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基礎》是根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教育部制定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國家標準,并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改實踐經驗編寫而成。
全書共分15章,較詳盡地介紹了機械設計常用的基礎知識,包括: 常用機構的類型、特點、功用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常用機構設計的基本知識及其運動學與力學特性的分析方法; 常用機械零件設計的基本知識及選用原則;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知識; 機械系統方案設計。本書針對我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在體系和章節內容的安排上作了精心地編排。各章中配有相應的例題、習題以及必要的數據資料。
本書主要作為高等工科院校近機械類各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材,較適宜的授課學時為80學時左右。也可供有關專業的教師、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機械設計基礎》是普通高等院校機電工程類規劃教材,內容全面實用,既有基礎性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也有綜合性的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
本書是編者根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教育部制定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最新國家標準,并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改實踐經驗編寫而成。
本書作為面向21世紀機械學科新課程體系的一門技術基礎課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1) 針對機械工程學科新課程體系改革的需要和非機械類專業面廣、學時少的特點,精選內容,突出機械設計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設計方法,淡化公式推導,加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 為配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教材內容上作了適當的調整。
(3) 通過簡要介紹課程的性質、任務、內容等背景和適當介紹本學科的新知識、新成果及新發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4) 在內容的編排上,先介紹機械的總體設計,然后著重介紹組成機械的機構、零件及部件的設計,最后在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一章,介紹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的方法和步驟,加強了整體機械系統的分析、設計,使學生能結合實際問題,綜合運用本課程的知識,擬定機械傳動方案和機構方案。此外,還有選擇地介紹了現代設計方法,以擴大學生的設計視野。
(5) 全書內容覆蓋面廣、概念清楚。為配合非機械類專業缺乏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知識,在本書的編寫中專門有一章介紹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基礎知識,并采用最新頒布的有關國家標準、規范。
本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機構、一般機械及零件、部件的設計,并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本書有比較強的通用性,適合于近機類及非機械類各專業使用,教學時可根據不同專業學時數對本書內容作適當的取舍,以適應近機類及非機械類各專業課程體系的教學。
本書由郭潤蘭統稿,第1~5、8、14、15章由郭潤蘭編寫; 第6章由王彩紅編寫; 第7章由楊東亞編寫; 第9章由劉洪芹、李書環編寫; 第10、11章由郭潤蘭、劉洪芹編寫; 第12、13章由李朝暉、王莉靜編寫。
衷心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為此書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所有編輯; 同時向直接或者間接為教材撰寫、為教學課件中所引素材做出貢獻的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殷切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郭潤蘭
2018年8月
第1章緒論
1.1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研究對象及內容
1.1.1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研究對象
1.1.2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內容、特點和任務
1.2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1.2.1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
1.2.2機械設計的主要內容
1.2.3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
1.3機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
1.3.1機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1.3.2機械零件的設計準則
1.3.3機械零件設計的一般步驟
習題
第2章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
2.1機構的組成
2.2平面機構的運動簡圖
2.2.1機構運動簡圖
2.2.2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
2.3平面機構的自由度
2.3.1平面機構自由度計算公式
2.3.2計算平面機構自由度時的注意事項
2.3.3機構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
習題
第3章平面連桿機構
3.1概述
3.2平面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及其演化
3.2.1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
3.2.2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
3.3平面四桿機構的基本特性
3.3.1鉸鏈四桿機構存在曲柄的條件
3.3.2急回特性
3.3.3傳力分析
3.4平面四桿機構的圖解法設計
3.4.1按給定連桿位置設計四桿機構
3.4.2按給定行程速比系數K設計四桿機構
3.4.3給定兩連架桿的對應位置設計四桿機構
3.5平面四桿機構的解析法設計
3.5.1按給定連桿位置設計四桿機構
3.5.2按給定行程速比系數K設計四桿機構
3.5.3給定兩連架桿的對應位置設計四桿機構
3.6多桿機構簡介
習題
第4章凸輪機構
4.1凸輪機構的應用和分類
4.1.1凸輪機構的組成
4.1.2凸輪機構的應用
4.1.3凸輪機構的分類
4.2凸輪機構從動件常用的運動規律
4.2.1凸輪機構中的相關名詞術語
4.2.2凸輪機構從動件常用的運動規律
4.2.3凸輪機構從動件運動規律的選擇
4.3盤形凸輪輪廓曲線的圖解法設計
4.3.1盤形凸輪輪廓曲線設計的基本原理
4.3.2盤形凸輪輪廓曲線圖解法設計
4.4盤形凸輪輪廓曲線的解析法設計
4.5凸輪機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4.5.1凸輪機構壓力角
4.5.2凸輪基圓半徑的確定
4.5.3滾子半徑的確定
習題
第5章其他機構
5.1棘輪機構
5.1.1棘輪機構的工作原理及類型
5.1.2棘輪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5.1.3棘輪機構的主要參數
5.2槽輪機構
5.2.1槽輪機構的工作原理及類型
5.2.2槽輪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5.2.3槽輪機構的主要參數
5.3螺旋機構
5.3.1螺旋機構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5.3.2螺旋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5.4不完全齒輪機構
5.4.1不完全齒輪機構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5.4.2不完全齒輪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5.5非圓齒輪機構
5.5.1非圓齒輪機構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5.5.2非圓齒輪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5.6凸輪式間歇運動機構
5.6.1凸輪式間歇運動機構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5.6.2凸輪式間歇運動機構的特點及應用
5.7萬向聯軸器
5.7.1萬向聯軸器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5.7.2萬向聯軸器的特點及應用
習題
第6章連接
6.1概述
6.1.1鉚接
6.1.2焊接
6.1.3膠接
6.2螺紋
6.2.1螺紋的形成和類型
6.2.2螺紋的參數
6.3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與自鎖
6.3.1矩形螺紋
6.3.2三角形螺紋
6.4螺紋連接的主要類型和螺紋連接件
6.4.1螺紋連接的類型
6.4.2螺紋連接件的種類
6.4.3螺紋連接件的材料和許用應力
6.5螺紋連接的預緊和防松
6.5.1螺紋連接的預緊
6.5.2螺紋連接的防松
6.6螺紋連接的強度計算
6.6.1普通螺栓的強度計算
6.6.2鉸制孔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
6.7螺栓連接的結構設計
6.8螺旋傳動
6.8.1螺旋傳動機構的類型
6.8.2滾動螺旋傳動
6.9鍵連接和花鍵連接
6.9.1鍵連接的類型和工作原理
6.9.2鍵的選擇和強度校核
6.9.3花鍵連接
6.10銷連接和過盈連接
6.10.1銷連接
6.10.2過盈連接
習題
第7章幾何量公差基礎
7.1概述
7.1.1互換性與公差
7.1.2標準化與優先數系
7.2孔、軸公差與配合
7.2.1基本術語及其定義
7.2.2常用尺寸孔、軸極限與配合標準
7.2.3常用尺寸孔、軸公差與配合的選擇
7.3幾何公差
7.3.1概述
7.3.2幾何公差的標注
7.3.3幾何公差帶
7.3.4幾何公差的選擇
7.4表面粗糙度輪廓
7.4.1表面粗糙度輪廓對零件工作性能的影響
7.4.2表面粗糙度輪廓的評定
7.4.3表面粗糙度符號及其標注
7.4.4示例
7.5典型零件的公差與配合
7.5.1平鍵連接的互換性
7.5.2滾動軸承的互換性
7.5.3齒輪傳動的精度及互換性
7.5.4綜合舉例
習題
第8章帶傳動與鏈傳動
8.1帶傳動類型及其應用
8.1.1帶傳動的組成
8.1.2帶傳動的特點
8.1.3帶傳動的類型
8.2V帶結構與V帶輪的設計
8.2.1V帶結構
8.2.2V帶輪的設計
8.3帶傳動工作情況分析
8.3.1帶傳動的受力分析
8.3.2帶傳動的應力分析
8.3.3帶的彈性滑動與打滑
8.4普通V帶傳動的設計計算
8.4.1帶傳動的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
8.4.2單根普通V帶的基本額定功率
8.4.3V帶傳動的設計計算和參數選擇
8.5鏈傳動
8.5.1鏈傳動的組成
8.5.2鏈傳動的特點和應用
8.5.3鏈條
8.5.4鏈輪
8.5.5鏈傳動的運動不均勻性
習題
第9章齒輪傳動
9.1齒輪傳動概述
9.2齒廓嚙合基本定律
9.3漸開線齒廓及其嚙合特性
9.4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的名稱及基本尺寸
9.5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的正確嚙合和連續傳動的條件
9.6漸開線齒輪的切齒原理
9.7輪齒的失效和齒輪材料
9.8直齒圓柱齒輪強度計算
9.9斜齒圓柱齒輪傳動
9.10直齒錐齒輪傳動
9.11齒輪結構
習題
第10章蝸桿傳動
10.1蝸桿傳動的類型和特點
10.2普通圓柱蝸桿傳動的基本參數及幾何尺寸計算
10.3普通圓柱蝸桿傳動承載能力計算
10.3.1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設計準則及常用材料
10.3.2蝸桿傳動的強度計算
10.3.3普通圓柱蝸桿傳動的精度等級及其選擇
10.4普通圓柱蝸桿傳動的效率、潤滑和熱平衡計算
10.4.1蝸桿傳動的效率
10.4.2蝸桿傳動的熱平衡計算
10.5普通圓柱蝸桿和蝸輪結構
10.6齒輪傳動和蝸桿傳動的潤滑
10.6.1齒輪傳動潤滑
10.6.2潤滑油黏度的選擇
習題
第11章輪系
11.1輪系的分類
11.2定軸輪系傳動比的計算
11.3周轉輪系傳動比的計算
11.4混合輪系傳動比的計算
11.5輪系的應用
習題
第12章軸承
12.1滑動軸承
12.1.1滑動軸承的基本類型
12.1.2滑動軸承材料和軸瓦結構
12.1.3滑動軸承的潤滑和動壓潤滑基本原理
12.2滾動軸承
12.2.1滾動軸承的組成
12.2.2滾動軸承的類型及主要性能
12.2.3滾動軸承代號
12.2.4滾動軸承的選擇計算
12.2.5滾動軸承的組合設計、潤滑與密封
習題
第13章軸
13.1軸的功用及分類
13.1.1軸的功用
13.1.2軸的分類
13.1.3設計軸時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13.2軸的常用材料
13.3軸的結構設計
13.3.1制造安裝要求
13.3.2軸向定位和周向定位
13.3.3軸的各段直徑和長度的確定
13.3.4強度要求
13.4軸的強度計算
13.4.1按彎曲強度計算
13.4.2按彎扭合成強度計算
13.5軸的剛度計算
13.5.1彎曲變形計算
13.5.2扭轉變形計算
習題
第14章聯軸器、離合器
14.1聯軸器
14.1.1剛性聯軸器
14.1.2彈性聯軸器
14.2離合器
習題
第15章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
15.1概述
15.1.1機械系統的組成
15.1.2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
15.1.3機械運動方案設計的一般程序
15.2功能原理設計
15.2.1功能原理的創造性設計
15.2.2功能原理設計的步驟
15.3執行系統運動規律設計
15.4執行機構型式設計
15.4.1執行機構型式設計的原則
15.4.2機構的選型
15.4.3機構的構型
15.5執行系統協調設計
15.6總體方案評價與決策
15.7機械傳動系統方案設計
15.7.1傳動機構的類型和特點
15.7.2擬定機械傳動系統方案的一般原則
15.7.3機械傳動系統方案設計的過程
15.7.4傳動鏈的方案設計
15.8系統運動方案設計舉例
習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