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一句榮耀,一種雋永,一生傳承。
《國家寶藏》是央視綜藝頻道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授權同名書籍。
這是一本沉淀中華文明的記憶之書。九大博物館館長甄選27件鎮館之寶,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在《千里江山圖》的壯美中一窺先人背影,聆聽“曾侯乙編鐘”奏響的華夏正音,感悟“越王勾踐劍”千秋不朽的中國劍魂……
這是一部國人智慧的集成之作。文物銘記過去的歷史,也成就今天的故事。數十位國寶守護人無論職業背景、性情性格、學術成就,他們與27件國寶命運交織,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奇。每一位國寶的創造者、挖掘者、守護者都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基因寶庫。
這是一本文物知識普及的收藏之作。書中全部內容經故宮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館專家親自審校修訂。書中收錄大量節目未播出內容,結合史料文獻和專家研究成果,梳理文物知識,,揭開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人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
于蕾,《國家寶藏》總導演、制片人。出生于沈陽,1998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后進入中央電視臺,曾擔任《非常6+1》《歡樂英雄》《回聲嘹亮》《詠樂匯》和《夢想中國》等大型電視欄目編導、節目制作人;擔任2012年、2013年、2014年央視春晚總撰稿, 2014年兼任央視春晚歌舞類節目導演。
呂逸濤,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國家寶藏》總制片人。
第一篇 紫微星之城——故宮博物院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將華夏山河的宏偉囊括于畫卷中,以巔峰水準的藝術作品訴說了對宏偉、壯麗、家國天下的情懷與眷戀;
各種釉彩大瓶是對中國陶瓷工藝技術的提煉與整合,充分表達了古代中國綜合實力最輝煌的時刻,表達了我們在數千年文化積淀下對自身物質文明的自信;
石鼓承載著自先秦時期所奠定的文化內涵:剛健、秩序、進取,用最早的石刻文字記錄著我們文明的博大。
開篇詞:六百春秋紫禁城002
第一章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綠水青山005
第二章 各種釉彩大瓶——國之瑰寶023
第三章 石鼓——中華文脈039
第二篇 荊楚文化的寶庫——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是古代君子劍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
云夢睡虎地秦簡中記載的大秦律令,具有古代中國高度的契約精神,成為那個時代大一統國家治理的基石;
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其代表了周代禮樂制度,也一直影響至今。
開篇詞:集荊楚文化之大成058
第四章 越王勾踐劍——中國劍魂061
第五章 云夢睡虎地秦簡——律法初心077
第六章 曾侯乙編鐘——華夏正音095
第三篇 華夏上古文明開源之地——河南博物院
婦好尊,讓婦好這位杰出女性從甲骨文的文字世界走向今人的視野,成為第一位有史可稽的古代女英雄,散發出雄健有力的華夏英姿;
賈湖骨笛是先人在八千余年前創造的具有完整七聲音階的可吹奏樂器,它是華夏民族開拓音樂精神世界的真實見證;
云紋銅禁,失蠟法制造工藝繁復精湛,是古代中國人酒文化中自我約束、酒以成禮的一件證物,引發后人深思警醒。
開篇詞:歲月才是真正的王者114
第七章 婦好鸮尊——華夏英姿117
第八章 賈湖骨笛——華夏初音129
第九章 云紋銅禁——強國智造145
第四篇 古都明珠華夏寶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和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從不同的方面再現了海納百川、開放自信的盛唐氣象,一方面是皇家生活的高貴雍容,一方面則是唐朝面向世界、萬國來朝的場景再現;
杜虎符則承載了秦人和當時華夏文明獨步天下的軍事智慧和縝密周詳的國家動員機制,它們鑄造了秦漢時期華夏文明陽剛威武、厚重深沉的民族品格,預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昭昭天命。
開篇詞:跨越百萬年的文物寶庫162
第十章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絲路芬芳165
第十一章 杜虎符——安國之信177
第十二章 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盛世威儀193
第五篇 新中國的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融合了我國古代文學史和繪畫史上兩位巨匠曹植和顧愷之的藝術精華;
銅鎏金木芯馬鐙是中國軍事技術改革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唐摹《萬歲通天帖》(《王羲之一門書翰》卷)上承魏晉書法精華,下啟唐
宋書法高峰,承載著華夏文明“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堅韌和雋永。
開篇詞:金戈鐵馬狼煙烽火,多元文化熔鑄傳承214
第十三章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妙筆丹青217
第十四章 銅鎏金木芯馬鐙——絲路傳奇233
第十五章 《萬歲通天帖》卷——筆墨乾坤249
第六篇 湖湘文明的寶庫——湖南省博物館
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使我們感受到唐朝人熱愛和享受生活的情趣,他們對人生的態度開始釋然;
辛追墓T形帛畫中的辛追,給我們留下了一幅西漢人的精神世界圖像,讓我們能了解華夏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泉。從這時起,我們的民族開始走出鬼神的束縛,擁抱自然;
皿方出生于一個崇敬祖先和鬼神的時代,體現了我們民族崇祖、敬畏自然的信仰。
開篇詞:見證華夏文明多源頭格局268
第十六章 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中國制造271
第十七章 辛追墓T形帛畫——瑰麗夢想287
第十八章 皿方罍——上古血脈303
第七篇 包羅中國古代藝術萬象——上海博物館
商鞅方升,見證了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和秦始皇六合一統兩個重大的歷史節點,引發我們與歷史改革家商鞅和千古一帝秦始皇展開對話;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是中國絲織工藝中頂級的最奇妙的傳世作品,顯示了宋代藝術文化開出的新境界;
大克鼎是西周青銅文明與禮樂文化的代表,鼎上的銘文,體現出敬天法祖、自強不息的意識和觀念。
開篇詞:中國文物界的半壁江山322
第十九章 商鞅方升——強國之器325
第二十章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錦繡中華341
第二十一章 大克鼎——華夏正禮357
第八篇 傳頌萬年越地長歌——浙江省博物館
寧波萬工轎是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工匠的輝煌作品,花轎上250個人物給我們留下豐富的文化想象;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是一把注入了工匠精神的樂器,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國哲學思想的最好體現;
良渚玉琮力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刻于其上的神人獸面紋,顯示了那個時代的高超技藝。
開篇詞:奏響萬年越地長歌378
第二十二章 寧波萬工轎——惠世天工381
第二十三章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高山流水395
第二十四章 玉琮——玉魂國魄409
第九篇 華夏文化之朔的寶殿——南京博物院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所反映的是中國陶瓷和建筑工藝的完美結合。世界各國的人們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見證了這座恢宏的中國琉璃塔,并一度將它視作中國的象征;
《坤輿萬國全圖》是早期中國和現代西方科技碰撞的結果。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中國士大夫互相影響,地圖拓寬了中國人看世界的眼界,而中國文化也通過利瑪竇更為西方所了解;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給我們帶來的是魏晉風流的氣質:尊崇自然,追求個性。他們也成了歷代中國文人志士的典范。
開篇詞:“四海歸順,萬國來朝”的文化見證者426
第二十五章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大國匠心429
第二十六章 《坤輿萬國全圖》——海國圖景445
第二十七章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先賢懿德459
特輯 國家寶藏之特展單元477
參考文獻484
第十七章 辛追墓T形帛畫——瑰麗夢想
國寶小傳 西漢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巔峰之作
帛畫,中國古代絹本畫之前的、以白色絲帛為材料的畫種,采用百分之百頭道桑蠶絲,不漿、不礬、不托,運用筆墨和色彩結合的技法繪制而成,興起于戰國時期,于西漢發展到高峰。
T形帛畫是漢初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之妻—辛追的隨葬品,覆蓋在錦飾內棺的蓋板上,保存完整,色彩明鮮,內容豐富且生動,技法精湛。帛畫的整個畫面呈“T”形,用單層的細絹作地,絹地現呈棕色,呈T形,上寬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3塊絹帛拼成,中間用一長條整幅的絹,再取相當于長條三分之一的絹,裁成兩半,分別拼縫在長條上部的兩側。頂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絲帶,以便張舉懸掛。
這幅帛畫的畫面,大體可以分成“天上”“人間”“地下”3個部分。
國寶守護人——雷佳
T形帛畫中展現的豐富內容需要用心感受,從中體味中國人骨子里的情和緣。
T形帛畫展現了天堂、人間和地下的景象,對于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世界,我們覺得很難用語言形容,通過音樂劇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渲染出帛畫中的景象和情緒,我相信觀眾的感受因此會更到位一些。在我深入了解她(辛追)之后,越發覺得即使經歷了生離死別,但辛追娭毑(湖南方言,對“奶奶”的稱呼。)始終充滿了對生命和情緣的珍惜,這也是湖南人覺得辛追的故事特別深入人心的原因。
前世 西漢喪葬制度的完整圖景
戰國時代的楚國,流行為死者招魂的習俗。《楚辭?招魂》中記載,“秦篝齊縷,鄭綿絡些”,指的就是招死者之魂。直至漢代盛行厚葬,西漢人認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與尸體離散,離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還會驚擾后人。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附于尸體,入葬墓內,葬制上叫作“招魂復魄”。“招魂”,便是制作經幡,讓游魂識別幡上畫的墓主人的形象,自己歸來。“復魄”,便是出殯前,將靈柩在家停放數日,“魄”也能附體。一般做法是,柩停放在靈堂上,把畫好的招魂幡—古人稱作“銘旌”—豎在靈柩前。出殯時,將招魂幡舉在靈柩前,一路引導到葬地,經過祭祀告別儀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層棺,則放在最里面的一層棺上,隨著下葬,這樣,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內。
T形帛畫就是一種招魂幡,帛畫上端裹著一根竹竿,就是當時用來掛畫張舉的。召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這種喪葬習俗,至今還有所遺留。
這幅T形帛畫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出殯的時候作為導引,一個是入葬的時候將其覆蓋于內棺之上,叫銘旌,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幡。
——馬寶杰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
關于辛追墓T形帛畫的來源,到底是由辛追生前授意畫師來作的畫,還是她(辛追)死后,家人安排畫師作畫,目前無從考證。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斷代技術的不斷出現,今后有可能得到答案。
——馬蕭林 河南博物院院長
重現 永生之夢光華再現
1972年,馬王堆漢墓考古挖掘震驚世界。隨著“東方睡美人”的千年不朽女尸辛追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光華再現,而這幅光彩奪目的T形帛畫,它的主人就是辛追,出土時就覆蓋在內棺之上。
那是1972年4月25日晚上,發掘人員還在為黑地彩繪棺和朱地彩繪棺的出土興奮不已,又在馬王堆1號漢墓第四層內棺蓋上, 發現了一幅T形彩繪帛畫,帛畫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從北京請來的王專家連說,這幅帛畫價值連城。2000多年前的帛畫,已經沒有韌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疊,帛畫的畫幅大,要完整地揭取, 難度較大,一時間,大家都感到手足無措,有點兒無所適從。最后,經過研究,還是將外層的朱漆棺蓋蓋好,到第二天再動手取起。
帛畫的揭取
這樣大幅的帛畫,怎樣確保不損壞文物,實現完整的揭取呢?
首先,時間不能太長。工作人員減弱了室內燈光強度,避免強光照射,這樣帛畫不易變色、絲質不易變脆,同時加快揭取速度。其次,揭取工具。工作人員自行將竹片削得長度適宜,厚薄勻稱,并且刮得十分光滑,既便于操作,又不會傷及畫面。
在微弱的燈光下,專家們細致入微,用光滑的小竹片輕輕挑起兩個角,待帛畫下端揭離并掀起一小段,旁邊等候著的兩個助手把卷好宣紙的一個圓筒輕輕地橫放到下面,隨著帛畫的掀起,圓筒卷著帛畫一小段、一小段向前滾動。
直到第二天凌晨3點多,才將帛畫卷成一大卷筒。然后,再將帛畫鋪在墊著宣紙的三合板上,在帛畫上又另鋪幾層宣紙,宣紙上再蓋一塊三合板,捆綁固定,由專人專車運回博物館。
1972—1974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是20世紀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共有三座墓葬,歸屬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其夫人辛追,二人之子利豨,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其完好的墓葬結構及豐富的隨葬品,完整呈現了漢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喪葬觀念。700余件工藝繁復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漢代髹漆業的輝煌成就;500多件織精繡美的絲織衣物,力證了西方文獻中“絲國”(Seres)的記載;逾50篇“百科全書”式的簡帛文獻,傳承了先哲們的學識與智慧;辛追的千年遺容,創造了人類防腐技術的奇跡……馬王堆漢墓是人們了解2200年前社會風貌的窗口,被譽為漢初歷史文明的標桿。
辛追墓T形帛畫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仍舊保持完好的狀態和鮮艷如初的色彩,這與埋葬的方式有很大關系。從考古現場來看,圍繞著棺槨,第一層是木炭,第二層是白膏泥,這兩層材料緊緊地將棺槨形成了非常緊密的小空間,隔絕了光線。木炭用于吸潮,白膏泥滲透性很低,用我們現在的科技術語來講,就是一個質量極高的恒溫恒濕的環境,所以帛畫得以保存至今,完好如初。
——蔡琴 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
今生 再現古人對生與死的理解
講述人:李建毛,湖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
黃婷婷,湖南省博物館明星教育員
T形帛畫目前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館,為了給大眾講好帛畫的歷史故事,湘博人結合湖南童謠和考古結論,以及采用三維動畫影像的展現方式,讓帛畫在參觀者眼中變得“立體”。
(一)結合湖南童謠,講解T形帛畫的故事
比如帛畫中蟾蜍的圖像,就用湖南童謠來講述,這個童謠是:
月亮粑粑,肚里坐個嗲嗲嗲嗲
出來買菜,肚里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繡花,繡個糍粑
糍粑跌進井里,變得蛤蟆
諸如此類,帛畫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以帛畫最上部分—“天上”為例,正中間有個人,他的名字叫燭龍神,是天國的主宰,在他左邊有一輪月亮,月亮上方是蟾蜍,接著左上方有一只瘦小的玉兔,在月亮下方有一個托月的女神,這就是描繪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帛畫可以說是馬王堆的縮影,辛追夫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帛畫當中都有體現。我們結合考古研究,印證T形帛畫之人間部分的故事不是古人想象出來的,而是根據當時現實生活描繪出來的。我們來做一個對比,就一目了然了:
更為驚嘆的是帛畫體現出的科技含量。美國天文學家海爾的《宇宙深度》描述:中國人觀測太陽黑子比西方大約早了2000年。這何以考究呢?其實帛畫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因為“金烏”(即帛畫右上角的黑鳥)—相傳是古人用肉眼觀察太陽黑子的現象。這說明古人對宇宙的探索可能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早。
(二)漢代高超的繪畫藝術與漢代哲學思想(包括當時的宇宙觀和生命觀)的完美結合
首先,畫幅較大,層次分明。畫幅長2.05米,最寬92厘米,內容豐富,繁而不亂。其次,勾勒精細。采用線條勾描和“沒骨畫”
相結合而畫。有的線條纖細柔軟,尤其是對人物的面部和衣服的刻畫尤為精細,可以看出當時的畫師線條筆力非常深厚;有的直接用彩畫而成,比如太陽和里面的金烏。
再次,用彩講究。帛畫用彩豐富,色彩交替使用,使整個畫面顯得光澤富麗。帛畫中間的五彩帷幔,通過顏色的深淺變化,來表現絲綢的質感。
(三)完整而豐富的感官體驗
T形帛畫的下一個展廳,是按1:1做的墓坑復原,有20米深,1號墓的棺槨就放在最底下,觀眾可以俯視內部結構。同時在墓坑的四壁,我們還將T形帛畫和棺槨上的畫面內容投射出來,通過這種設計,讓大家能形象地看到和感受到辛追對生與死的理解,也可以感受到漢代人非常浪漫的藝術表現手法。
親歷 天地人間之禮
T形帛畫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
1. 了解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喪葬制度。《周禮》《儀禮》和《禮記》中,均記載了有關喪葬的習俗和制度方面的細節。長沙楚墓曾出土過出殯時侍者高舉的經幡,漢代以前的帛畫畫幅小,所以得以研究的史料很有限。T形帛畫可以說是研究當時喪葬制度的巔峰之作,其展現的“天上”“人間”“地下”三界,內容豐富,表明了古人思想和信仰的不斷演進。
2. 帛畫展現了古人高超的繪畫水平。除了用筆和用彩豐富,其布局更是巧妙。如“天上”“人間”“地下”的相隔,“天上”有天門,“地下”以平臺為限,“人間”篇幅大且層次分明,突出墓主人形象,呼應帛畫“招魂復魄”的主要用途。
關于辛追墓T形帛畫上的圖案元素,后人有多種闡釋,比如天界部分,人首蛇身的那位到底是誰,女媧還是燭龍?比如帛畫下面的部分到底是地獄還是水界?帛畫內容到底分為兩個部分,還是三個部分,甚至四個部分,至今仍有不同看法。T形帛畫的魅力在于它是如此豐富,讓我們每個人對它皆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湘博的幾代人,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崗位,用不同的方式在踐行著“讓文物活起來”這一件相同的事情,他們都是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者。當我們走進新館,走進“馬王堆漢墓陳列”展的時候,辛追墓T形帛畫,它的美自不必多說,它能保存2000多年,把美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后人,讓后世之人透過它了解古人的精神追求,實屬妙贊。這一件件文物,這一個個傳奇故事,足以讓每個參觀者沉浸在千年的歷史之中。每件文物都是中國故事最好的講述者!
傳奇 浮華如畫落筆下
西漢文帝年間,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人至暮年,丈夫、兒子先她離世,錦衣玉食難
抵思親之苦。近日,一位神秘故人頻頻來訪,據說此人非比尋常,其歌能解凡人奔波離散苦,其畫能通天地神靈永生路。故事從她們見面后,辛追傾訴的一場舊夢開始……
辛追突夢逝去愛子利豨。這日見到畫師,辛追滿臉憂傷地問道:“終將您盼至,昨夜我兒入夢,神情惶恐,此為何?”
畫師稍做思忖便回答:“太夫人,此乃天機,本巫不可多言……”
辛追轉而神情凝重道:“數年前,他突然離去,入土匆忙,我請您畫完便置于那棺槨
之上,如今他……”
辛追話未說完,畫師堅定補充道:“定能安土,定可往生。太夫人放心,勿念。”
聽到這番話,辛追輕輕點頭,神情稍微舒緩地說:“這么說,我多少心安。你是畫師,更是通靈之人,所言必無誤。”
畫師道:“公子恐是思念太夫人了,故而黯然。”
辛追若有所思地對著遠處細聲道:“(我)何嘗不想念他,還有他父親,不過,該是快見面了。”
辛追轉向畫師說道:“特再次請您,為我身后之畫費心了。”
畫師點頭回答:“應該的,太夫人。我已數次登門,并幾易畫稿,今日前來,是為太夫人之畫已成。”
聽聞此,辛追頻頻點頭,并露出了許久未見的寬慰笑容:“極佳,快,展開。”
畫師右手一揮,在辛追額前輕點,并說道:“本巫將帶太夫人,一睹天國之風采。”
畫師指著T形帛畫上方“天國”部分的圖像,唱道:
金烏低聲訴 立在扶桑樹
隨日出日落 朝朝暮暮
蟾蜍伴玉兔 廣寒宮里住
月光倒影嫦娥的淚珠
神靈燭龍在祥云間飛舞
香火燃 祈心愿 靜靜禱祝
唱到這里,辛追難言相思離愁之情,畫師扶起夫人,繼續唱道:
孩子啊 別再害怕
那里要比人間還輝煌
孩子啊 去陪陪父親吧
終有一日 魂歸去兮 重圓一家
聽罷,辛追像是對著遠方的兒子訴說,又像是在問畫師:“那里日月同輝,我兒定不
會怕。對嗎?”
畫師答道:“是的,他與它們同升同落,生生不息。”
辛追道,“那便好。”繼而說道,“此為祭祀之景吧?五彩與帷帳之下,我送走了君
與兒,終有一天,我也將送自己上路。”
畫師一邊輕嘆,一邊指引辛追觀看帛畫圖像:“哎,太夫人,本巫有意將人間之象,
畫得熱鬧豐盛。”
辛追沒有跟隨畫師再看帛畫,只是轉頭低聲答:“如此甚好。”
畫師拍了拍辛追的左肩,像是給她鼓勵,又像是點醒她,說道:“愿此景可寬慰在世
之親人。”繼續指著帛畫中“人間”的部分唱道:
白珠落玉簪 曲裾羅袍長
紅顏只為夫君妝
鼎中肉微燙 壺中酒醇香
侍女相隨 無言升帷帳
長龍神豹 兩兩相誓守望
青絲轉眼白發 祭夜漫長
唱到這里,辛追想起往日和丈夫恩愛的點滴,早年喪夫與喪子的悲慟。命運獨留自己在人間,即便侍女圍擁,始終難抵天人之隔的無盡苦楚,竟有些渴望見到家人。
畫師繼續唱詞,描繪一家昔日團圓的畫面:
離別傷 人世無常
何必留戀世間多繁華
惜歡宴 親人依偎身旁
曾有一天 笑語滿堂 怎堪回想
辛追突然明白了什么,略帶哭聲對畫師說:“其實,(人間)即便再熱鬧,又如何呢?”
畫師點頭:“是啊,活著的人懷念死去的人,實在煎熬。”
辛追激動地說:“你筆下的黃泉,不過是今日我之處境。”
畫師握住辛追的手,說:“雖在人間半世繁華,卻似地獄生不如死。”
說到這里,畫師將帛畫“地獄”部分的圖像用唱詞唱給辛追:
讓白發人送黑發 入地獄又何妨
只見到大禹之父 治水失敗 落得遍體鱗傷
腳下青魚翻江 赤蛇狂舞
如烈焰般糾纏身上 無處逃亡
辛追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失聲痛哭。畫師唱道:
魂飛揚 天上地下
哪里找回溫暖那故鄉
夢一場 浮生如畫落筆下
終有一日 魂歸去兮 重圓一家
辛追和畫師共同望向遠方,像是跟隨帛畫的指引,仿佛看到了與逝去親人共團圓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