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日》初版于1936年。它由一則征文啟事而發軔,迅即在全國激起回響,收到的來稿,以字數計,不下六百萬言,以篇數計,在三千篇以上。編委會從中嚴格選取四百六十九篇,計八十余萬字,四個月后編輯成書,堪為當年文化街的一大盛事。它記錄下了1936年5月21日這一天里,全中國各個階層、各種處境、各種職業的人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把那會兒的城市的慌亂、農村的崩潰、富有者的荒淫、饑餓者的掙扎、小市民的彷徨、求索者的奮勇……都活潑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