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連》(1933年初版,1984、1989年再版)是馬奇的首部小說,根據其在歐洲作戰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是一部半虛構、半傳記性質的戰爭文學作品。作為半傳記文學,K連以113名官兵的自述為主體,用一個個鮮靈活現、不為人知的戰地故事,講述了一戰期間美軍士兵的經歷與感受,突出了他們在戰爭現實中所經歷的心理、認知轉變,故此書堪稱是一部一戰士兵的心理史、情感史。作為半虛構文學,雖然作者馬奇是一位戰爭英雄,但K連卻表達了強烈的反戰情緒,打破了一戰期間各參戰國政府為這場圣戰制造的美麗光環。在20世紀美國戰爭文學史上,《K連》是一部與《西線無戰事》、迷惘的一代作家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齊名的戰爭小說。
《K連》是威廉·馬奇的處女作,根據其在*次世界大戰期間赴法作戰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是一部具有濃郁自傳色彩的一戰戰爭小說。自1933年初版以來,《K連》陸續再版十余次,并于2004年被改編為同名英文電影(國內又譯《戰火風云》)。
戰爭題材的小說,一直是長銷的小說品種。而《K連》在反映一戰的殘酷性方面,可能僅次于《西線無戰事》(海明威);在反戰的深刻性方面,則不亞于《永別了武器》(菲茨杰拉德)。遺憾地是,海明威在中國久負盛名,菲茨杰拉德近年來更是如日中天,威廉·馬奇的其成名作《K連》在國外頗具影響力,本次在國內則是首次出版。
譯后記
威廉·愛德華·坎貝爾(William Edward Campbell),筆名威廉·馬奇(William March,March在英文中有行軍打仗之意),1893年出生于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一個貧困白人家庭。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24歲的威廉·馬奇自愿參軍,服役于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師第四旅第五團第三營K連,作為潘興將軍所率領的美國遠征軍的一員赴法國作戰,后因作戰英勇榮獲法國英勇十字勛章 美國杰出軍人十字勛章和海軍英勇十字勛章。《K連》是威廉·馬奇的處女作,根據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赴法作戰的經歷創作而成,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
作為一部半虛構、半傳記性質的戰爭文學作品,《K連》以113名K連官兵的自述為主體,用113個鮮靈活現、不為人知的微型故事,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普通戰士的真實經歷與心路歷程,突出呈現了他們在殘酷的戰爭現實面前所發生的心理、認知變化,故此書在某種意義上堪稱是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士的心理史、情感史。令人頗為驚詫的是,在《K連》中,威廉·馬奇非但對自己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的光榮事跡絕口不提,反而以一種自揭傷疤的方式將塵封于內心深處的、噩夢般的不堪記憶公之于眾,這不能不說需要極大的個人勇氣。在威廉·馬奇的筆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絕對的不義之戰。尤其對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幸殞命或僥幸存活的年輕生命而言,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也沒有真正的英雄的戰爭。輝煌的勝利建立在血腥的殺戮之上,所謂英雄無非是一個個將黑暗往事塵封于內心、不愿再提或不敢再想的罪人、小丑和懦夫而已。正是這種激進大膽的反戰立場,《K連》被一些英語讀者譽為一部能與德國作家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美國文豪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相媲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小說。還有一些英語讀者則將《K連》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約瑟夫·海勒的著名反戰小說《第22條軍規》的先驅。
雖然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反戰作家的海明威對威廉·馬奇的《K連》贊譽有加,但遺憾的是,《K連》并未造就威廉·馬奇的文學盛名。尤其對中文讀者而言,《K連》遠不如《西線無戰事》《永別了,武器》或《第22條軍規》那樣人盡皆知,而威廉·馬奇的名字恐怕只有讀過他的封筆之作、懸疑小說《壞種》(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中文版)的人才會知曉。盡管如此,這并不能輕易否定《K連》在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戰爭文學史上的地位。2018年已至,時值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之際,將《K連》這本極具代表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小說譯成中文并與讀者分享,是譯者多年以來的一個小小愿望。在譯者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一個世紀,但透過威廉·馬奇的《K連》,我們依然可以從113個小人物的故事中目睹戰爭的罪與罰、人性的明與暗。總之,《K連》帶給讀者那種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對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理解何為戰爭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K連》全書翻譯工作歷時八個月左右,此前準備多時,此間進行了數次修改,雖系本人主譯,但得到諸多親人、同人和朋友的協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謝: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Mark Baker為譯者帶來了英文原版的Company K;中國知網的楊海燕女士將譯者引薦給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霍覃編輯則以專業的態度與譯者溝通,確保本書的翻譯與出版萬無一失;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的侯洋帆、侯茜茜、劉芳芳、秦佳陸、張義梵、洪丹丹等同學參與了部分翻譯和初步校對工作;我的妻子董瑩瑩在繁忙的家庭生活與工作之余,對譯文進行再次校對。沒有他們的協助,本書的翻譯與出版都將難以成為可能。
由于譯者的學識、能力和精力有限,本書的翻譯難免存在瑕疵或紕漏,請廣大讀者指正。我衷心地希望讀者能夠坦誠地指出譯文存在的問題,并對此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侯波于鄭州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