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在荒漠西北蹲點采訪30余年時間里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精選。主要講述了一批又一批從遙遠的外地來西北的支援者與拓荒者——青春正當年的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不畏任何困難險阻,生活上難以適應、與骨肉親人難以再晤;隨時面臨瘟疫細菌感染的死亡危險、20多個年頭在冷僻的試驗門類里克服自己文化基礎薄弱而攀登科學高峰;受著錯劃右派的冤屈和無家無伴的孤獨,以黃河為自己的終身情侶,戰勝了“鬼也不來的地方”的困難,等等,拼搏向上的動容故事。
入駐西北邊疆30余年,《光明日報》特約記者蹲點采訪,樸素紀實!帶你走入遙遠的戈壁灘、西北邊緣無人區、風雪驟起的世界屋脊……走進“拓荒者”的世界,探尋人性的純粹與力量!
序:社會主義中國美麗的天空
長 篇
公仆的職責
鑄鹽魂
中 篇
“比格云室”的情絲
“狀元”與“財神”
蘋果熟了
地球第三極腹地的曙光
在跳蚤世界———一個現代才子的苦斗紀實
播種者
雁落龍羊
“GAUSS”———高仕揚
在地殼新隆起地帶
懷抱
附錄:有關評論
中國西部報告文學的新崛起 黃 鋼
長篇報告文學《公仆的職責》讀后感 黃 鋼
來自世界屋脊的報告 田 源
我希望———《鑄鹽魂》序言 尹克升
啊,察爾汗鹽湖———讀李南山《鑄鹽魂》 李若冰
李南山重訪察爾汗鉀肥廠 張裔炯
懷 抱 (一) 姑娘的心
一艘巨輪在“千島國”——印度尼西亞曲曲彎彎的海域里緩慢地行駛著,它從三寶隴港到了雅加達港……在離開這個國家之后,輪船駛入無邊的太平洋時,頓時感覺到它的速度飛快了起來。海鷗低空翱翔,從佇立在甲板上扎紅綢發結的姑娘身邊掠過,18歲的陳基娘,輕輕地吐了一口氣:哦,飛吧,飛吧!向北,向北!快快飛向那北斗升起的地方……
1954年,一個炎熱的夏天。海輪經過幾天幾夜的航行,終于在一個清晨抵達香港。旅客們紛紛上岸。黑洞洞一片模糊的樓房,它的頂上掛著英國的米字旗。聽說,深圳橋的那邊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了。一幫拿著棍棒的巡捕,像趕什么似的(啊,姑娘想起來了:這不是在趕“豬玀”嗎?)把他們趕過了哨卡。過了那座橋,剛剛天亮,一眼就看見了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陳基娘雙腳并攏,肅然立正,深深地彎腰90度,連連鞠了3個躬。祖國親人解放軍拉住了她的手說:“歡迎,歡迎!你們辛苦了……”話還沒有說完,陳基娘已是熱淚滿面,嗚嗚地哭了起來……
“笨豬!”這句口頭禪,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似乎是對黃皮膚的華人特有的一種稱呼。陳基娘的心靈里,從小被刻上的一個恥辱的烙印,至今沒有磨滅:在異國他鄉經常像“豬玀”一樣被趕來趕去。父親為了養活一家七八口人,經商賣雜貨,從文池蘭搬到日惹,從日惹又到三寶隴,從三寶隴又搬家……陳基娘當然就跟著到東到西。
她永遠忘不了目睹的一幕慘景:就在木拉比活火山口附近的山林里,一群野孩子竄到樹林里去玩耍,她第一個發現被刺刀挑開肚皮的叔叔和阿姨的尸體橫躺著;锆傄粯拥靥颖蓟丶,一頭撲在外祖母的懷里。世上發生的一切,那瞬間被柔和溫暖的懷抱所隔絕,但兇殘的觸角像射線一樣,從不間斷地向幼小的心靈刺來,簡直無法阻擋。
為什么?為什么?在日惹上初中的姑娘,漸漸感覺到因為沒有生活在祖國母親真正的懷抱之中而缺乏安全感。
姑娘倔強起來了:她參加了進步華僑青年組織。學生會主席被當局逮捕了,她和大家一起,冒著生命危險,上街抗議游行;又跟同學們搞募捐活動,歡送一批批華僑回歸祖國。她已經不是一個野孩子了。
她知道祖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人民當家作主,搞生產、鬧建設、男女平等……她瞞著父母偷偷地加入了“回國同學會”,立下了回國的誓愿。
父親是出于愛護女兒(因為她參加的活動,難免有被抓去坐牢的危險),還是舍不得骨肉分離?老人知道這事后,堅決阻攔!爸袊硕啵膊幌『蹦銈兓厝!”“留下來可讓你上大學,只要經常見面就行了。”“要么就別上大學了。你大姐以前也鬧著要回國參加抗日,我就采用這辦法,干脆不上學,還可以幫家忙。”
陳基娘說理也不行,撒嬌也無用,終于采用了不吃飯的辦法,對付嚴厲、可憐的老父親。她絕食了。絕食到第三天,基娘不能起床,父親勉強答應了女兒的要求,但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等冬天再回國;第二,從現在起在家不去上學,不準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不許與同學來往。聰明的姑娘識破了父親的“緩兵之計”,自己也提出了條件:白天在家幫忙,晚上請老師來補課。于是,她利用補課機會聯系老師和同學,又通過一位老師巧妙地向父親活動,不久又重新上了學。
陳基娘加快了回國日程的安排。在華僑同學的幫助下,買了一張票價最低廉的底層地鋪船票,登上了開往香港的海輪。
姑娘真的要遠走高飛了。無奈的父親、母親拖著小弟慌慌忙忙趕到三寶隴碼頭,臉上沒有一絲笑容的親人給姑娘送了一筆“嫁妝”:衣服、雜物、自行車、照相機等;父親還專為她付錢,換了一張床位票;當母親抖抖索索的手,將一條黃澄澄的金項鏈,塞到女兒手里時,陳基娘也有點心酸了……
這位華僑姑娘很快從祖國的南方大門廣州,到了即將東流入海的長江之濱南京,被保送進了南京師院附中,當高三插班生。畢業后,她考上了北京地質學院,在一片“社會主義好”的歡歌聲中,來到了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
對于心田里似乎早已熟識,但在現實中卻是完全陌生的祖國生活,陳基娘每時每刻、一舉一動,都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吃飯用筷子不習慣,解手用“手紙”不習慣,不能天天洗澡不習慣。有一次,還是去參觀游覽哩,往返大約只走了10來里路,就覺得腳步不協調,腳掌還起了泡。難怪她不習慣,姑娘在海外,一里地也要騎自行車,遠路是有包車的。
陳基娘畢竟已經生活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之中,周圍有個強大的集體溫暖著她的心,而自身發出的無比力量的源泉,來自她心中已經豎立起來的綴有五顆星星的紅旗。
這位華僑姑娘被動聽的政治報告吸引住了。那些足以使人激動得掉眼淚的“憶苦思甜”,還有悲壯的革命戰斗故事,使她對神圣、莊嚴的祖國更加熱愛、萬般神往。最初,陳基娘在操場上聽大報告,最怕有小螞蟻爬到身上來,坐立不安,有時還驚叫起來,F在,開這種大會,和同學們一樣都盤腿坐在草地上,一坐就是三四個鐘頭。這個在印尼中爪哇島長大,圍著水稻田里那幾個人也不能抱合的大榕樹,嘻嘻哈哈“捉迷藏”的野小孩,現在變得這樣的恬靜、善思、有覺悟。
她為了增強自己跑路的能力,每天天不亮堅持長跑鍛煉。有一次野外實習,走了幾十里路,回來時,累得飯也不想吃了,但當踏進駐地,同志們早把洗臉水打好,飯菜擺在院子里的桌子上。那個老炊事員不時地在上面扇扇子趕蒼蠅,一邊慰問,一邊招手……陳基娘受到感動,愉快地吃了飯。又有一回,到野外,她和幾個女同學住在社員家,晚上睡炕時都感到燒炕的氣味又濃又悶氣,衛生條件差,陳基娘直想嘔吐,忽地,她一下爬上了炕,貼近老大娘睡下了,同學們互相爭奪,都要靠著老大娘睡。這一夜,大家都做了一個甜滋滋的好夢。最煩心的是語言不通(當時,她只能結結巴巴說一點漢語),語言基礎差,一上課腦子就發痛,學習成績不好,感到丟人,她哭了起來。她請求組織上分配一個不動腦子、不說話的工作。共青團書記為此不知跟她談了多少回心(陳基娘那時已入了團),她又鼓起了勇氣,每天晚上總是第一個進教室自習,同學們總要陪她到深夜,幫助她把所有功課都弄懂,才一起回宿舍。
學院路——首都八大學院所在地。北京地質學院的隔壁是航空學院,附近是鋼鐵學院、石油學院,還有醫學院,等等。這一大片土地上充滿著濃烈的書卷味。1960年,60屆畢業生,他們的談吐聲,他們的腳步聲,他們的歌聲,是這團空氣中最活躍的氣流。他們不久將要離開學校,像開閘的流水一樣,奔騰流淌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去滋潤每一塊泥土!暗竭吔,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像洪濤一樣咆哮。陳基娘就是這洪濤中的一滴水,也在隨波激蕩。
此刻,從印度尼西亞寄來了一封信,信是她爸爸親筆寫的。他們打算回祖國來了,將當面商議女兒畢業后怎樣生活的事。大學生陳基娘真是喜出望外、歡欣萬分。又過了不幾天,銀行通知她,讓她去取一筆從印尼匯來的錢,共有人民幣4200元。盼望、期待,幾個月過去后直到臨近畢業,基娘始終沒能見到遠隔重洋的親人到來。
一張“畢業分配表格”放在陳基娘的面前。本來,準備跟父母親當面商量后,再填寫志愿的,現在,她該怎樣下筆呢?在印尼的父親寄來這么一大筆錢。是讓她出國旅游?還是要女兒回印尼探親?
……
陳基娘緊緊握住了手中的筆,重重地在表格上填寫3個志愿:西藏、新疆、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