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時代有多黑暗?意大利學者彼特拉克以寫為愛所苦的十四行詩而聞名,除此之外,他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重要的詞匯——他在1330年代寫作時,用“黑暗時代”來指代羅馬帝國滅亡后的六百多年。
對彼特拉克來說,這段時期的確是黯淡無光的,因為以往古典的理想全部消失,在他看來,文明也已走到了盡頭。對后來的歷史學家來說,反映這段時期的史料實在太少,以至于學者們對這段時期也不甚了解,盡管現代歷史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開了黑暗時代的面紗。雖然當時歐洲的各個部落常常為了奪權而交戰,普通百姓的生活環境也非常糟糕,但那段時期仍然有光明,如今歷史學家都巧妙地把這段時期稱為“中世紀早期”。
一座燈塔:修道院在歐洲既混亂又多變的5至11世紀,教會是最強大的統一力量,宗教信仰主導著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些人選擇離開俗世,通過冥想和祈禱以更好地服侍上帝。其中努爾西亞的本篤被視為西方隱修制度之父,他于公元520年左右在意大利創建了偉大的卡西諾山修道院,并且在著名的“圣本篤會規”中制定了修道院生活的規范。
在當時的歐洲,各地修道院成為保存學識、學問和知識的綠洲,修道士通常是社會中唯一受過教育的人群。許多重要的古希臘文、拉丁文和早期基督教作品之所以能留存下來,都歸功于辛勤的修道院抄寫員,這些人還寫了《林迪斯芳福音書》(約公元715年)和《凱爾斯經》(約公元800年)等作品。此外,這些修道士還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無數的貢獻,其中包括他們釀制出的如今仍然有名的巴克法斯特(Buckfast)加度葡萄酒。
另一座燈塔:加洛林文藝復興查理大帝(約742~814)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國王,他原先是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法蘭克人是一支日耳曼部落,他們逐漸征服了現在稱為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一些地區,最終幾乎統治了整個西歐。雖然查理大帝目不識丁,但是在他768至814年統治期間,他開啟了教育和藝術大發展的一個時期,并且持續了一個世紀。查理大帝的目標是在歐洲創造一個新的文化,其中融合基督教、羅馬和法蘭克人的精神。在這個時期,著名的學術成就包括:發展出一套標準的拉丁語,在保留古典語法的同時,又允許新詞的加入。當時通俗(平民)拉丁語正逐漸轉型為各種羅曼系語言,因此這套中世紀拉丁語便成為學術界和教會禮儀使用的公共語言。
制定了“七藝”大學文科的教育課程:三學科(即語法、邏輯和修辭)和四學科(即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
創造了加洛林小寫字體,這是第一種使用小寫字體的標準字母系統,也是后代各種西方語言書寫法的前體。
宗教改革的由來宗教改革源自于人們對羅馬天主教會深深的不滿,當時有人認為教廷既專制又腐敗。歐洲北部的基督教徒尤其希望有一個更加靈性的宗教,通過信仰的虔誠與否來評判教徒,注重個人和上帝的關系,并以《圣經》而不是羅馬教廷為權威。當時知識分子對教會的唯利是圖深感震驚——教會甚至兜售贖罪券,付錢就可以贖罪。危機終于在1517年爆發,當時教皇利奧十世派修士約翰·臺徹爾到德國,意圖大賣贖罪券來募資重建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這件事傳到馬丁·路德的耳中,當時他還沒有成名,只不過是維滕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對這件事的回應是歐洲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把《九十五條論綱》釘在了維騰堡的城堡教堂門上,詳細論述了信仰的本質和當今教會的行事方法。
馬丁·路德并不想和教會決裂,但1521年教皇還是將他逐出教會。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讓他在沃爾姆斯議會上認罪,但馬丁·路德拒絕收回他的主張。他轉向很有政治影響力的德意志王公們呼吁。
許多王公認同他的看法,認為這是攻擊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好機會,并且希望借此打擊教會而從中漁利。信奉新教的王公們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沖突持續了35年,直到1555年簽署《奧格斯堡合約》,據此德意志王公能夠自由決定其子民的宗教信仰。
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宣稱自己是教會的領袖,占領天主教教會的資產和土地,以此宣示其權威超越羅馬教廷。1536到1540年間,亨利八世關閉了850多家修道院,出售其資產并收歸王室所有,這個時期被稱為解散修道院時期。
在這段時期,新教在歐洲北部流傳開來。在隨后的200年里,每一次殘酷的宗教戰爭都跟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的爭斗有關。轉而信奉新教的荷蘭反抗天主教國家西班牙對他們的統治,并最終趕走了西班牙人;法國則因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爭斗而爆發了8次內戰;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都卷入了“三十年戰爭”(1618至1684年)。
168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廢除了1598年頒布的《南特詔令》,收回法國新教徒的宗教和公民自由。他還驅逐了胡格諾教徒(法國的新教徒)的牧師,大約20萬名教徒陸續遭到流放。
在英國,1690年在愛爾蘭的博伊奈戰役中,信奉新教的荷蘭國王威廉三世擊敗了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從而結束了雙方的爭斗。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北愛爾蘭現在每年還會舉行奧蘭治游行,紀念這場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