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曾說過: “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這正是一本讓人備感驚奇,超酷超炫的科學書,立足于27世紀的****發展成果,緊跟時代步伐,以獨特的視角、生動的文字、豐富的想象力,全面闡述科學知識、揭秘復雜的科學現象、洞悉自然科學規律,讓你領略到看似枯燥的科學其實很精彩、很有趣。★★★ 重磅推薦: ★探索大自然的四季(走進大自然叢書) ★初中趣味數學(數學天才從這里起步叢書) ★傅雷家書 名家推薦 青少年必讀叢書 ★朱自清散文集 名家推薦 青少年必讀叢書
冰峰之旅
冰峰第一登――勃朗峰
樊登阿爾卑斯
馬特宏峰慘劇
從“首次登頂”到“新路線登頂”
高加索山
征服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
以美國總統名字命名的北美最高峰――麥金利山
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
帕米爾――挑戰7000米
世界之巔――喜馬拉雅
中國登山
征服地球之巔
最后一座8000米處女峰
跨越珠穆朗瑪
再測珠穆朗瑪
登山逸事
世界名山
意大利的脊梁――亞平寧山
亞歐界山――烏拉爾山脈
北美洲的“脊骨|――落基山脈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史第斯山脈
在歐洲的中部,有一座雄偉挺拔的巨大山脈,山勢高峻而陡峭,山峰綿延起伏,山巔白雪皚皚,放射著耀眼的光輝,如同一條銀色的長龍橫跨歐洲大陸,這就是歐洲最高山脈一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蜿蜒起伏1200千米,平均海拔約3000米,它從熱那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沿法國和意大利交界線北上,經瑞士進入奧地利境內,沿途跨越法國數省、意大利北端、瑞士和奧地利的絕大部分,有些支脈甚至伸入德國境內。
阿爾卑斯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中生代絕大部分時間里,南部歐洲被比現在大的“地中海”所覆蓋,大量石灰質的沉積物流入其中,并且逐漸沉積了下來。當時這片海域被兩個大陸塊環繞著,北面的是勞納亞大陸,南面的是岡瓦那大陸。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面的大陸塊開始向北推進,不斷地侵入廣闊的沉積海槽。早在中生代中期海脊就開始形成,不久它們便浮出海面成了弧形列島。在整個白堊紀時期,地殼的變形一直繼續進行,并在第三紀中期達到了尚峰,幾積層和結晶的基部逐漸隆起,高出海面數十千米,并且還被推進巨大的褶皺之中。
其中大部分向北倒轉。到了造山運動的晚期,褶皺的較高部分越過較低部分,或者被逆沖巖面拖曳而在已經形成的山地構造上面滑動,造山運動終止于法國、瑞士和奧地利境內阿爾卑斯山脈的驚心動魄的前沿部分,往往形成高達2000米的懸崖峭壁,大規模伴隨而來的是侵入、火山噴發、隆起或下沉。
盡管阿爾卑斯山是地質運動的產物,這次造山運動牽連了南歐大部分地區,阿爾卑斯也成了數座山脈的交會點。它向東延伸是嘻爾巴阡山脈,向南延伸是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是比利牛斯山脈。據考證,阿爾卑斯山脈可能還穿插過希臘的山峰和希臘島嶼,一直延伸到伊朗和中亞的較高山脈,只是在小亞細亞稍微有點兒中斷。最終,阿爾卑斯山以雄偉的姿態屹立于南歐大陸,眺望著那碧波萬里的地中海。
阿爾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是歐洲最高峰。勃朗峰由于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量非常多,山頂終年積雪。勃朗峰,海拔4807米,位于法國和意大利的邊境上。“勃朗”一詞在法語中是“白”的意思,由于山峰終年積雪不化,銀白如玉,故稱勃朗峰。
越過隆河峽谷便是伯尼茲阿爾卑斯山,這是中部阿爾卑斯山脈的主要山脊。此山脈擁有許多高聳的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有芬斯特瓦峰、阿萊奇峰和無與倫比的少女峰。其中少女峰最為秀美,亭亭玉立猶如一個脈脈含情的少女翹首遠望。山頂積雪皚皚,聳入云中,雪線以下綠意悠悠,綠樹隨山展。雖然少女峰看起來溫柔秀麗,但是極難攀登,1811年有人第一次登上了少女峰,但直到1936年才有人登上此峰最為艱難的一面山坡,現在爬少女峰可以乘火車。
阿爾卑斯山由于海拔較高,地理環境非常復雜,形成了獨特的氣候區域,內部差異也很顯著。山的東部和北部處于西風帶,冬暖夏涼,夏季降水充足;山脈的南部受地中海溫潤氣流的影響,冬季溫暖濕潤,夏季干燥炎熱。阿爾卑斯山的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多,自西向東逐漸減少。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毫米,高山地帶可達3000毫米,山區河水多以雪的形式來補充,成為許多大河的水源之一。
阿爾卑斯山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山上的通道對取得戰爭最后勝利曾起過重要作用。位于意大利和瑞士邊界的大圣伯那通道曾經被拿破侖選擇作為他侵略意大利的通路;瑞士中部的辛普倫通道和圣哥達通道連接奧地利和意大利,更遠可到達東方的布羅納山口,這條路對中世紀德國的帝王來說是到達意大利的最佳途徑,也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企圖征服世界的起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有許多公路隧道相繼
通車。1980年,圣戈塔隧道通車,全長16.3千米,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成為中南歐交通的大動脈。
偉大的詩人拜倫曾經把阿爾卑斯山比作“大自然的宮殿”,阿爾卑斯山的確當之無愧,它早已成為歐洲最大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