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65歲的畢淑敏成功登上北極點工作人員反復測量后,確認位于北緯90度0分0秒的一塊巨大浮冰。
至此,她已經走過全球73個國家,足跡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她決定在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和孩子們談一談人生這場孤獨的旅行。
你今天承受的諸多痛苦、無助、孤獨以及人生的危機,其實都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落:
你內心深處的那個孩子在受苦。
在北極點閉目冥想的瞬間,畢淑敏看到了逝世多年的雙親。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余歸途。
雖然自己已進入老年,畢淑敏承認,自己每一天都會思念在寒冬過世的父母。
能夠用語言表達,創傷才有了療愈的契機。
在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她潸然淚下,與多年來的心頭隱痛達成和解。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世界上只有兩萬人到過北極點》
蒼茫白夜中,一粒橙紅色的甲蟲,鍥而不舍地向地球的最北端倔強挺進,終于攀上了地球冰冷頭顱的銀色王冠之頂……
全世界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俄羅斯的50 年勝利號,馱著我,于2016 年7 月27 日7 時57 分,抵達北極點北緯90 度。在汽笛驚喜的長鳴中,我寫下以上這段話。
本書,就是記錄此次破冰北極點輕探險的過程和點點感悟。
古希臘人把北極叫作Arctic,意思是熊站在頭頂的地方。這個熊,不是張牙舞爪的真熊,而是夜空中的大熊座。如果你從赤道出發一直向北方走,當大熊座中的明亮七星高懸在頭頂上時,你站立的地方,便是北極。
地球一邊圍繞著太陽公轉,一邊圍繞著一根看不見的軸自轉。五味俱全的四季和朝朝暮暮的變化,正由此產生。不過,地球比較萌。它并非一本正經直立著,而是歪著腦袋自轉軸是偏的。
北極點,就是這根自轉軸的頂點。
我年輕時在西藏阿里當兵,總聽人說這里是地球的第三極。小女生不知天高地厚,便生出何時能到那兩極南極和北極去看看的想法。夢想在心中埋藏近半個世紀,漸漸發霉,但并未消失。年紀漸長,我明白到遙遠而有危險的地方跋涉,需要幾個條件。第一是有錢,第二是有時間,第三是有人籌劃組織,第四是當事人要有一點點膽量。
在我個人歷史的很長階段中,除第四點外,余皆空白,只有望兩極而興嘆。現在,我已經老了,并必將越來越老。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我壘出的一個個字碼,如同老農的一顆顆麥粒,攢下半麻袋有余。我已退休,時間可自由操控。國內的極之美旅行機構,開創了普通人奔赴南北極旅行的通暢渠道。至于勇氣,如同忠誠老狗不嫌家貧,從未離開過我。
萬事俱備了。
年齡提醒我,有些理想,要進入優先考慮級別。不然,必有力不從心那一天。世上大多數夢想,并非破滅,只是被主人以各種理由推遲,直至無力完成。
去北極點當然會有點風險。不過世上最可怕的險境,是凡事萬分小心。它的險,不在于險象環生瀕臨崩潰,而在于此人終將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絕緣。鮮活生命被活成了無汁衰草,一世等同一瞬,實為可怖之事。對使用生命的方式,不必貪圖完美。生命乃乘興而來,盡力生動有益即可。人們常常埋怨命運的不可知性,但我認為,只要不是太離譜的要求,不存太多私心雜念,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在太平盛世中,基本可以執掌人生的基本走向。不一定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可隨理想而起舞。
據說到過北極點的,全世界不過兩萬多人。其中還有很多軍人,他們寫的報告,估計一般人基本看不著。很多探險家和科學家寫的報告,就算能看到,咱們也不一定看得懂。那么,來自我這個普通人北極點萬分之一親赴者的報告,您若有好奇心,不妨一讀。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著名心理咨詢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師大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七、十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雜志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十七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三十余次。
前言 世界上只有兩萬人到過北極點
1 慘烈驚悚的北極往事
2 從俄羅斯北海艦隊軍港出發
3 北冰洋是一鍋沸騰的藍鉆石
4 核動力雪橇犬50年勝利號
5 我是世界上最大核動力破冰船的總工程師
6 熱刀切黃油的說法,蹩腳
7 如果你一輩子只能認得一只鳥,請記住它的名字
8 北極熊如盛開的白蓮花
9 安靜灣1號房間
10 陽隊長
11 請親吻海神之妻腳上的鮭魚
12 北極點原始燒烤午餐
13 北極冰泳和融池陷落
14 右手持槍,左手持陶土小熊
15 許愿瓶里的秘密
16 偷黃油的死者之墓
17 地球最北端的拍賣會
18 女船長蒞臨破冰船
19 獨角鯨,你是白鯨的哥哥
20 最豐厚的稿費
21 做一個客人應該做的事兒
22 北極點一分鐘的靜默
23 在冰寒中與你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