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或藝術家在當代中國鄉村建設中的建造實踐,不僅是對空間環境的重建,某種程度上,更包含了對鄉土建造觀念的重建,進而激發了社會對鄉村問題的反思。它絕非僅是一波建設熱潮,而是一種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現象。本書通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事件和40多個具代表性的鄉建案例,探討了建筑師或藝術家的鄉村設計實踐在呈現出多元化、在地性的同時,如何完成對鄉村產業轉型、社會空間和文化脈絡延續與重建的深度參與,實現從鄉村重建到鄉土復興的變革。
本書通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事件,如藝術家介入、產業化的鄉村示范、新型農村經濟、管理和建筑師的參與式建造、以及基于文化與地景脈絡的新村營建等,將建筑實踐放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討論使其更具社會和歷史意義。本書集結了41個具代表性的優秀鄉建案例,包括郝堂村改造、昆山實踐、莪山實踐、文村實驗、松陽實踐等等,并對這些案例進從地域問題、尺度問題、保護問題、類型問題等方面進行解讀,對政府規劃部門和建筑師都有極高的參考和研究價值。本書實景圖、技術圖紙豐富,版式優美,也很值得相關愛好者收藏與欣賞。
張曉春,博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時代建筑》編輯室主任。本科畢業于哈爾濱建筑大學建筑系(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碩士和博士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11-2012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訪問學者。張博士關注近現代上海的城市建筑和文化變遷、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鄉村建筑更新等方向,并堅持文化人類學等的跨學科研究視角。
前言
第一章 當代鄉村建設中的鄉土營建
第二章 第二章 中國鄉村建設的歷史回顧從近代到當代
一 近代中國的鄉村建設運動
二 計劃經濟時期的鄉村建設(1949-1980年代)
三 市場經濟時期的鄉村建設(1990年代-2010年代)
第三章 建筑師的設計實踐
一 設計之內
二 設計之外
西浜村昆曲學社
祝家甸古窯文化館
鄉伴民宿學校
云夕深奧里書局
先鋒云夕圖書館
云夕戴家山鄉土藝術酒店
平田村爺爺家青年旅社
春曉磚宅
浙江山地老宅
松陽樟溪紅糖工坊
松陽大木山茶室
平田農耕博物館
石塘村互聯網會議中心
金陶村村民活動室
武夷山竹筏育制場
橋上書屋
昂洞衛生院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大理慢屋攬清度假酒店
竹庵
孝泉鎮民族小學災后重建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金臺村重建項目
擺隴苗寨民俗綜合體
車田村文化中心及其外部空間群
車田村游客中心
烤煙房
貴州中關村鄉村建設實踐
禾肚里稻田酒店
木蘭小學
南院
后院
西柏坡華潤希望小鎮
有機農場
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
黃土上的院子
朱家林藝術生態社區
第四章 事件 vs實踐
一 藝術家和藝術展覽的介入
碧山計劃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鄉村烏托邦
許村實驗藝術推動鄉村復興
宋莊文創產業與文化造鎮
二 產業化的鄉村示范
華西村企業化+產業化 政治治理的鄉村
三 新型農村經濟、管理和建筑師的參與式建造
郝堂村村社自治的生態新村實踐
太陽公社新型農村經濟+建筑師的在地營造
四 基于文化與地景脈絡的新村營建
自然生長的文村新建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五 建筑展覽+村落營建
六 村落的保護與修復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