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為7章,內容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及其區域性收運系統、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生活垃圾好氧堆肥與厭氧發酵技術、生活垃圾滲瀝液處理技術、環衛管理與靜脈產業園、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與處理技術。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生活垃圾處理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生活垃圾處理與資源化》是我國首次針對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進行系統介紹的高等院校本科教材,編者長期從事固體廢物尤其是生活垃圾處理與處置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主導、主持或者參與國內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場、焚燒廠等的設計與維護,具有豐富的相關經驗,書中介紹的有關生活垃圾的處理與處置技術以及相關垃圾填埋場、焚燒廠等的技術與注意事項是編者多年來一線研發與應用成果經驗的總結,對讀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生活垃圾是人類社會的必然產物,具有如下特性:①無主性,即被丟棄后不易找到具體負責者;②分散性,丟棄后分散在各處,需對其進行收集;③危害性,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不便,危害人體健康;④錯位性,一個時空領域的廢物在另一個時空領域可能是寶貴的資源。目前,我國市政部門收運的、需要進行末端無害化處置的生活垃圾大約1.6億噸/年,其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是城市公共管理及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關系民生的基礎性公益事業。發達國家生活垃圾治理已經從末端處置向全量資源化方向發展,而我國目前還處于以末端處置為主、資源化為輔的初級階段。
生活垃圾中存在對人體有危害的物質或是有害微生物,如致病菌、病毒;或是有機污染物,如氯化烴、碳氫化合物氣體等致癌物、促致癌物;或是無機污染物,如汞、鎘、鉛、砷、銅、鉻等;或是物理性污染物,如放射性污染物;或是其他污染物,如寄生蟲、害蟲、臭氣等。這些污染物污染著土壤、空氣與水體,并通過多種渠道危害人體健康。
1984年前,我國絕大部分生活垃圾還田利用,之后,隨著生活垃圾組分的日益復雜化,人們研究出符合“三高”(高含水率、高雜性、高濕垃圾含量)特性的處置新方式,開發了符合國情的生活垃圾產業化技術,實現了生活垃圾從隨意丟棄到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利用、從簡易堆填到安全可控衛生填埋和填埋氣發電、從露天堆燒到大型爐排清潔焚燒發電的重大變革,使衛生填埋和焚燒發電逐步成為我國生活垃圾大規模、快速消納處置的兩大主流技術。
衛生填埋因其方法簡單、投資少和幾乎可以處理所有種類的生活垃圾,而被廣泛使用。針對滲瀝液(又稱滲濾液)滲透對地下水的污染,在衛生填埋場的底部和周圍必須鋪設高性能聚乙烯材料或其他有類似功能的材料,厚度在1.5~2.5mm,同時在其上面還應鋪設至少0.5m的黏土以防止垃圾對襯底材料的破壞。若采用黏土作襯底材料,其滲透系數也必須小于10-7cm/s,并且厚度大于2m。在襯層上面鋪設集水和排水盲溝,使滲瀝水能夠及時排出垃圾堆體。排出的滲瀝液必須進行有效處理后才能排至水體。在填埋過程中,應安裝間隔為50~100m的矩陣型沼氣導排管道系統。填埋時,應在盡可能小的表面上堆放垃圾,縮小作業面。
焚燒發電法是生活垃圾的一種高溫處理技術,其大優點是減量化和無害化程度高。在溫度為850℃的燃燒室焚燒后,產生的煙氣再通過溫度為1200℃的第二燃燒室徹底焚燒和破壞二英及氯苯(Chlorobenzene,CB)、氯酚(Chlorophenol,CP)、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等化合物,后采用物理、化學方法進一步去除酸性氣體(氯化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煙塵等。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用于發電或供熱。焚燒發電是以環境保護為根本出發點的,其次才是能源利用。因此,在進行垃圾焚燒時,重要的是環境保護。國際上經常采用的垃圾焚燒爐型一般為機械爐排,流化床焚燒爐也已經得到應用。焚燒發電技術近年來在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中得到快速發展,國產化率快速提高。
本書是針對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專業特點而編寫的教科書,內容包括生活垃圾及其區域性收運系統、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生活垃圾好氧堆肥與厭氧發酵技術、滲瀝液處理技術、環衛管理與靜脈產業園、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與處理技術等章節。本書也適合于從事生活垃圾處理的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和市政工程和環境工程專業人員閱讀和參考。
本書由趙由才任主編,謝偉雪、李金輝任副主編,具體編寫分工如下:趙由才、許碧君(第1章),趙由才、張華、龍燕(第2章),趙由才、孫曉軍、柴曉利(第3章),謝偉雪、牛冬杰、趙由才(第4章),趙由才、李廣科、牛靜、石磊(第5章),李金輝、許碧君、趙由才(第6章),李杭芬、曾、宋楠、羅安然、楊玉杰、趙由才(第7章)。書中內容大部分是作者多年來的研發與應用成果,但也參考了國內外同行公開發表的資料,由于作者時間和水平有限,疏忽之處在所難免,請讀者批評指正。
趙由才
2016年6月于同濟大學
趙由才,同濟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博導。 1996 年 1 月起任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 同濟大學 , 南京大學 ) 副主任,教授, 1999 年 6 月起被聘為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 1984 年從四川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到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1989 年 12 月起在復旦大學化學系作博士后研究, 1991 年 10 月到同濟大學工作至今。在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化、填埋場中礦化垃圾利用原理與技術、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泥填埋技術、危險廢物固化和氧化鋅礦清潔生產與資源利用方面作了創新性研究工作。
第1章生活垃圾及其區域性收運系統1
1.1城市生活垃圾1
1.1.1城市生活垃圾組分1
1.1.2分類生活垃圾物流體系2
1.2農村生活垃圾3
1.3城市生活垃圾收集4
1.3.1垃圾收集方式及物流體系4
1.3.2生活垃圾壓縮收集技術5
1.3.3集裝箱式垃圾收集技術5
1.3.4生活垃圾綜合收集技術5
1.4城市生活垃圾貯存6
1.4.1分類貯存6
1.4.2貯存容器7
1.4.3貯存設施8
1.4.4貯存容器及設施選址9
1.5城市生活垃圾轉運技術9
1.5.1城市生活垃圾轉運形式10
1.5.2生活垃圾轉運物流設計10
1.5.3生活垃圾直接轉運技術13
1.5.4生活垃圾壓縮轉運技術13
1.5.5垃圾集裝化水陸聯運技術16
1.6典型垃圾中轉站及其工藝設備16
1.6.1水平推入裝箱式垃圾中轉站19
1.6.2水平裝箱式垃圾中轉站19
1.6.3豎直裝箱式垃圾中轉站19
1.7小城鎮生活垃圾區域聯合收運22
1.7.1小城鎮環境衛生規劃22
1.7.2小城鎮生活垃圾區域聯合處理22
習題與思考題24
第2章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25
2.1填埋場建設26
2.1.1填埋場選址26
2.1.2填埋場防滲材料27
2.1.3填埋場水平防滲結構28
2.2填埋作業及機械設備30
2.3填埋場滲瀝液收集34
2.3.1導流層34
2.3.2收集溝和多孔收集管35
2.3.3集水池及提升系統36
2.3.4調節池37
2.3.5清污分流39
2.4生活垃圾填埋場惡臭污染控制40
2.4.1利于惡臭控制的面積最小化作業面形狀40
2.4.2小作業面下的精細化作業技術42
2.4.3基于惡臭控制的膜覆蓋材料比選42
2.5基于惡臭控制的填埋作業集成技術46
2.5.1作業面最小化的填埋作業規劃46
2.5.2路基箱與卸料平臺鋪設及道路排水技術47
2.5.3作業面負壓抽吸除臭技術49
2.6膜下通風除臭技術50
2.7填埋場惡臭污染控制聯動響應與管理體系51
2.7.1惡臭污染預警系統51
2.7.2惡臭污染響應措施52
2.7.3填埋場惡臭污染控制與管理路線圖52
2.8控制作業暴露面的圍堰作業技術53
2.9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化53
2.10填埋場生態恢復植被選擇54
習題與思考題55
第3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56
3.1生活垃圾焚燒設備56
3.1.1爐排型焚燒爐56
3.1.2爐排爐種類57
3.1.3各爐排爐技術比較61
3.2焚燒爐設計63
3.3焚燒爐運行64
3.4焚燒工藝輔助設備65
3.4.1垃圾貯坑65
3.4.2垃圾接收設施66
3.4.3進料系統66
3.4.4燃燒空氣供應系統67
3.4.5焚燒灰渣收集系統68
3.5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68
3.5.1煙氣中主要污染物68
3.5.2煙氣污染物控制69
3.6典型煙氣凈化工藝70
3.6.1凈化工藝分類70
3.6.2凈化工藝流程71
3.7煙氣凈化系統及設備73
3.7.1半干法反應塔73
3.7.2布袋除塵系統74
3.7.3消石灰、活性炭貯存與噴射系統74
3.7.4煙氣管道系統75
3.8焚燒飛灰及其穩定化處理75
3.8.1典型爐排爐飛灰75
3.8.2飛灰穩定化處理76
習題與思考題79
第4章生活垃圾好氧堆肥與厭氧發酵技術80
4.1生活垃圾好氧堆肥81
4.1.1好氧堆肥原理81
4.1.2好氧堆肥分類84
4.2生活垃圾好氧堆肥技術85
4.2.1好氧堆肥工藝流程85
4.2.2好氧堆肥工藝影響因素87
4.2.3堆肥腐熟度判定89
4.3好氧堆肥系統及設備92
4.3.1條垛式發酵設備93
4.3.2筒倉式堆肥發酵倉94
4.3.3臥式堆肥發酵滾筒95
4.3.4多層立式堆肥發酵塔96
4.3.5槽式堆肥系統97
4.3.6熟化堆肥設備98
4.4堆肥資源化利用98
4.4.1土壤改良劑98
4.4.2土壤生物修復99
4.4.3作物施肥99
4.5堆肥的應用發展100
4.5.1好氧堆肥與生態衛生廁所100
4.5.2好氧堆肥與生物質炭100
4.6生活有機垃圾厭氧發酵技術101
4.6.1厭氧發酵原理102
4.6.2厭氧發酵微生物102
4.6.3厭氧發酵工藝104
4.6.4厭氧發酵工藝影響因素105
4.7典型厭氧發酵設備107
4.8沼氣、沼液與沼渣綜合利用111
4.8.1沼氣的利用111
4.8.2沼液與沼渣的利用111
習題與思考題112
第5章生活垃圾滲瀝液處理技術113
5.1滲瀝液生物毒性113
5.1.1滲瀝液對鯽魚肝臟過氧化氫酶CAT水平的影響113
5.1.2滲瀝液對鯽魚肝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響115
5.1.3滲瀝液CODCr值與鯽魚肝臟染毒時間的綜合作用效應評估116
5.2填埋場滲瀝液調節池117
5.3生活垃圾滲瀝液厭氧生物處理技術118
5.3.1上流式厭氧反應器UASB厭氧處理工藝119
5.3.2上流式污泥床過濾器UBF厭氧處理工藝119
5.4滲瀝液梯度壓力好氧預處理技術121
5.4.1梯度壓力好氧預處理工藝流程121
5.4.2梯度壓力好氧裝置處理滲瀝液122
5.5礦化垃圾生物反應床滲瀝液預處理技術127
5.6生活垃圾滲瀝液膜處理技術129
5.7滲瀝液納濾 (NF)處理技術130
5.8滲瀝液反滲透 (RO)深度處理技術131
5.9典型生活垃圾滲瀝液處理系統131
5.10滲瀝液反滲透 (RO)濃縮液深度處理技術133
5.10.1濃縮液基本特征133
5.10.2過硫酸鉀深度氧化技術134
5.10.3濃縮液蒸發技術136
習題與思考題137
第6章環衛管理與靜脈產業園138
6.1我國環衛管理機構138
6.2環衛管理對象140
6.2.1清掃保潔140
6.2.2生活垃圾管理140
6.2.3餐廚垃圾管理141
6.2.4建筑垃圾管理141
6.2.5糞便管理142
6.2.6公廁管理142
6.2.7環衛數字化管理143
6.3靜脈產業園簡介143
6.4靜脈產業園的建設與運行145
6.5我國靜脈產業園建設的啟示150
習題與思考題151
第7章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與處理技術152
7.1農村生活垃圾管理152
7.1.1農村生活垃圾產生及特性152
7.1.2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與處理153
7.1.3農村生活垃圾管理與對策155
7.2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與轉運156
7.2.1生活垃圾收運系統156
7.2.2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及管理157
7.2.3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設施158
7.2.4生活垃圾收集設施配置優化161
7.2.5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設置163
7.3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與資源化技術165
7.3.1有機易腐生活垃圾堆肥處理166
7.3.2有機質生活垃圾熱解處理技術166
7.3.3難降解干廢物與生活污水共處置技術168
7.3.4農村生活垃圾中廢塑料清潔提質技術169
7.3.5生活垃圾殘渣末端衛生填埋技術169
習題與思考題170
參考文獻171
填埋場的結構隨填埋場類型的不同而各有特色,目前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填埋場類型有不同的分法,分類角度一般著眼于填埋場的構造、地質類型、地形分類、反應機制等。城市垃圾填埋場的構筑方式和填埋方式還與地形地貌有關,分為山谷型填埋、灘涂型填埋和平地型填埋。
山谷型衛生填埋場是一種利用天然的溝壑、山谷對城市垃圾進行處理的方式,具有填埋容量大、建設費用低等優點。這種類型填埋場的高差一般較大,地質屬于稀釋性與滲透性之間,同時,由于山谷大多位于地下水上游,填埋場對地下水的影響必須重點考慮,因此,雨污水的分流與導排及防滲系統的設計是此類填埋場安全運營的關鍵。通常做法是在山谷出口處設置一垃圾壩,在填埋場上部設置擋水壩,在填埋場四周開挖排洪溝,嚴格控制地表水進入填埋場。填埋場的防滲有兩種辦法。簡單的是采用垂直密封技術,在填埋場周圍設置垂直防滲帷幕。另一種方法是采用水平基礎密封和斜坡密封技術,在填埋場的底部和邊坡鋪設防滲襯層。目前我國的填埋場許多為這種類型,如杭州的天子嶺填埋場。
灘涂主要是指位于海灘附近、經過長期沖擊淤積而成的灘地。它的場地標高低于正常地面。設計此類填埋場時,首先要在規劃填埋區域建造人工防滲堤壩。由于這類填埋場的地下水位較高,因此,其關鍵點在于地下水防滲系統的設計。上海老港廢棄物填埋場就是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