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網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也是城市交通規劃領域非常關鍵的規劃對象。從20世紀80年代末延續至今的道路網規劃模式或有意或無意地偏向了柯布西埃的等級化和對速度、效率的追求,因而可被歸類于小汽車導向的道路網體系。在當前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和構建公交都市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扭轉不利于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因素,并建立公共交通導向的城市道路網結構體系。本書面向這一難題,試圖從中西方路網結構體系的演進分析、出行行為視角的路網設計要素優化、道路等級體系重構等方面,深入探討公交導向下的城市道路網結構體系,為道路網研究和規劃實踐提供借鑒。本書可供城市規劃、交通規劃及其他相關學科和領域的從業人員參考。
適讀人群 :研究生,教授,博士,城市規劃、交通規劃人士
本書是中國城市建設技術文庫系列圖書,是湖北省學術著作出版專項基金資助項目。本書基于當前城市道路網現狀,從中西方路網結構體系的演進分析、出行行為視角的路網設計要素優化、道路等級體系重構等方面,深入探討公交導向下的城市道路網結構體系,為道路網研究和規劃實踐提供借鑒,是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書。書中內容會與讀者的思維產生碰撞的火花,帶來設計靈感。
20世紀80年代末,公交優先(Transit Priority)概念橫空出世,專家學者們無不為之振奮。但此后,在90年代將汽車工業列為國家支柱產業的大背景下,公交優先似乎口號意味更重。進入21世紀,西方的公交導向型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傳入我國,并被視作教科書般的經典理論,學術界則花費了大量人力和經費開展土地利用與交通一體化的研究,但在功能分區的規劃主導原則下,大批研究成果仍停留在字里行間,并被城市蔓延的現實所摒棄。
我們向來不缺各種概念、理念,但如何將其付諸實踐,或是以不走形、不遭曲解的形式得以應用,問題頗多。也難怪在美國達拉斯舉行的新城市主義憲章年會(2015年)上,中國近年來的城市規劃及社區設計被與會專家拿來當作失敗的案例。其主要問題在于超大的城市街區尺度,提倡汽車及高速公路,不重視行人,規劃設計只為少數中上層人士服務而不是針對大多數人等方面。由此可見,在快速城鎮化和機動化背景下的這些年,我們走了彎路,這一彎路非但沒用于彎道超車,反而使我們離正途越來越遠。而遭批判的內容中,尺度、步行、道路等成為關鍵字眼,這些莫不與本書的核心研究內容相關。
依附于蘇聯、歐美早期一些傳統理論方法的道路網設計方法早已成為一種常態,但卻不無問題。如今,西方對路網的研究已經走向多元化,表現出對路網的極高關注,多個領域從不同視角對路網規劃與設計提出要求,如步行、犯罪率、消費活力、生理疾病等。我國目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改變現有規劃方法及規范中隱含的以小汽車為導向的設計理念,并實現從傳統路網規劃向創新路權規劃的轉變。盡管“路網”與“路權”僅一字之差,但其宗旨迥異。前者從字面上未直接反映交通方式對路網設計的影響而實質上卻偏向了小汽車,后者則將這一問題明確并以公共交通占據主導為目標優化設計路網。
在具體優化設計中,必然涉及路網結構性問題。當前的顯著問題是公共交通空間的錯配、漏配,表現在道路的寬度、密度和連通度等適應了小汽車行駛而非公共交通,以及道路交通空間在路權問題上的模糊化,從而造成路網結構性問題。有人會辯解,“為何不多采用軌道交通作為解決方案?”筆者認為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述,“地下鐵是耗費的計劃”,并且將地下留給軌道而將地面留給小汽車的策略無論如何也難以稱之為公交導向。又有人會辯解,“香港和東京呢,它們的地鐵和地面道路的配合很好,而我們不也一再推崇嗎?”事實如此,這也正是本書想說明的,香港和東京兩座城市的道路尺度、密度、布局,甚至包括交通管理都與中國內陸大相徑庭,即使在地面小汽車也難以壟斷整個交通空間。
在抹不去的“規劃冬天”到來的傳聞聲中,存量規劃很可能成為我們今后主要的規劃類型,對應于增量規劃的道路容量研究也必然會向對應于存量規劃重視的結構性問題研究轉變。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在度過大規模道路建設時期后,更多面對的是對建成后道路的優化設計,在這方面我們的實戰機會很少,本書的道路優化設計恰好為之提供了些許參考。另一方面,由于道路與用地不可分置而談的關系,本書從接入視角對社區和居住區用地與道路設計做了探討,并指出相較于香港的“地鐵上蓋物業”模式,我國通行的是“私車上蓋物業”模式。
本書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時間)縱向和(城市)橫向作對比、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的手法,旨在為讀者展現公交導向下的城市道路網結構體系和交通空間營造。全書主要由石飛、于世軍構思、執筆和統稿,并得益于徐向遠、曾珊珊、唐杰、李曄、孫光華、卓娜、逯百慧、周月平、李迎春等研究生的貢獻。特別感謝南京大學城市規劃系徐建剛教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朱彥東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居陽博士等同行在研究思路、基礎資料、數據處理等方面的無私幫助。同時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路網特征對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機理及面向公交導向的大城市路網優化配置研究”(編號:51308281)以及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向公交優先道路分級下的城市路網結構優化研究”(編號:BK2012728)的資助。
由于作者理解能力與研究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讀者諒解。
作者
2015年金秋
于南京大學東大樓
查看全部↓
石飛,男,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2項及地方橫向課題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SSCI、EI收錄。出版學術著作3部。作品曾獲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獎、法國動態城市基金會機動性競賽優勝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指導學生作品在國家層次競賽中15次獲獎,其中一等獎2項。現任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交通學部委員、江蘇省城市綜合交通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于世軍,男,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的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領域為交通出行與需求分析、城市道路網及綜合交通研究。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完成交通劃設計項目4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第1章緒論(1)
1.1道路網研究歷程簡述(1)
1.2研究道路網的起因與目的(4)
1.3相關文獻回顧與分析(8)
1.4研究思路與內容(14)
第2章城市道路網結構概念解析(18)
2.1傳統路網結構的“三結構”內涵(18)
2.2“三結構”的相互關系(25)
2.3路網結構的關鍵要素(28)
2.4公交主導下的路網結構概念(40)
第3章中西方城市路網結構/街道模式
與出行方式選擇的關系演進
(43)
3.1街道模式(43)
3.2西方柵格與樹狀街道模式演進分析(44)
3.3西方街道模式與出行方式相關性的演變分析(66)
3.4中國街道模式與出行方式相關性的演變分析(78)
第4章影響路網結構設計要素的定量研究——基于出行行為視角
(90)
4.1出行行為定量研究綜述(91)
4.2道路網關鍵指標與出行方式選擇(94)
4.3新城建設模式與出行行為(105)
4.4思考與建議(116)
第5章城市基本路網結構選擇研究(122)
5.1研究方法(123)
5.2總耗時計算與趨勢分析(127)
5.3基本路網結構選擇討論(131)
5.4交叉口轉向限制分析(132)
第6章公交導向下的城市道路分級及路網結構重構——理論與案例
(137)
6.1國內外路網分級體系回顧(138)
6.2公交導向的路網分級體系構建方法(152)
6.3汕頭市中心區存量道路網結構優化設計(159)
6.4南京地鐵站點周邊存量路網及步行通道優化設計(165)
6.5南京地鐵站點周邊增量路網及步行通道優化設計(182)
第7章接入視角的公交導向居住區用地與道路布局(197)
7.1我國居住區規劃建設的特點(198)
7.2公交導向的居住區規劃理論(201)
7.3公交導向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案例(202)
7.4行政職能與土地開發(217)
7.5小結(219)
參考文獻(221)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