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育專業研究生的教育隨筆,觀察記錄中美兩國教育的差別,具體而微地探討了美國教育各方面,包括美國學校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水平與美國家庭教育特點等,以作者親身經驗為實例說話,為你全面介紹美國的教育。
適讀人群 :成人、青少年
★哈佛教育專業畢業生為你解讀美國的“學區房”政策、大學專業選擇、教育與大數據的關聯、研究生擴招、小小留學生的困境
★中美兩國教育的親歷者、哈佛大學畢業生教育隨筆集
前言一
我在美國黑人區讀過初中。記得自己對美國初中學校的第一印象,就是發現坐我旁邊的那個初一女生已經懷孕七個月了。我班上的同學,大部分是來自墨西哥的偷渡者與阿爾巴尼亞的難民。初一讀了半個學期,一節課上有三十多個人,數學課上還在教加減乘除法。在英語課上,老師天天聊天,吃比薩餅。于是我問我媽媽,我能不能換一個學校,這個學校太差了。我媽媽說:“那怎么可以,換一個學區,房租很貴的。”于是,我第二天就寫了張條子,自己簽字,回到學校跟校長說,我們要搬家了,明天讓老師不用登記我的名字了。然后我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回到家里跟爸媽說:“我已經退學了,你們趕緊搬家吧。”
那個時候,我并不知道這是貧窮,不知道這就是教育資源不平等,我只知道這不是我想繼續待的社區和學校。在我的堅持下,家里人無奈地搬到了一個白人居住的郊區,學校為了照顧我的學習進度,專門給我配了一個老師,給我補習英語。我記得我們一起讀了很多英文原著小說,讀累了,我可以從課室的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可以看到野外的小鹿在嬉戲。
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之后我還有機會在中國最好的高中之一的華南師范大學附中、美國的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就讀。我在求學過程中,課堂里的學生很少有超過20個的,而教授中有任里根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的馬丁?菲爾德斯坦,也有拉丁美洲首位女性教育部長威來斯。在這些課上,我經常會想以前在那個黑人區學校的同學們現在在哪里,他們是不是早已經為人父母,他們的小孩現在又在什么樣的學校讀書。
我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經常組織幾個對教育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在周末一起討論如何有效地為弱勢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時候會很興奮,積極地討論科技是否能夠打破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等問題。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爭辯一些問題吵起來,比如,大學錄取增加面試環節對農村學生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有的時候還會絕望:是不是通過家庭與學校積累起來的社會資源決定了一個人的機會?而不是個人努力。
打破絕望的最好的方法則是自己采取行動。我本科的時候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叫作“毅恒摯友”,我們為中國縣城與農村的高中生提供素質教育的夏令營活動。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以夏令營為載體,把我們在中國和美國最好的大學里感受到的好的教育,帶給沒有機會享受到這些教育資源的學生們。
現在我也希望以書的形式,把我在學校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最好的教育通過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我希望通過記錄學校管理的細節,帶來更多的對于教育平等、教育創新的思考與討論。此外,我的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即通過數據分析,研究如何通過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減少教育資源貧困。我希望在研究過程中了解到最好的教育,并把它獻給那些希望了解教育以及想要為教育事業做貢獻的人。
其實,有的時候,我還會懷疑、猶豫。這時,往往是一線的教育者們的行動感染、鼓勵了我。今年五月,我跟著斯坦福大學與陜西師范大學的調研員們在農村學校進行調研。吃飯的時候,每個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排隊到一長排水龍頭前洗手,洗完手才能去吃飯。校長在吃飯的時候告訴我們,他覺得衛生習慣很重要,所以,他就堅持要求學校的每個老師和學生都這么做。看著他的學校與學校門口掛著樸素的橫幅“讓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享受一樣的優質教育”,我想,每一個人只要愿意為自己改變,為自己的孩子改變,為自己的社區改變,都是會變得足智多謀、充滿力量的。
最后,這本書要特別感謝一直在一線堅持實踐教育創新與平等的劉泓與其他“毅恒摯友”的伙伴們,以及支持我寫作的麥可思編輯團隊。
《學校教育篇》作者申夢晗
前言二
我和夢晗相識于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記得我第一次和她說話是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開學典禮的午餐宴上。那時候,因為我和夢晗同是在美國的學校本科畢業的,所以我們之間多了一些共同語言。我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嬌小卻侃侃而談,并言之有物,對于非營利性組織活動和教育改革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想法。我倆畢業后,相繼來到紐約讀博士,因此,我們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了。她就讀的是教育經濟學專業,所做的研究與宏觀經濟教育政策環境緊密相關。而我讀的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專業,研究具體微觀的親子互動行為對于兒童教育的影響。在夢晗決定整理出版她的稿件時,她邀請我與她一起完成這本書。
我們兩個人試圖從不同視角(包括政策、學校、家庭),結合中美文化的差異,把教育作為一個流動的、長期的過程來探討。我們這本書能更加深入地探討中美兒童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可以讓讀者在宏觀動態的情況下看待兒童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并且可以站在中美兩國這個角度重新審視學校和家庭在兒童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市面上與教育相關的書籍非常多,可是對于教育政策尤其是美國教育政策的介紹非常少。這本書的寫作初衷并不是成為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可以使對微觀的家庭教育到宏觀的學校教育和教育政策感興趣的人,對于美國的教育現狀有所了解。我和夢晗試圖通過我們的個人經歷,結合學術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介紹教育政策以及學校和家庭對于孩子教育的影響。讓家長、老師、校長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都可以了解不同層面的教育對于兒童和高等教育的影響。我們也希望這本書可以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思考。
這本書在介紹教育政策的同時,也讓讀者了解與教育政策的相關產物——教育差異。當很多人都把地方性或者收入性教育差異看作一個自然的社會現象時,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讓不了解教育差異的讀者,可以對教育差異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有更多的思考。關于地方性的收入差異和教育差異的新聞報道很多,但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這樣的報道都只停留在是因為當地學校缺乏師資和物質條件,或者某些新建希望小區的落成等因素。在我們把收入差異和教育差異畫等號的時候,就同時也把其他因素導致的教育差異排除掉了。在提高個人收入之外,作為一個教育學家、老師或者家長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也喪失了。這本書希望通過介紹我和夢晗在美國的自身經歷和我們對于兒童教育的研究成果,來解釋造成教育差異的更復雜、更深層的社會原因,并全方位地討論家庭、學校和政策對于教育差異形成的影響。
中國和美國雖然在文化、經濟、歷史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可是在教育政策和形勢方面,兩國卻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比如,在美國,非洲裔的美國人普遍屬于低收入階層,同時也遭受著教育不平等的待遇。因為低收入、種族歧視、社區安全、父母教育等一系列原因,他們無法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進而影響下一代的教育和社會地位。這樣的惡性循環模式并不僅僅適用于在美國生活的非洲裔美國人,在中國也一樣存在類似的教育不平等并和其他社會因素相互牽扯而造成跨代貧困的惡性循環。這樣的階層或者種族差異,常常被看作是非常宏觀的社會問題。所以具體思考到每個學校或者家庭的因素時,很多人會感到手足無措。我想通過這本書向讀者介紹更多的經驗和研究發現,帶給讀者一些個性化的啟發,同時把教育差異這種社會現象,更加生動、具體地闡述給讀者。
在這本書里,我們希望把自己多年的經歷和研究成果傾囊而出,更希望可以帶給讀者更多的關于教育政策和教育差異的思考。如果更多的對于兒童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探討與課題因此而應運而生,那么,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
《家庭教育篇》作者方士心
查看全部↓
申夢晗
現為日本早稻田大學助理教授。初、高中分別在中國、美國就讀,大學畢業于美國七姐妹學院之一的布林茅爾學院,取得了經濟與數學雙學士學位,后取得哈佛大學國際教育政策專業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教育與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在東京大學經濟系特聘研究員。美國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她關注的方向。在本書中,她從自己的實際經歷出發,結合專業知識與zui新研究成果,用講故事的方式闡釋美國大學教育的精華。此外,她也投身于公益活動中,2007年她與朋友創辦了毅恒摯友計劃,通過舉辦夏令營等方式,為中國農村學生帶來了美國人文與素質教育的課程。
方士心
高中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大學畢業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取得經濟學和心理學雙學士學位。2010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與人類發展學碩士。哈佛大學畢業后,她在福特漢姆大學的應用發展心理學就讀,于2014年取得了應用發展心理學碩士學位,現為該專業博士。方士心多年從事跨文化與跨種族家庭教育的比對研究。參與過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的跨文化家庭教育科研項目,博士期間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美幼兒和中小學教育對比研究。
第一部分學校教育篇
一流大學的教育
課堂教育:不讓卓越落空
同學影響:名校最值錢的是什么?
學校規則:美國大學生為啥不偷懶?
學校使命:責任感的培養
專業選擇(1):選擇最感興趣的專業
專業選擇(2):從興趣到工作
專業選擇(3):工業機器人的革新
課外教育(1):與前任教育部長的哥倫比亞之行
課外教育(2):各有特色的學生社團
課外活動:十年的“摯友”
校友管理(1):在校長辦公室“勤工儉學”
校友管理(2):哈佛大學校友會開到寺廟里
硬件設施:情迷圖書館
一流大學的管理
招生錄取:面試真的有效嗎?
特色定位:大學也有氣質
女性教育:女校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學生參與:學生參與的財務管理
危機處理:危機中的換位思考
校際聯合:聯合就是力量
學校擴招:碩士研究生擴招動了誰的奶酪?
在線課程:未來的教育
研究方法:教育與大數據實踐
營利大學:良莠不齊還是兼收并蓄?
教育平等:平民讀名校
教育流動:平民讀名校
升學思考:平民拼職場
申請準備:信息干預拯救窮孩子
難以跨越:學校中隱形的階級
課外活動:本科教育與階級
長遠影響:本科教育之后呢?
大學的研究
學生參與:我們來投票選教授
科研定位:在哥倫比亞大學開研討會
博士培養: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培養
教授招聘:早稻田大學的國家化
第二部分家庭教育篇
家庭教育:教育政策
學區擇校:學區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素質教育:美國學校的德智體美
未來教育:紐約哈林兒童區
女性教育:女性時代的來臨
兒童虐待:看不見的兒童殺手
課后輔導:平民子弟的新希望
政府補助:兒童成長的救命稻草
幼兒教育:在美國平民幼兒園實習
體育教育:在運動中成長
獨生子女:未來棟梁,還是問題兒童?
家庭教育:教育資源
物質條件: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新一代
母親情緒:最容易忽略的家庭危機
父愛缺失:看不到的成長創傷
職業母親:托兒所的新市場
中學時期出國留學:小小留學生的困境
弱勢群體:農民工子弟的掙扎
到美國生子:孩子生在哪里好?
大學畢業:進入職場還是繼續深造?
兒童之家:ikidz悅芽
查看全部↓
學校使命:責任感的培養
美國的大學從招生到培養都注重學生的社會服務經歷,它們為什么要投入人力、財力去選拔和支持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呢?
在2011年的一期《非誠勿擾》(婚戀交友電視節目)中,來自哈佛大學的男生安田在擇偶標準里提出對方要具有社會責任感。他的言論引起一片嘩然,有人贊揚說這是“新雷鋒”精神,有人則對此不屑一顧,認為他是作秀,也有人指出這是因為中美兩國經濟情況有差異,中國人民還處在溫飽和小康的過渡階段,而美國人民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物質追求,兩國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而已。
作為安田的校友,我相信他是真心認為責任感是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盡管哈佛大學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具有不同的宗教背景,但是,對他們而言,社會責任感確實是一個“普及價值觀”。在此,我來談談美國的大學如何進行“價值觀”教育,而這種價值教育觀又如何影響學生對職業和生活的抉擇。
社會服務經歷是進入精英大學的敲門磚
精英大學一般會在本科錄取標準中要求申請者具有服務社會的經歷。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就能達到的。只有經過長期鍛煉,學生才能在寫申請材料時談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其實,不僅僅是本科錄取,學生服務社會的經歷也是法學院和商學院在錄取時所需的必備條件之一。一些頂尖的法學院甚至還會為長期服務社會的學生免去15萬美元以上的學費。
一些家境困難的學生在上中學時在放學后往往需要勤工儉學,怎么會有時間做義工呢?其實,在美國社會中,服務社會的定義是廣泛的,而富有社會責任感才是最重要的。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盡自己的能力去關心、幫助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是服務社會的表現之一。
這個錄取標準不僅僅是一個“選擇標準”,更重要的是,它是對于希望能讀精英大學的學生的價值導向的培養。父母和中小學校也會注意從小就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意識,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大多奔波于課外活動和做義工之間。因此,學生在沒有被錄取之前,就已經對“社會責任感”這一價值觀有所實踐和很深的體會了。
課程的力量與以身作則的大學教師
通常美國的大學會要求所有的專業的學生必須上一定數量的社科和人文學科課程。在哈佛大學著名的哲學課“正義論(Justice)”這是哈佛最受學生喜愛的課程之一,由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Sandel)1980年一進入哈佛就開始講授,連續多年名列哈佛課程注冊人數的榜首。上,教授會帶領學生讀經典的哲學名作,并且思考:人是自由的嗎?如果是自由的,我們為什么要交稅呢?所交的稅為什么要用來重新分配財富?重新分配財富之后,社會就變得公平而且具有實力了嗎?個人和政府還需要對社會擔負什么責任呢?
在我熟悉的“經濟學”課上,一群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建立了減少貧困問題的研究中心。他們用微觀經濟學尋找最有效的扶貧方式,并且用嚴謹的學術方法分析和評估非營利組織是否真的為當地的社區提供了有效服務。在已寫成的學術論文和商學院的社會企業案例中,最有名的一個案例便是給非洲貧困地區的學生免費驅除蛔蟲。教授通過嚴格的評估發現,這種干預非常有效,打了蛔蟲針的學生健康狀況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受到這篇學術論文的影響,一些哈佛大學的學生在畢業后也加入到這個非營利組織中工作,到印度和非洲各國繼續運行和推廣驅除蛔蟲項目,收集學生健康標準和學習成績的數據。他們不懈的努力使這個項目成為了聯合國首推的國際扶貧項目之一,成功地說服了當地的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合作,給千萬名學生送去了驅除蛔蟲的健康措施。
在工科生的培養中,教授也會不斷地啟發學生設計和制作對人類有積極價值的工具。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了“一人一臺電腦”的活動,針對兒童的需要設計了專門的廉價電腦,為秘魯和墨西哥等國貧困山區的每名學生提供一臺電腦,并在電腦中存入大量閱讀資料和數學題目,讓貧困山區的學生利用高科技進行自學。在這位教授的影響下,工科的學生們也開始思考如何用科技改變山區教育資源貧乏的狀況,并且青出于藍勝于藍。他們在自己設計廉價電腦硬件的基礎上,考慮到教授并沒有針對貧困學生的需要為他們設計專門的輔導軟件,因此,他們決定在中國發起硬件和軟件“一條龍”的“一人一臺電腦”行動——“陽光書屋計劃”。他們與北京四中的網校達成合作協議,借用其教學資源,再根據教材開發適用于農村學生的軟件。團隊里當然還有其他非工科專業的學生,他們也沒
有閑著:學神經生物學專業的學生負責設計課程,學政治專業的學生就進行籌款活動和聯系農村的學校等。這個項目的團隊成員在讀大學時就已經規劃藍圖,他們畢業后為了實現用新技術改變農村教育資源貧乏的夢想,有些人毅然選擇在北京全職繼續開發此項目,有些人則扎根于農村的學校,推進項目進程。
不怕沒資源,只怕沒想法
除了在課堂上,美國的大學也支持學生利用課余活動和寒暑假時間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基本上,在美國的大學里只怕你沒有想法,不怕學校沒有資源支持你去實現想法。
學校會考慮到一些學生由于家庭經濟的原因,平時需要勤工儉學而不能參加或者組織社團活動,因而專門設立相關基金,供有資金需要的學生在假期開展活動。這些基金的運用很有針對性,有的是從地域上支持本地的義工活動,如加州的基金支持加州當地的活動,華盛頓州的基金支持華盛頓州當地的活動; 有的是從類型上支持學生從事衛生或者教育等義工活動。從大一暑假開始,我就組織身邊的中國留學生一起回國給縣城和農村的學生提供關于素質擴展課程的“摯友夏令營”項目。身邊的美國同學和教授都非常支持這項活動,我也成功申請到4 500美元作為組織國際義工活動的實習基金。
除了保證學生自己的基本開銷之外,學校也會給學生提供單獨的運營項目的資金,有些數額高達上萬美元。當然,申請者的項目都非常有意思。我的一個朋友希望利用暑假時間給費城的單親兒童開設舞蹈課程,希望他們能夠在跳舞時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和宣泄情緒。她便利用學校提供的運營項目資金,在費城租一個舞蹈教室,并為學生購買練習舞蹈所需的服裝和鞋子。
此外,學校的一些教授和研究中心還會和學生聯合舉辦活動。我們開展的“摯友夏令營”在進行到第四年時成為哈佛大學寒假拓展活動的一部分。哈佛大學給予了我們高度的自由,并提供了豐厚的資助,讓每個志愿者、研究者及當地的農村學生都免費參加活動。教授們也免費給我們的志愿者當指導教師,與我們一起討論和研究活動方案。
精英大學的學生更需要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活只有四年,學生很快要面臨選擇工作。我身邊優秀的同齡人作出的選擇非常多樣化:有人選擇去孟加拉國新開的亞洲女子大學(Asian University for Women)當老師,有人選擇到石油行業工作為以后進入新能源行業積累經驗。
當然,有一些學生還是選擇了在工程和銀行等傳統領域就業。但即便在這些行業里,他們也非常重視社會責任感。我的好友在參加甲骨文公司面試時,考完基本的編程后,面試人員感興趣的便是他在大一時參加“摯友夏令營”這個項目是我在布林茅爾學院讀本科時就開始做的,后來到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時開始與哈佛大學展開合作。教授中學生用軟件編程機器人的經歷。老板說這不但體現了他是一個有趣的人,也體現了他的責任感和領導力——這些是在今后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學校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的資金去選拔和支持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呢?因為非營利性的大學不同于商業組織,它需要最大化地追求社會影響力。社會責任感是學校影響力的體現之一,也是學校畢業生中追求政治和商業上的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的附加值。如此,畢業生在今后的社會崗位上,不管是作為一名律師、醫生還是政治家,不管面對怎樣的利益誘惑,他們也不會只想著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會時刻思考并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