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夏天,當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民依然把希特勒當作偶像、振奮地生活時,德國南部的洛莎一家卻不得不面對一天天糟糕下去的日子。原本,父親用大篷馬車帶著家人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四處做生意。身為長子的恩斯特很喜歡這種自由的生活。然而,因為納粹黨實施的對吉卜賽人明顯不公的管理政策,父親的生意遭受重創,再加上第四個孩子出生,家里的境況越發糟糕,而市政府的強行介入終于導致一家人被迫分開。那時,恩斯特洛莎只有三歲。
之后,母親去世,父親被關進集中營,恩斯特被送進了孤兒院,在那里,大家都稱他為吉卜賽人的后代。為了生存下去,恩斯特學會了欺騙和偷竊,并被孤兒院的修女們認定為無藥可救。
10歲時,恩斯特被送進納粹青少年管教所,在那里,因為消極抵抗殘忍的訓練,以及屢教不改的偷盜和搗亂行為,他再一次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人,并被心理醫生鑒定為反社會精神病患者。
1942年,沒有任何精神問題的恩斯特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這里,他與一個年紀相仿的女孩相愛。就在他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時,他發現精神病院的高墻下,一場隱秘的殺戮正在進行:一些病人被神秘的灰色汽車帶走,從此再無消息;一些病人被活活餓死;還有一些離奇死亡。恩斯特憑借著勇敢和智慧幾番逃脫劫難,并堅信自己能再度過上自由的生活,然而,當心愛的女孩也被秘密殺害后,他才醒悟,風暴不會因為內心的美好信念而改變掠奪一切的本質,而自己肯定也在死亡名單上。只是他沒想到,死亡會來得這樣快。
1944年8月,納粹戰敗,精神病院的負責人接收到這樣一條指令:恩斯特洛莎必須從地球上消失……
◎一本轟動全德的小說,一段不忍回望的心碎歷史!
這是德國歷史上無法繞過的瘋狂時代,嗜血的萬字旗下,一個被認為是異數的少年,如何用他的機敏,叛逆野蠻地成長;又如何因他的機敏,無可奈何地夭折。在1939 年至1945年間,至少有20 萬心理病患、殘疾人被納粹稱為無生存價值的生命,在秘密行動中因毒氣、藥物或被剝奪食物而死。本書從兒童的視角揭露了這一安樂死計劃的真相,既觸目驚心又令人心碎,小說在德國出版后,引發巨大轟動。
◎超乎想象的真實,無法言說的震撼!
為了這本書,作者進行了5年的潛心調查和寫作,采訪了近100位相關人士,調取和查看了超過300份的檔案資料。書中所有事件都經過大量調研,所有人物均真實存在,各個細節都經得起考究。
◎故事感人至深,看完前一百頁,審稿編輯掩卷暴哭三次。
無論是《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還是《美麗人生》,戰爭題材的兒童小說總是讓人心神揪然,《八月迷霧》亦是一本悲傷的小說,它用一個真實的傷痛故事觸動了讀者,引人同聲一哭。
◎同名電影動人心魄,大受追捧。
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于2016年上映,上映后和小說一樣大受追捧,攬獲德國當年多個重要電影獎項,并在意大利吉福尼兒童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兩項大獎。觀眾評論電影用一種冷峻嚴肅的敘述,還原了真實的歷史,而這種真實,能夠直擊我們的內心。
恩斯特洛莎從我27 歲起就陪伴著我。我不知道能否稱他為朋友,但我可以想象,以他的經歷是絕對不會和一個精神科醫生做朋友的。對此我只能接受。我們的相識由來已久。
1939 年至1945 年的納粹時期,希特勒以個人名義批準醫生和醫務工作者殺害了近20 萬名精神病患者。他們聲稱精神病人無生命價值,侮辱他們、迫害他們、謀殺他們。這些施暴者不在少數,而且還是德國精神科醫生中的精英。
二戰后,盟軍尤其是美國人對此類事件進行了徹底的調查。他們針對紐倫堡醫生訴訟案件收集了證據,并于1947 年在紐倫堡對此做出判決。事實上,實施安樂死手術的主要案犯只有兩人被處以絞刑,之后就沒有進一步深入核查。
大多數主犯和從犯沒有被調查,他們仍從事醫務工作,沒有被停職,沒有轉行。這些丑惡的歷史被掩蓋和否認。
另一方面,戰爭的經驗改變了德國人民的認知:人們變得極為重視自身的幸福、權利和責任,公民自由和人權成為新民主的基石。然而這種思潮很晚才進入那些偏遠、封閉隔絕的大機構,例如當時治療精神病患的大醫院。直至1975 年,德國聯邦議院才開始處理精神病院里殘暴且無視人性的情況,并決定改革精神病院。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取締大醫院,將治療和護理病人的工作轉移到生活社區。這陣新風大大鼓舞了我們年輕醫生的士氣,大家紛紛走進療養院,助力改革。
1980 年5 月,我接管了考夫博伊倫一所類似的精神病院的工作,開始內部改革。幾周之后我就意識到:想要改革成功,我們必須直面所有過往,以史為鑒,撥開沉默和麻木的迷霧。我們查閱管理文件、訴訟檔案,整理被害人的現存病史,約談證人。在此期間,恩斯特洛莎的名字一再出現。1945 年,第一批調查醫院案件的美國官員們顯然和之后調查的我們有同樣的經歷。在審訊醫生和醫務人員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難以置信的事情,希望更深入了解這些事件,尤其是其中的一個個案。許多關于恩斯特的證詞浮出水面。此外,目前仍在世的恩斯特的妹妹阿瑪利亞和安娜的補充證詞,以及羅伯特多梅斯全面調查的結果都成為本書的基礎。
上百萬的人成為此次大屠殺的犧牲者,成千上萬的病人在戰爭中被殺害,這個龐大的數字往往使我們忽略個體的情況。當我第一次讀到恩斯特的病史,他那夾在檔案里面的照片使我深深震動,再也移不開雙眼。自從我與他進行心靈交流以來,每當我在工作上面臨艱難抉擇時,我常常以恩斯特的視角來看待我要解決的問題,于是我就知道該怎樣決定。照片上的恩斯特用充滿挑釁且悲傷的目光注視著我們,無論我們是孩子還是大人。所有看到照片的人都會設身處地地想象著:一個孩子是怎樣在那樣惡劣的處境下掙扎和生存下來的。恩斯特的經歷就如同羅伯特多梅斯的小說所描述的,另外羅伯特還運用小說的手法強調突出了他的內心世界。閱讀小說時,讀者要進入恩斯特的角色,從恩斯特的視角感受他的經歷。
當我今天直面恩斯特時,我深切地期盼一切都未發生。然而眾所周知,這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彌補也不可能。(彌補是一個多么不幸、粉飾太平的詞語,這是當時為補償大屠殺中的死難者而選擇的單詞!)如同這本小說一樣,許多書籍恢復了恩斯特們的尊嚴,這正是所有死難者們被殘忍剝奪的。
米夏埃爾馮克拉納赫博士
(考夫博伊倫區醫院前任院長)
2007 年11 月,埃根塔爾
作者:
羅伯特多梅斯(Robert Domes),1961年出生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伊興豪森。高中畢業后,在慕尼黑大學學習政治傳媒學。有30多年的媒體人生涯,其中有17年在阿爾高報社擔任編輯一職。2002年后轉為自由職業者,專注于運營多個記者項目,出版專著、期刊和各類手冊,組織和管理專業研討會等。
《八月迷霧》是作者在5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后出版的小說,上市后獲得了巨大的反響,并于2015年被拍攝成同名電影(電影名也被譯作《八月的霧》),電影上映后同樣大受追捧,陸續獲得多個重要獎項。
譯者:
黃曉艷,講師、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副主任、德國馬格德堡大學訪問學者。目前師從德國著名語言學教授阿爾明伯克哈特(Armin Burkhardt)攻讀德語語言學博士學位。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德經濟語言對比、語料庫建設、多語學習者語言研究。曾獲校優秀教學團隊獎、校燭光獎,以及凱原十佳教師全國德語辯論賽冠軍指導老師等稱號。參與翻譯《德國市場經濟》。參與國家社科項目海外華人傳記研究德語子項目。
前言/Ⅲ
序章/1
第一章 閃耀目光/7
第二章 只要幾天/59
第三章 鑒定/137
第四章 被遺忘的孩子們/181
第五章 陰森恐怖之地/215
尾聲/279
作者后記/283
時間表/297
詞匯表/307
致謝/317
電影版注釋/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