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該研究計劃有一個整體思路之后,我開始著手進行更為具體的研究。由于這一詩學理論本身具有非常鮮明的跨學科屬性,與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息息相關,因此對于文學專業方向的研究者而言,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幸而我的一些語言學專業方向的博士生同學也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因此我們的合作研究有了良好的契機。
參與寫作《兼容并蓄:融形式分析與文化研究于一體的認知詩學》的楊靜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2011級的博士研究生,她師從于國內認知語言學泰斗王寅老師,并一直致力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由于研究興趣上的默契,我們共同制訂了較為詳細的研究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具體的研究對象,選取了認知詩學中能突出體現該理論屬性特征的四個重要分支理論進行梳理和論證,包括文本世界理論、概念隱喻理論、圖形一背景理論和腳本理論。我們決定采用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的歸納式論證方法,從這些不同的理論的特性中,剝離出其共性的一面,并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進一步論證和支撐我們的觀點,突顯認知詩學理論融形式分析和文化研究于一體的理論特征,揭示出它不同于傳統文學批評理論的重要特征。
今年是我攻讀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的最后一年,在王欣導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的博士畢業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并通過答辯,隨后我在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正式工作。與此同時,我自己未來在學術研究中的方向也更加明晰。我的博士畢業論文主要運用認知詩學中的概念隱喻理論對多麗絲·萊辛的重要科幻作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這使我在批評實踐中堅定了對這一新興詩學流派運用前景的信心,并萌發了對其理論特征進行更為深入和全面探究的研究興趣。
在博士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梳理了認知詩學的理論淵源,涉獵了一些與之相關的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知識,并嘗試將其運用于對萊辛作品的文化主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我不僅對認知詩學理論逐步熟悉,而且在這一理論梳理和批評實踐并行的過程中十分深切地感悟到該詩學流派鮮明的理論屬性。我認為,認知詩學是一種兼容并蓄的文學理論,它不僅與文體學密切相關,注重對文本文體特征的把握,不拘泥于純粹的形式分析,而且通過其對人類心理認知機制的深刻洞悉,將人類的思維和語言與人在外部世界中的切身體驗緊密結合起來,將對人類社群普遍經驗與個體經驗的觀察與對人類語言現象共性和特性的解釋融為一體,可以有效地彌合傳統西方文學理論中形式主義與文化研究之間的鴻溝。因此,我認為可以從這一視角出發,對認知詩學理論的這一兼容并蓄的鮮明理論屬性進行更加深入的論證,既從理論淵源上做進一步梳理分析,又運用批評實踐例證對這一論點進行有效支撐。
在對該研究計劃有一個整體思路之后,我開始著手進行更為具體的研究。由于這一詩學理論本身具有非常鮮明的跨學科屬性,與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息息相關,因此對于文學專業方向的研究者而言,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幸而我的一些語言學專業方向的博士生同學也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因此我們的合作研究有了良好的契機。參與寫作本書的楊靜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2011級的博士研究生,她師從于國內認知語言學泰斗王寅老師,并一直致力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由于研究興趣上的默契,我們共同制訂了較為詳細的研究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具體的研究對象,選取了認知詩學中能突出體現該理論屬性特征的四個重要分支理論進行梳理和論證,包括文本世界理論、概念隱喻理論、圖形一背景理論和腳本理論。我們決定采用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的歸納式論證方法,從這些不同的理論的特性中,剝離出其共性的一面,并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進一步論證和支撐我們的觀點,突顯認知詩學理論融形式分析和文化研究于一體的理論特征,揭示出它不同于傳統文學批評理論的重要特征。
殷貝,重慶人,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畢業于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要從事認知詩學、西方文論與英美文學文化研究和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研究。發表論文及出版專著若干,參與廳級項目一項。
楊靜,重慶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重慶師范大學講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發表CSSCI論文及其他論文若干。
陳海兵,湖北黃岡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翻譯與跨文化研究和認知語言學研究,F已主持完成湖北省“+二五”教育規劃項目和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各1項,主持在研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項,先后參與完成國家社科、湖北省教育規劃項目及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6項,發表論文10余篇。
導論
第一章 認知詩學的理論淵源與總體理論特征
第一節 認知詩學的心理學理論淵源
第二節 認知詩學的總體理論特征
第三節 國內認知詩學研究概覽
第四節 認知詩學理論的后續發展與總體理論屬性論證
——以文本世界、概念隱喻、圖形-背景理論和腳本理論為例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文本世界”理論的屬性特征與文本的綜合分析
第一節 文本世界理論概述——理論淵源和基本特征
第二節 文本世界的多重結構剖析
第三節 彌合形式研究與文化研究的文本世界理論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概念隱喻理論的屬性特征與文本世界理論的綜合分析
第一節 概念隱喻的形式結構與建構過程中的文化常識黏合
第二節 概念隱喻的映射方式及其鮮明文化屬性
第三節 語境要素與文本形式的統一性研究-概念隱喻和文本世界在概念整合中的綜合運用及案例分析
第四節 概念隱喻理論與文學作品的翻譯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解讀文學作品的認知注腳:論腳本理論對文學批評及翻譯的影響
第一節 腳本理論的起源及發展
第二節 腳本理論在認知詩學中的運用
第三節 文學形式和文化研究的統一體——以《老友記》中幽默話語的腳本理論分析為例
第四節 腳本理論對翻譯的啟示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圖形一背景理論:統一文學作品形式和意義研究的新視角
第一節 圖形一背景理論的淵源及應用
第二節 圖形一背景理論對文學作品的解釋力
第三節 案例分析——圖形一背景理論視角下的《好青年布朗》解讀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