手槍的姿勢,對著一個學生,然后說,“你看,當我手指著你批評的時候,有幾根手指對著我自己?”
很明顯,一根手指對著對方,三根對著自己。然后老師說:“我的老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她看看若菱,顯然她說的是老人,“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針對老師的這句話,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若菱班上的同學好像已經都是靈修老手了,對老師說的話很能夠呼應、認同。若菱卻覺得她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這么激進的觀念。
首先,有個同學就提到了那部若菱看不太懂的電影,他指出電影內容說:“觀察者在各種事物的可能性中選擇了一種,于是事情就如實發生了,所以事情是我們的‘選擇’,而不是我們被動地看事情發生。”也有同學提到了“吸引力法則”,能量相同的事物會彼此吸引,所以我們周遭發生的事物都是我們本身的能量吸引過來的。
一個同學忍不住了,她有不太相同的觀點:“我是個基督徒,我是認同有一個最高力量在管制這個宇宙的。你們這樣說,好像人可以超越神,掌管自己的命運!”
大家突然變得鴉雀無聲,震驚于半路殺出來這么一個程咬金。若菱倒是挺欣賞她的態度,畢竟有不同的意見可以激發我們更多不同層面的想法。
“沒有沖突,親愛的,”老師柔聲地說,“當我們心里有個深切、真誠的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這就是你心目中的神。當你祈禱的時候,你的內在會發出一股正面振動的能量,它會把你想要的東西吸引過來,也就是神在回應你的禱告而賜給你真心想要的東西。”
那個同學緊繃的面孔稍稍有些放松了。
老師繼續說:“我們面對每天的生活,都去試著活在當下,臣服于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神,因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臣服于它。然后因為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當下的每個選擇中,我們沒有懼怕,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而且正因為我們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會因為我們有意識的選擇而發生。”
若菱真是很佩服老師能一轉頭就用基督教的語言,把剛才大家說的“另類”觀點換成基督徒能接受的說法。在這一轉念中,不但那位同學,連若菱也心悅誠服地接受了。
老師這時轉過頭來,看著一直沒有發言的若菱,邀請她分享她的家庭作業。
若菱有點兒害羞地低頭看自己寫的東西,然后老老實實地念道:“誰讓你感到憤怒、挫折、迷惑,為什么?誰激怒了你?你不喜歡他們什么地方?”
若菱停頓了一下,更不好意思地小聲念道:“我對志明感到憤怒,因為他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
“好!”老師要她停下來,然后問,“這是真的嗎?”
“什……什么?”若菱不解。
“志明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你?”老師重復若菱的話。
“嗯,是真的。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很少關心我。”若菱回答。
“志明很以自我為中心,這是真的嗎?他每時每刻都是這樣的嗎?他的每個朋友、周圍的親人都覺得他是這個樣子嗎?”
“嗯……”若菱沒有把握了,不敢接腔。
“他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你,”老師又念道,“這是真的嗎?”
“有偶爾關心一下啦,但是……”
“從來沒有,真正的,”老師加重語氣,“這是真的嗎?”
若菱說:“嗯,大部分時候是真的。”
同學們都笑了,若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老師又問:“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你是什么樣的人?”
“嗯?”若菱聽不懂。
“當你抱持這樣的想法——‘志明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的時候,你看到他,或是想到他的時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覺?”
“嗯,不太舒服……”若菱保守地描述。
“是喜悅、和平還是緊張、壓力?”老師追問。
“緊張、壓力!”若菱不假思索地答道。
“好,你想想,今天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想法,在你的腦袋中,你看到志明,或是和他相處的時候,你會覺得怎么樣?”
“好多了,比較平靜。”若菱想象了一下,然后老實地回答。
“好,我不是要求你要放掉這個思想,我只是問問你,你有沒有看到任何理由,讓你放掉這個思想,不再背負著它?”
“是的,我知道。”若菱說。
“好,我現在請你把這個句子反轉過來,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嗯?”若菱不確定要怎么改。
老師幫她起頭:“志明不是……”
“志明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不是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若菱機械地念出來。
“好,我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在心里默念這句話,看看它的真實性和原來那句話比較起來如何?”
若菱閉上眼睛,照老師的話默念這個反轉了的句子,她覺得很滑稽,不過好像后來這一句的真實性真的并不亞于原來那句。
若菱張開眼睛,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看著老師。
老師沒有乘勝追擊,只是繼續要求若菱:“把志明改成你,你改成若菱,把你寫的句子再念一遍。”
若菱照著念了:“若菱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志明!”
“這句話的真實性怎么樣?”
若菱閉目沉思,其實是在逃避困窘。她有點兒心虛,因為她知道她對志明的關心也是從她自己的觀點出發的,很可能志明對她也會有同樣的抱怨。
“這個家庭作業真是個陷阱!”若菱覺得自己上鉤了,可是也不得不佩服它的設計之巧妙!原來我們對別人的指控,真的是有三根指頭是對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