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有機化學雙語版教材的中文版,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國外的一些優秀原版教材,吸收了國外名教材的優點,根據國內實際情況,以教學實踐經驗為基礎編寫了相關內容。全書涵蓋了有機化學的主要知識領域。同時添加了有機化學領域的新成果。每章都配有習題,在部分章節后增加了一些著名化學家的生平介紹以激發掣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編寫了索引,以方便使用。
本書可作為化學、應用化學、化土、材料、環境等專業有機化學課程的教材,同時也可作為有關工礦企業和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員的參考書。
本教材參考了國外一些原版教材,按照編者的教學實踐、教學經驗和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寫,也吸收了國外名教材的優點與有機化學的新成果,同時還在部分章節之后介紹了一些有機化學家的事跡,以幫助學生繼承他們獻身科學的敬業精神。全書共22章,涵蓋了有機化學的主要知識領域,如烷烴、烯烴、共軛二烯烴、環烷烴、鹵代烴、苯及芳香化學、醇、酚、醚、核磁共振波譜、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
第1章 概論
1.1 有機化學的發展
1.2 有機化學中的結構理論
1.3 布朗斯德一勞瑞酸堿
1.4 路易斯酸堿
1.5 官能團和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6 如何學習有機化學
1.7 鮑林
習題
第2章 烷烴
2.1 緒論
2.2 烷烴的命名
2.3 烷烴的結構和構象
2.4 烷烴的物理性質
2.5 烷烴的化學性質
2.6 烷烴的生產與用途
2.7 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
習題
第3章 烯烴
3.1 烯烴的結構和順反異構
3.2 烯烴的命名
3.3 烯烴的物理性質
3.4 烯烴的制備和應用
3.5 烯烴的化學性質
3.6 聚合物和塑料
習題
第4章 共軛二烯烴
4.1 二烯烴的命名
4.2 共軛二烯烴的結構和穩定性
4.3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
4.4 橡膠
4.5 奧托·保羅·赫爾曼·狄爾斯
4.6 庫特·阿爾德
習題
第5章 環烷烴
5.1 環烷烴的命名
5.2 環烷烴的穩定性
5.3 環烷烴的結構和構象
5.4 環烷烴的化學性質
習題
第6章 炔烴
6.1 炔烴的結構
6.2 炔烴的命名
6.3 炔烴的物理性質
6.4 炔烴的制備和應用
6.5 炔烴的化學性質
習題
第7章 立體化學
7.1 平面偏振光和光學活性
7.2 對映異構體和手性
7.3 費歇爾投影式
7.4 結構表示和異構體命名
7.5 非對映異構體
7.6 手性和分子的不對稱性
7.7 外消旋體的拆分
7.8 不對稱合成
習題
第8章 鹵代烴
8.1 緒論
8.2 烷基鹵化物的命名
8.3 烷基鹵化物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8.4 親核取代反應
8.5 親核取代反應的動力學:SN2反應
8.6 叔丁基氯和氫氧根離子的反應:SN1反應
8.7 影響SN1和SN2反應的因素
8.8 有機合成:SN2反應用于官能團轉換
8.9 烷基鹵代烴的消去反應
8.10 消去反應的機理
8.11 取代反應與消去反應的比較
8.12 小結
習題
第9章 苯及芳香化學
9.1 苯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結構
9.2 苯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9.3 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
9.4 苯及其衍生物的化學性質
9.5 苯的親電取代反應
9.6 多環芳香化合物
9.7 非苯芳烴
習題
第10章 醇、酚、醚
10.1 醇、酚、醚的結構
10.2 醇、酚、醚的命名
10.3 醇的物理性質
10.4 醇的制備
10.5 醇的化學性質
10.6 酚的物理性質
10.7 酚的制備與用途
10.8 酚的化學性質
10.9 醚的物理性質
10.10 醚的制備
10.11 醚的化學性質
10.12 硫醇、硫醚和二硫醚
習題
第11章 核磁共振波譜
11.1 理論背景
11.2 屏蔽效應
11.3 化學位移
11.4 積分曲線
11.5 自旋偶合
11.6 核磁共振儀
11.7 碳譜(13C-NMR)
11.8 核磁共振譜在藥物中的應用
習題
第12章 紅外光譜
12.1 理論背景
12.2 紅外光譜儀
12.3 基團頻率
12.4 紅外光譜圖的鑒別
習題
第13章 醛和酮
13.1 結構與鍵:羰基
13.2 命名
13.3 物理性質
13.4 醛、酮的制備
13.5 醛、酮的反應
13.6 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
習題
第14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4.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14.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14.3 羧酸的制備
14.4 羧酸的酸性
14.5 生成酰鹵和酸酐
14.6 羧酸衍生物與水的親核取代反應
14.7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醇解反應
14.8 羧酸及其衍生物與胺反應
14.9 羧酸及其衍生物與金屬反應
14.10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還原
14.1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其他反應
14.12 內酯
14.13 油脂、蠟
14.14 碳酸衍生物
14.15 表面活性劑和肥皂
14.16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斯
習題
第15章 雙官能團化合物
15.1 引言
15.2 雙官能團的命名
15.3 羥基醛和羥基酮
15.4 羥基酸
15.5 二羧酸
15.6 β-二羰基化合物
15.7 小結
習題
第16章 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
16.1 胺
16.2 硝基化合物
16.3 腈
習題
第17章 雜環化合物
17.1 雜環體系
17.2 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法
17.3 雜環化合物的結構及芳香性
17.4 五元不飽和雜環
17.5 六元雜環化合物:吡啶
17.6 喹啉和異喹啉
習題
第18章 碳水化合物
18.1 概論
18.2 單糖的結構
18.3 單糖的環狀結構
18.4 單糖的反應
18.5 二糖
18.6 多糖
習題
第19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質和核酸
19.1 氨基酸
19.2 肽和蛋白質
19.3 酶
19.4 核蛋白質與核酸
第20章 金屬有機化合物
20.1 命名
20.2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制備
20.3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主要反應
20.4 有機銅試劑
20.5 有機鋁試劑
習題
第21章 軌道和有機化學——周環反應
21.1 緒論
21.2 電環化反應
21.3 環加成反應
21.4 σ重排
習題
第22章 有機合成
22.1 簡介
22.2 碳碳鍵形成反應
22.3 合成設計
22.4 官能團保護
22.5 綠色化學和原子經濟
習題
參考文獻
索引
第1章 概論
1.6 如何學習有機化學
學習有機化學就像學習語言一樣,語言既有口語也有圖示。有機化學是以結構決定性質為前提而有嚴密組織的學科。
正如上所述,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與性質關系的學科。當理解了這些關系,你才能預測對你而言新的反應和新的化合物。
為了更好地掌握有機化學知識,必須注意掌握分子模型和從三維空間結構方面考察有機化合物,需要學會如何將分子的三維結構轉換為平面的二維表示方式。
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在聽課前要好好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