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有記載以來的中國初次海戰——春秋時期吳齊海戰爭霸開始,講述了海洋在維護國家安全、祖國統一上的重要作用。其中有中日唐朝的初次海戰“白江口之戰”(這一戰打得日本向中國臣服了900多年。直到萬歷時期才敢再次猖狂起來欲侵略朝鮮,結果再次大敗于中國)的驕傲。也有崖山海戰的悲壯。還有澎湖海戰收復臺灣的壯舉,講述了中國軍民為了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安全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更談到了馬尾海戰、甲午海戰、虎門海戰、江陰海戰等中國與法國、日本等侵略軍的鏖戰。
這本書講述了1949年以前中國古代、近代的海戰。海戰!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為了維護國家尊嚴、為了維護國家領土、為了反抗外敵入侵!不管敵人是誰,中國人窮是窮了些,但打起仗來還是不怕死的。
很久以來,人們總認為中華民族是陸地上的民族,馬背上的國家。誠然,古代中國在陸地上所創造的輝煌,讓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難以望其項背,但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并且是唯一一個將傳統文明延續至今的國家——中國,又怎么可能不在海上創造出輝煌呢?
中國有著綿長的海岸線,擁有蘊藏豐富礦產資源的大陸架。即使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富饒的漁業資源也可以讓生活在海邊的漁民以之為生,更有諸多的優良港口,可以供商業船隊進行海外貿易,因此,中國的海疆一直受到外敵覬覦。海戰的硝煙,也不時彌漫在中國海上。
總結歷史,我們會發現,每場海戰的爆發,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未來的走向:吳齊海戰,打下了齊國稱霸春秋的基礎;遠擊南越東越,中國南方版圖就此成型;海上起義的狂瀾,加速了昏聵的東晉王朝的滅亡;白江口一役,維護了東海千年的平安;崖山悲歌,見證了中華兒女的錚錚鐵骨;收復臺灣,彰顯了中華子孫維護統一的鏗鏘決心。
但隨著封建制度的日趨腐朽,中國海洋的輝煌也變成了令人悵惘的回憶:鴉片戰爭,列強的火炮從海上轟開了清王朝緊鎖的國門;甲午海戰,使曾稱霸于亞洲、揚威于世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致使中國海乃至內河,飄揚的都是列強的船帆。
但中華兒女的骨氣又怎可被侵略者所消磨?愈挫愈強才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未曾倒下的堅強品質:江陰血戰,摧毀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野心;武漢會戰,全軍覆沒于長江的民國海軍悲壯地退出了抗日戰場。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海上才延續了歷史的榮光。人民的海軍不僅維系著祖國的統一、主權的完整,同時也肩負著維護亞洲地區和平的重任。一場場解放島嶼之戰,創造了木船搶灘登陸、小艇打大艦的奇跡;一幕幕驅逐侵略者的自衛之戰,讓中國海軍從此在世界上揚眉吐氣。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威脅論”被別有用心之人拋出,中國在海洋上的主權一再遭受威脅。此次美國悍然插手南海事務,表面上打著調解南海爭端的幌子,實際上就是為了阻止“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順利進行。因為美國知道,中國之崛起,對于美國的霸權主義來說是個嚴重的威脅。掐斷了中國在南海上的航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便無從談起。
中華兒女又怎么可能因之退卻?中國人在海洋上燃起的藍色火焰,已經燃燒了幾千年。中國在愈加強大的海軍的護衛下,祖先點起的熊熊烈火,必將永遠照耀著這片中國海!
查看全部↓
桑希臣:男,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出生。曾作為知青到農村插隊,1984年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2000年成為北漂一族。撰寫出版了《歷史在女人面前拐彎》《盛裝下的蒼涼》《雄關,歷史的證人》《龍脈,千里大運河》等十余部文史社科類書籍。其中《龍脈》一書于2010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為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本必讀書籍之一。
1·吳齊大戰,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次海戰
13·犯強漢者“水遠”亦必誅
23·波瀾壯闊的海上起義
33·事出有因的三征高句麗
42·白江口之戰,中日海軍的第一次對決
52·唐島海戰,火器助神威
61·崖山海戰,宋王朝的悲歌
71·忽必烈波折的海上霸業
80·屯門海戰,中國與西方的首次交鋒
92·露梁海戰,中朝第一次聯合抗敵
103·料羅灣海戰,明朝覆亡前的雷霆之怒
119·國姓爺的抗荷海戰128·澎湖海戰,清朝收復臺灣的定海神針
137·馬尾海戰,大清海軍喪鐘的第一響
150·北洋水師,清王朝海上的最后希望
186·劉公島海戰,北洋水師的覆滅
200·虎門海戰,國民黨軍唯一的對日海戰
211·血染江陰,民國海軍的挽歌
查看全部↓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30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太宗因病駕崩,于是高句麗又逃過滅國一劫。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30城。即位不久的唐高宗不想開戰,便對高句麗下詔勸和,高句麗不聽。在這種情況下,唐高宗于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13萬唐軍援助新羅。
蘇定方大軍從成山(今山東榮成)由海路出發,進軍百濟,船帆千里,隨流東下,新羅武烈王聞訊即率軍5萬與唐軍會師。聯軍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余級,拔其城”。百濟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倉皇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后又被蘇定方率唐軍團團包圍。而扶余義慈的次子扶余泰則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都城。
扶余義慈的嫡孫扶余文思對左右人講:“現在國王、太子均在,王叔卻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縋城而出”,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余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扶余泰出降,百濟都城告陷。
很快,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余義慈父子以及百濟官員、富豪58人,全部押送長安。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
滅百濟后,唐朝大軍回師中原,留下郎將劉仁愿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都城,并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途中,王文度病死,朝廷便命令因獲罪被免職的大將劉仁軌替代。
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來已經降服唐軍,但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與一個叫道琛的和尚聯手,在周留城聚百濟舊民造反。同時,他派使者兩次前往日本乞援,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扶余豐(日本稱豐璋)。
百濟的覆滅,對于日本來說,也是極其重大的損失。如果聽任百濟亡國,則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將被全部清除。齊明七年(公元661年)正月,以日本國王親征的形式,向百濟發兵數萬。日本國國王隨軍西征到九州,突然病逝。太子中大兄回京繼位,史稱天智天皇。八月,天智天皇另派阿曇比羅夫等為前將軍,阿倍引田比羅夫等為后將軍,統率全軍開赴百濟。九月,天智天皇派狹井檳榔等率軍5 000人乘坐170艘戰船護送王子扶余豐,至百濟邊境,扶余福信等前來將王子扶余豐迎入周留城,即王位。
不久百濟“西部皆應”,紛紛據城造反,支持扶余豐。眾軍相聚,反而把唐軍劉仁愿的留守軍包圍于百濟城內。唐高宗下詔,任劉仁軌代理帶方州刺史,統王文度舊部與新羅軍合勢救援劉仁軌。唐、新聯軍一路廝殺戰斗,一直殺向百濟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邊建兩座巨大的兵壘,劉仁軌率眾猛攻,百濟軍不敵,退保任孝城。
唐高宗在出兵百濟獲勝后,于龍朔元年(齊明七年三月改為此年號,公元661年)四月,遣仁雅相、蘇定方率軍進攻高句麗。高句麗與扶余福信聯合,共同抵抗唐軍。高句麗唯恐鬼室福信兵敗,使本國遭南北夾擊,因而也派使者前往日本,敦促日軍迅速開赴戰場,與唐軍作戰。決心參戰的日本政府,遂命令百濟戰場的日軍立刻投入戰斗。龍朔二年六月,日本前將軍上毛野稚子等率軍27 000人進攻新羅,奪取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羅與唐軍的聯系通道受到威脅。
這時整個的戰爭態勢已非常微妙,朝鮮半島形成南北兩個戰場。北方戰場,高句麗與唐軍基本形成了對峙的局面,由于地形限制的緣故,唐軍的進展始終不大。南方戰場由于日軍的介入,戰爭的有利形勢已經轉向日軍和百濟軍方面了。
唐軍兵源在南方得不到補充,雖然唐軍與新羅的聯軍還未遭到挫折,但總體上已經開始居于守勢。但是過了不久,百濟大將扶余福信功高震主,不容于百濟王扶余豐,扶余福信以謀反之罪被殺,百濟國人心浮動,其戰力受到極大的削弱。
龍朔三年八月初,聽說日本援軍將要到達,百濟王率部分軍隊從周留城趕赴白江口(今錦江口)迎接。
白江口是在朝鮮半島上的熊津江(今韓國錦江)入海處形成的一條支流白村江的入海口。周留城則由百濟王子及前期到達的日軍聯合守衛。這時,唐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7 000名援軍與劉仁軌會師后,分兵兩路進攻周留城。劉仁愿、孫仁師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統帥陸軍,從陸路進攻周留城。劉仁軌、杜爽率領唐水軍和新羅海軍從熊津進入白江口,溯江而上夾擊周留城。
八月十三日,劉仁愿所率唐軍逼近周留城外圍。而百濟軍隊盡管有日軍相助,但因為士氣低下,還是難以抵抗唐軍的進攻。周留城周圍的城池,逐一被唐軍攻克,百濟守軍相繼投降。但周留城外的任存城地勢險要,為周留城的咽喉,百濟守軍拼死抵抗,唐軍圍攻十多天依舊不能攻克,所以,周留城內暫時安全。
在劉仁愿率軍向周留城進軍的同時,劉仁軌率唐和新羅海軍駛向白江口,想要溯江北上夾攻周留城。當劉仁軌所率海軍駛抵白江口時,與先期前來的日本海軍相遇。“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劉仁軌立刻下令布陣,唐軍戰船按命令列出戰斗隊形,嚴陣以待。戰前,我們先分析一下雙方力量對比。
軍士及戰船數量對比:
唐方13 000人,戰船170艘;
日方42 000人,戰船1 000余艘。
唐方顯然處于劣勢。但是,除此之外,其他方面,日方均不占優勢。
戰船的造船技術及武器配置:唐初海軍規模巨大,裝備也很先進,為適應作戰需要,唐初海軍所配備的艦船按其用途分為若干類型。據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戰具附》記載,當時軍用艦船有六種類型:樓船、艨艟、斗艦、走舸、游艇和海鶻。
樓船是當時海軍裝備中最主要的作戰船船,武器配備齊全。艨艟采用封閉型結構,外披裝甲(生牛皮),造型小巧靈活,速度快,主要用于突襲、偵察、通訊聯絡。斗艦是梯級復式結構,水兵可以梯級排列迎敵,劃船者則隱蔽于船內,通過棹孔劃船,是當時海軍主要的作戰船只。走舸速度快,主要用于突襲和沖擊,是海上進攻的利器。游艇主要用于指揮調度和軍事偵察,機動性很強,造型一般不大。
海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當時的技術,海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還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
唐代造船技術十分先進。當時的船只已普遍采用釘接榫合法,而當時歐洲的船板連接辦法還處在使用皮條繩索綁扎的階段。如江蘇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船上共設9個艙,船底部采用3塊木料榫合相接,兩舷和船艙隔板以及船篷蓋板均用鐵釘釘合。1960年,江蘇揚州施橋鎮出土一艘唐代大型木船,船內有水密封艙壁,把船體內部分隔成許多部分。這種結構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并成為中國木船建造的規范。這艘船的外板采用平接法,船內隔艙板及艙板枕木與左右兩舷榫接,船舷由4根大木拼成,平排釘合……這種平接法與搭接法相比,具有連接處不易松動、脫落,船體光順,減少阻力的優點,而且節省木材,減少船體自身重量。唐朝時期的木船從建造工藝和技術水平上講都是很先進的,這種平接法一直沿用至今。
而當時日本的造船技術則要落后得多。據考證,日本當時的遣唐使船非常脆弱,船身前后拉力小,且多為單層船只,一旦觸礁,或因巨浪而顛簸,便馬上會從中間斷開。遣唐使船應該是日本當時最先進的船只,尚且如此,其批量生產的戰船技術水平便可想而知了。
唐初海軍的編成及編制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合理性,因為它能充分發揮當時先進的裝備、技術和人員的戰斗力。唐初海軍配備的艦船有大小多種,具體作戰時,各種艦船的作用既有不同,又協調互補。“凡水戰,以船艦大小為……以金鼓、旗幡為進退之節,其戰則有樓船、斗艦、走舸、海鶻,其潛襲則有艨艟、游艇,其器則有拍竿為其用,利順流以擊之”。唐初,海軍已有嚴格的條令:“船戰,令曰:擂鼓一通,吏士皆嚴;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櫓棹,戰士各持兵器就船,各當其所,幢幡旗鼓各隨將;所載船鼓三通鳴,大小戰船以次發,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后不得易,違令者斬。”
總之,唐初海軍戰船種類多,各艦行動協調,訓練有素,陣位清楚;戰船所載人員也按其職責分為將吏、戰士和什伍,大家職責明確、配置嚴謹、紀律嚴明。
反觀日軍,1 000艘戰船蜂擁而上,海戰中毫無章法。于是乎,勝敗立判。
八月二十七日上午,日軍戰船首先開戰,沖向唐朝海軍陣營。由于唐軍船高艦堅,利于防守,日軍船小不利于攻堅,雙方戰船一接觸,日軍立刻處于劣勢。日軍統帥慌忙下令將戰船撤回本隊,他們商議說:“只要我們奮力沖鋒,唐軍自然就會敗退。”于是日軍將領各領一隊戰船,爭先恐后、毫無次序地沖向早已列成陣勢的唐海軍。其實,日軍的戰法恰好落入唐軍的圈套。劉仁軌見日軍軍旅不整,蜂擁而至,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圍在陣中。日軍被圍,艦只相互碰撞無法回旋,士兵大亂。日軍指揮樸市田來津“仰天而誓,切齒而釁”,奮勇擊殺,直至戰死,但亦無力挽回戰局。不過片刻之間,日軍戰敗,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新唐書》記載:唐軍與倭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百濟王本來在岸上守衛,見到日軍失敗,乘亂軍之際,逃往高句麗。
唐海軍白江口大捷的消息傳到周留城,守城的百濟王子余忠、勝忠等率守軍投降。隨即,日本陸軍連忙從周留城及其他地區撤離。
白江口之戰奠定了七世紀以來東北亞地區的基本格局。百濟的滅亡使高句麗失去了南面的屏障,5年后的668年,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掉了高句麗。大唐帝國開始了對朝鮮半島的統治,因而對唐來講,白江口之戰是大唐經略東北和朝鮮半島的第一個里程碑。對新羅來講,白江口之戰奠定了它統一朝鮮半島的基礎,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對日本來講,白江口一戰使得它的勢力徹底被逐出了朝鮮半島,使其感受了自己落后的社會形態和唐朝先進的政治、軍事、文化之間的差距。之后,日本接連派遣唐使赴華,對唐朝的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將唐朝的律令制度、學術文化陸續傳入本國,客觀上促進了日本的進步和發展。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