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藝術是中國當代美術發展史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潮與現象。20 世紀 90年代以來,隨著全世界范圍內的生態思想與環保運動的持續深化,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和生態主義傾向的藝術創作日益高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中開始出現了批判環境異化、尊重動物權利、克服無限發展欲望、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環境公正等多重視覺主題。進入 21 世紀以來,生態文明問題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并*終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本書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2012 年度課題項目。在課題執行的 3 年過程中,本書主編在當初的課題框架之下,吸收*近幾年生態學和生態批評領域的*的一些思想成果及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的*創作成果,經過反復思考及討論,確立了*終的寫作大綱及方案。本書作為《永恒的原鄉: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研究》的修訂版,仍由兩位主編共同提出基本思路、總體框架和寫作大綱,然后與團隊其他成員一起相互緊密合作、分頭撰寫,并*后統稿。
生態藝術是中國當代美術發展史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潮與現象。20 世紀 90年代以來,隨著全世界范圍內的生態思想與環保運動的持續深化,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和生態主義傾向的藝術創作日益高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中開始出現了批判環境異化、尊重動物權利、克服無限發展欲望、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環境公正等多重視覺主題。進入 21 世紀以來,生態文明問題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并*終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后記
從一開始,我們就將《重構景觀:中國當代生態藝術思潮研究》的研究方法與對象鎖定為在西方當代生態批評思想視野下的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創作與實踐。2015 年
12 月 12 日,《巴黎協定》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獲得通過,這是值得當代世界史記憶的
大事。緊接著,2016 年 4 月 22 日,世界各國領導人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共同簽署了這
一事關全球氣候與生態發展未來的重大協定。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于2017 年宣布美國要退出這一協定,但中國和歐洲乃至全世界大多數協定國家都表示繼續執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世界生態問題再一次上升為國際性的戰略性問題,吸引著更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關注。
生態藝術是中國當代美術發展史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潮與現象。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全世界范圍內的生態思想與環保運動的持續深化,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和生態主義傾向的藝術創作日益高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中開始出現了批判環境異化、尊重動物權利、克服無限發展欲望、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環境公正等多重視覺主題。進入 21 世紀以來,生態文明問題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并最終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黨的十七大、十八大的報告中都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性觀念。不僅是要解決環保、資源等現實問題,更強調指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在國家整體發展問題上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尤其重視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黨和國家總體事業中進行統籌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生態藝術如何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相聯結,如何在新時代氛圍中進行全新的藝術探索,顯然對重構中國當代藝術格局具有異常重要的實際意義。而分析中國當代生態藝術的話語形態與發展脈絡對于我們領悟社會思潮與視覺文化、文化思想與美術創作相互推進的關系和多重意蘊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本書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2 年度課題項目。在課題執行的 3 年過程中, 本書主編在當初的課題框架之下,吸收最近幾年生態學和生態批評領域的最新的一些思想成果及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的最新創作成果,經過反復思考及討論,確立了最終的寫作大綱及方案。作為迄今為止第一部中國當代生態藝術批評著作,《永恒的原鄉: 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研究》于 2015 年年底在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以后受到學界好評,并榮獲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本書作為《永恒的原鄉: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研究》的修訂版,仍由兩位主編共同提出基本思路、總體框架和寫作大綱,然后與團隊其他成員一起相互緊密合作、分頭撰寫,并最后統稿。全書內容撰寫與修訂分工情況如下:
引論:彭肜、支宇
第一章:支宇、萬榮英(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理論與批評專業博士生候選人,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講師)
第二章:彭肜、李茜(設計學博士,成都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
第三章:支宇、張瑩(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理論與批評專業博士生候選人)
第四章:彭肜、劉昕璐(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碩士研究生)
第五章:彭肜、秦哲(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碩士研究生)
第六章:彭肜、王永濤(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理論與批評專業博士生候選人)
第七章:支宇、陽代娟(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生候選人)
結語:彭肜、支宇
感謝萬榮英博士(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講師)、李茜博士(成都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劉昕璐碩士、秦哲碩士,還有兩位在讀博士研究生張瑩(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和王永濤(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的通力合作。
2015 年以來,我們先后組織 觸摹經典 2015 觸摹經典 2016 發現經典2016和發現經典 2017四次歐洲藝術史研修與交流活動。在參加巴黎(2015)、(2016)、卡塞爾(2017)的疊映 2015超迴路2016疊映 2015展覽、學術研討會、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以及眾多美術館和藝術空間的過程中,我們多次與各種形態的西方生態藝術作品相遇。比如 2017 年 8 月初,我們在第 57 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館地球之館(Pavilion of the Earth)中就看到大量生態主題的藝術作品。其中,美國藝術家邦尼·歐拉·希爾克(Bonnie Ora Sherk)的行為藝術作品《公共午餐(1971)》(藝術家自己在動物園的籠中與動物一起共進午餐)和查里斯·阿特拉斯(Charles Atlas)的影像裝置作品《日落》(世界各地的日落視頻和視頻電子鐘)與其他作品一起都為我們深化中國當代生態藝術研究提供了更為開闊的知覺與思想背景。
隨著西方生態批評理論文獻的譯介和藝術創作與實踐的發展,我們對中國當代生態藝術的研究還將繼續深化。這樣一想,我們也就有些釋然了:本書的修訂將不會僅止步于這一次。
彭肜支宇
2017 年 11 月于成都
彭肜,哲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后。現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策展與批評活動。著有《全球化與中國圖像新時期中國油畫本土化思潮》《此在的圖像》《鄉土的譜系》《藝術批評學》(與黃宗賢教授合著)等專著。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美術觀察》《中國油畫》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先后負責主持教育部課題當代油畫本土化思潮研究中國當代鄉土美術思潮研究中國當代生態美術思潮研究等。在巴黎LISSUE藝術空間、北京今日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成都文軒美術館、四川大學美術館、天藝美術館、了了藝術機構等策劃了多次當代藝術展覽。
支宇,文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后。現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當代美學與藝術批評研究。著有《術語解碼:比較美學與藝術批評》《新批評:中國后現代性批評話語》《文學批評的批評》等個人學術專著,在《文藝研究》《文藝爭鳴》《讀書》《文藝理論研究》《美術觀察》等期刊發表文藝美學、視覺藝術評論、當代審美文化研究論文百余篇。
目 錄
引論藝術史敘事與生態話語轉型: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的緣起、內涵與視覺主題◆1
第一章生態學轉向:生態意識形態的概念內涵、哲學基礎◆ 15
第一節西方生態主義理論的思想淵源與生態主義的基本主張◆ 17
第二節第二節從人與自然的權力關系到人與自然的自由關系◆ 28
第三節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與全球生態學時代的到來◆ 34
第四節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意識:從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到水墨山水的審美形態◆ 40
第二章藝術的文脈: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的話語流變與圖像轉換◆ 47
第一節中國生態美術思潮的可能性與正當性◆ 49
第二節從家園夢的破滅到永恒原鄉中的大地之詩◆ 55
第三節告別人文激情:新潮美術運動之后中國當代美術的生態轉向◆ 66 第四節從鄉土敘事到生態之思: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的發展脈絡◆ 69
第三章環境的異化: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的批判之維◆ 81
第一節城市景觀與生態變遷:中國當代繪畫的都市意象◆ 83 第二節鄉土視閾:從人本中心到后人本主義◆ 91
第三節化丑為美: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的污染主題與審美重構◆ 102
第四章動物的權利: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的生命之維◆ 113
第一節眾生平等:鄉村景觀中的動物生存狀態◆ 116
第二節軀體視角:動物與人的互看◆ 123
第三節被剝奪的生命:現代性壓抑的隱喻◆ 132
第五章發展的極限:作為工業文明反思的中國當代生態美術◆ 143
第一節無限的欲望:公路、橋梁與工廠視覺意象的生態內涵◆ 146
第二節擴張的后果:當代繪畫中的荒蕪干涸視像◆ 151
第三節簡約的生存:克服發展欲望的美好生活理想◆ 156
第六章自然之美: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 163
第一節人類活動對原生態的損毀◆ 165
第二節傳統山水與生態風景的并置、雜糅與融合◆ 174
第三節天地之大美:非人類中心主義視野中的生態景觀◆ 181
第七章重返自然:走向以自然為本的中國生態建筑設計◆ 195
第一節本質的回歸:對建筑的物質性思考◆ 197
第二節城市空間的再造自然◆ 200
第三節走出技術至上的誤區◆ 204
結語邁向天地境界與多元話語形態: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的前景◆ 207
參考文獻◆211
后記◆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