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機械的“物質主義”的神話破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范式、新的物質觀:世界不是一臺由前定的連續統物理定律決定的大機器,而更像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處理系統,天地萬象——每個粒子、每個力場、甚至時空本身,最終都通過信息呈現在我們面前。
保羅·戴維斯、約翰·格里賓所著的《物質神話(挑戰人類宇宙觀的大發現)》從相對論、量子理論和混沌,說到宇宙起源、物質基元、信息網絡和生命起源,寫意式地敘述了“后牛頓時代”的物理學進程,特別是物質概念的演化,向時間、空間和物質的眾多“常識”提出了新的挑戰。
《物質神話(挑戰人類宇宙觀的大發現)》的兩位作者都是科普大家,他們將復雜的科學問題以妙趣橫生、簡明易懂的方式展現給讀者,即使沒什么科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松理解。
保羅·戴維斯、約翰·格里賓所著的《物質神話(挑戰人類宇宙觀的大發現)》的題目可以干脆地解讀為:“別信物質,物質就是個神話。”為說明那神話是怎么破滅的,作者暢敘了相對論、量子理論、宇宙學和復雜性的基本概念,從薛定諤貓說到多重宇宙,從真空漲落說到時空泡沫,從時間旅行說到外星生命……不過,就本書的特色來說,讀者不必沉陷在具體的技術性概念中,而應該從概念的演化把握近百年科學向“終極實在”求索的范式轉變過程。
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1946—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研究興趣涉及宇宙學、量子場論、天體生物學以及生命起源和意識起源等。他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基本概念Beyo 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1946—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研究興趣涉及宇宙學、量子場論、天體生物學以及生命起源和意識起源等。他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基本概念Beyond中心主任,在SETI(地外智慧生物搜尋)計劃中負責探測后工作,并幫助建立了澳大利亞天體生物學中心。他曾兩次獲得尤里卡獎,并于1995年獲坦普爾頓獎,2001年獲開爾文獎,2002年獲皇家學會法拉第獎。小行星6870號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他還做了大量科學普及32作,近40年來出版了20余部科普圖書,包括《無窮的邊緣——黑洞之外》(The Bdge of Infinity: Beyond the Black Hole)、《上帝與新物理學》(God and the New Physics,)、《超弦——包羅萬象的理論》(Superstrings: A Theory of Everything)、《信息與實在的本質——從物理學到形而上學》(Information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 From Physics to Metaphysics)等。約翰·格里賓(John Gribbin,1946— ),英國著名科學讀物專業作家,薩塞克斯大學天文學訪問學者,畢業于劍橋大學,獲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職于《自然》(Nature)雜志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周刊。他著有百余部科普和科幻作品,內容涉及物理學、宇宙起源、人類起源、氣候變化、科學家傳記,并獲得諸多獎項。《旁觀者》(Spectator)雜志稱他為“最優秀、最多產的科普作家之一”。他的科學三部曲《薛定諤貓探秘——量子物理學與實在》(In Search of SchrMinger's Cat: Quantum Physics and Reality)、《雙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學與生命》(In Search of the Double Helix: Quantum Physics and Life)和《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學與宇宙學》(In Search ofthe Big Bang: Quantum Physics and Cosmology)尤為膾炙人口,其余作品如《大眾科學指南——宇宙、生命與萬物》(Almost Everyone's Guide to Science: The Universe,Life and Everything)、《獨在宇宙——為什么我們的星球如此特殊》(Alone in the Universe: Why Our Planet Is Unique)等也都頗受好評。此外,他還與其他人合著了一系列著名科學家的傳記,如《迷人的科學風采——費恩曼傳》(Richard Feynman: A Life in Science)、《霍金傳》(Stephen Hawking: A Life in Science)等。
前言
第一章 物質主義死了
第二章 混沌與物質解放
第三章 神秘的現在
插曲 一個相對論學者的自白
第四章 宇宙概觀
第五章 第一秒……
第六章 ……最后
第七章 怪異的量子
第八章 宇宙網絡
第九章 無限未來以外
第十章 生命的宇宙
譯后記
第一章
物質主義死了
日常生活里我們知道,有些東西會變,而有些東西不變。我們都會變老,也許還會變得更聰明,但那些改變的“我們”顯然還是我們。地球上每天都發生新鮮事,但太陽和星星看起來是不變的。那么,在什么程度上,那些變化只不過是人類的感覺,局限于我們的感覺器官?
古希臘人曾為變化的本質爭論不休。有些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主張萬物都在流動,毫無例外地經歷著這樣那樣的變化。而巴門尼德(Parmenides)卻認為事物本來就那樣,當然不可能變成另外的東西。于是,變化與存在是不相容的,只有世界中永恒的那些方面才是真正的實在。
公元前5世紀,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一個天才的思想,跳出了困境。他假定所有物質都由不可分的微小單位組成,并稱那些單位為原子。原子本身是不變的,具有固定的大小和形狀等性質,但它們能在空問運動,也能以不同的方式組合,這樣,它們構成的宏觀物體就顯現出變化了。于是,永恒性與流動性就協調了;世界的所有變化都歸結為原子在虛空里的重新組合。物質主義的思想由此發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