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不見,如何來重拾往事?又如何面對一個曾經背叛她的人?是清空所有的傷痛重拾舊日戀情?還是吸取教訓和痛苦之源大聲說再見?或許,還有第三種選擇……
《情感淡季》的靈感來自于美國著名畫家愛德華·霍普的一幅名作《夜鷹》。這幅畫作中有幾位孤獨的顧客坐在某個城中24小時營業的餐館里,時間是午夜光景,餐館中日光燈非常明亮,使人好奇,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這些顧客孤伶伶的坐在這里?作者菲利普·貝松也正是被這種獨特的感覺觸動的:"一開始,我是在芝加哥見到這幅畫的……當我把它掛在屋子里后,我覺得它出奇地熟悉。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講出紅裙女人,以及她身邊的三個男人,還有鱈魚角一家咖啡館的故事。是的,這在一瞬間變得非常清晰。"
愛德華·霍普式的溫暖 杜拉斯式的憂郁 一個女子艱難而疼痛的選擇 生活,可以在一瞬間變得異常清晰 1、《情感淡季》榮獲法國RTL-Lire文學大獎,有著杜拉斯小說的影子。 2、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國一直是品位和浪漫的象征,讀者對法國文學的喜愛,不僅僅是出于對文學作品本身的欣賞,更加是想接受法國特有文化氣質的熏陶。菲利普·貝松是法國當代文學中備受矚目的一顆新星,貝松本人深受普魯斯特、蘭波和杜拉斯的影響,其作品必將能滿足中國讀者對法國文學的喜愛之情,并有望培養出一批貝松粉絲。 3、菲利普·貝松的作品并不注重情節,主題大多跟死亡或痛失愛人有關,卻注重用準確、敏感的語言來表達人物心理的細微變化,不斷將故事中的人物推向情緒的高潮,能夠讓讀者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進行一次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4、作品語言優美流暢,描寫情愛心理變化絲絲入扣,繼承了法國心理小說的優秀傳統。
菲利普·貝松(PhilippeBesson),1967——,法國年輕作家,迄今為止已創作了十余部作品,幾乎每年出版一部。2001年,他的處女作《由于男人都不在了》榮獲法國龔古爾羅布萊斯(EmmanuelRoblès)文學大獎。同年,《他的兄弟》進入費米娜文學獎評選的短名單。2003年的《情感淡季》榮獲法國RTL-Lire大獎。同年創作的《意大利男孩》入圍龔古爾文學獎和梅第奇文學獎短名單。他有五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和戲劇。其中《他的兄弟》被曾執導《瑪歌皇后》的法國導演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Chereau)改編成電影《死亡詩篇》,并得到2003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一
不論怎樣,一開始,她在微笑。
這是一種隱秘的微笑,幾乎令人難以覺察,有時候,這樣的笑容浮現在臉上,甚至都不經由人的意志,就不知不覺發生了,而且也沒什么特別的原因,無法牽強地去解釋。
正是如此:這是一種若有若無的笑容,可以看作是幸福的表現。
她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這種滿足,可能正是因為她穿上了紅色的短袖連衣裙,這是她非常鐘愛的一件連衣裙,能夠使她的身材更顯纖細,使她的側影像是20世紀50年代廣告畫上的美國女郎。她穿上這條裙子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更漂亮、更性感了。她覺得自己身輕如燕,以至于一個男人,最好是諾曼,能夠攔腰抱起她,并且毫不費力地舉到空中。她喜歡這種身輕如燕的感覺:這令她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年少。并非說她已經老了,再過幾個月她就年滿三十五歲了,但人們已經不像談論“年輕女人”一樣談論她了,而且對她稱呼“夫人”多過了“小姐”。她并不為此而傷感,不,她接受歲月的流逝,她的某些部位有些發福了,但可以通過巧妙地選擇衣服加以掩飾,這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只要有可能,她確實也想留住一些流逝的時光,并且希望自己仍然是那個引人注目的女人。
是的, 那微笑, 可能僅僅由此而生: 為了魅力依舊。
然而,她進門的時候,本卻沒有看她。從幾年前開始,本就不再看她了。確切地說,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他對她的熟悉,已經到了沒什么可看的地步,他這么認為。他對她是如此地了解:什么都見過了,還要看些什么呢?再說,在他們兩人之間,也不是吸引力的問題,永遠也不會是別的什么,而是一種默契。他們兩人都沒有宣稱他們是朋友,但至少相互認識,他們非常喜歡對方,他們了解一部分對方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反應、共同的記憶。正因如此,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露易絲第一次走進“菲利之家”那天,那恰好也是本開始做侍者的第一天,距今已經九年了。正因如此,他一直在那兒,站在柜臺后面,用一塊濕布機械地擦拭著;而她呢,她總是以同樣的頻率來這家咖啡館,這里已經成了她的巢穴和據點。真的,露易絲進門的時候,本沒有抬頭看她,然而已經熟識的東西,他還用再去看么?
即使是她的紅色衣裙,他也已經牢記在心了。他見到這條裙子,不是因為她經常穿著,而是因為她已經買了很久,而且每次穿上它總是重要的場合或是她想討人喜歡的時候。事實上,當她進門時,他正是這么想的:露易絲想討好什么人,或者是有什么大事要慶祝。出于某種原因,諾曼也在這討好的人選之內。
他很欣賞諾曼,即使他遠非他最好的朋友:也許是因為這樣太不自然,此外,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總令他裹足不前,類似于不夠坦誠,或是利己主義,他無法更為明晰。但這并不重要,再說了,這只是他對諾曼的看法。露易絲是個大女孩,她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如果她和這個家伙最終決定共同生活,在本看來,這并不會改變她的生活。
還是幾個月前,露易絲開始了他們的冒險。她很少這么有恒心有毅力,這么堅貞不屈。總的說來,她的愛情持續的時間要短得多,永遠都不知道是她先離開還是她被拋棄。這次應該比以往幾次更為重要,可能真的如此。這也同樣更為復雜:真是可笑的想法,有這么多單身男人,卻要去找個已婚的。不管怎樣,這都是她個人的事情。
這正好也是她在想的事情。她對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很開心,但她很清楚地感覺到,相對于以往的經歷,本對于這個故事并沒有表現出同樣的好奇。也許是麻木了吧,侍者就是這樣。他不感興趣并不要緊:顯然,他的意見又不是決定因素,但她很在意本,他能令她打消疑慮。她已經習慣于他的鼓勵、他的沉默和他謎一般的神情,對此,她可以解讀為一種鞭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