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
1.1環境監測的目的、分類、原則及特點
1.1.1環境監測的目的
1.1.2環境監測的分類
1.1.3環境監測的原則
1.1.4環境污染及監測的特點
1.1.5環境優先污染物
1.2環境監測的方法與內容
1.3環境標準
1.3.1環境標準的分類和分級
1.3.2環境質量標準與污染物排放標準簡介
1.4環境監測進展
復習題
第2章水污染監測
2.1水質監測方案的制定
第1章緒論
1.1環境監測的目的、分類、原則及特點
1.1.1環境監測的目的
1.1.2環境監測的分類
1.1.3環境監測的原則
1.1.4環境污染及監測的特點
1.1.5環境優先污染物
1.2環境監測的方法與內容
1.3環境標準
1.3.1環境標準的分類和分級
1.3.2環境質量標準與污染物排放標準簡介
1.4環境監測進展
復習題
第2章水污染監測
2.1水質監測方案的制定
2.2水樣的采集、保存和預處理
2.2.1水污染調查
2.2.2布點
2.2.3水樣的采集
2.2.4水樣的保存
2.2.5水樣的預處理
2.3物理指標的測定
2.3.1溫度
2.3.2顏色
2.3.3氣味
2.3.4濁度
2.3.5透明度
2.3.6殘渣
2.3.7電導率
2.4化學指標的測定
2.4.1pH
2.4.2氧化還原電位Eh
2.4.3堿度
2.4.4硬度
2.5有機污染綜合指標的測定
2.5.1溶解氧
2.5.2生化需氧量
2.5.3化學需氧量
2.5.4高錳酸鹽指數
2.5.5總有機碳
2.6金屬污染物的測定
2.6.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多種金屬
2.6.2汞
2.6.3砷
2.6.4鉻
2.7非金屬無機化合物的測定
2.7.1含氮化合物的測定
2.7.2磷酸鹽
2.7.3氰化物
2.7.4氟化物
2.7.5硫化物
2.7.6離子色譜分析法測定多種陰離子
2.8有機污染物的測定
2.8.1石油類
2.8.2揮發酚
2.8.3水中痕量有機污染物的測定
2.9水污染的生物監測
2.9.1細菌監測水體污染
2.9.2藻類監測水體污染
2.9.3動物監測水體污染
復習題
第3章大氣污染監測
3.1大氣污染
3.1.1大氣污染源
3.1.2大氣污染的類型
3.2大氣污染監測方案的制定
3.2.1污染調查分析
3.2.2監測項目的確定
3.2.3監測布點方案的確定
3.3采樣方法和標準氣配制
3.3.1采樣方法
3.3.2標準氣體配制
3.4顆粒物的測定
3.4.1總懸浮顆粒物
3.4.2可吸入顆粒物(飄塵)
3.4.3自然降塵
3.5主要氣態污染物的測定方法
3.5.1二氧化硫
3.5.2二氧化氮
3.5.3一氧化碳
3.5.4臭氧
3.5.5氟化物
3.5.6硫酸鹽化速率
3.5.7總揮發性有機物
3.5.8氨氣
3.5.9汞
3.5.10甲醛
3.6大氣降水監測
3.6.1布設采樣點的原則
3.6.2樣品的采集
3.6.3降水中組分的測定
3.7污染源監測
3.7.1固定污染源監測
3.7.2流動污染源監測
3.8室內空氣質量監測
3.8.1室內空氣質量
3.8.2室內空氣質量監測
3.9空氣污染的生物監測
3.9.1植物在污染環境中的受害癥狀
3.9.2大氣污染指示植物的選擇
3.9.3監測方法
復習題
第4章土壤、生物體和固體廢物污染監測
4.1土壤污染監測
4.1.1土壤污染
4.1.2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制備
4.1.3土壤樣品的預處理
4.1.4土壤含水量測定及分析結果的表示
4.1.5土壤污染物的測定
4.2生物體污染監測
4.2.1生物體污染
4.2.2生物樣品的采集和制備
4.2.3生物樣品的預處理
4.2.4生物樣品中污染物測定實例簡介
4.3固體廢物監測
4.3.1有害固體廢物的定義和鑒別
4.3.2樣品的采集與制備
4.3.3有害特性的監測方法
4.3.4固體廢物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4.3.5城鎮生活垃圾監測
4.3.6固體的直接分析技術
4.3.7底泥和活性污泥的分析
復習題
第5章物理性污染監測
5.1噪聲污染監測
5.1.1與噪聲相關的物理量
5.1.2噪聲測量儀器
5.1.3噪聲污染監測方法
5.1.4噪聲標準
5.1.5振動及測量方法
5.2放射性污染監測
5.2.1與放射性相關的物理量
5.2.2放射性檢測儀器
5.2.3放射性監測
5.2.4環境中氡濃度的測定方法
復習題
第6章環境監測質量保證
6.1環境監測實驗室基礎
6.1.1實驗用水
6.1.2試劑與試液
6.1.3實驗室的環境條件
6.2環境監測數據處理
6.2.1基本概念
6.2.2可疑值的舍棄
6.2.3有效數字及運算規則
6.2.4監測結果的表述與統計檢驗
6.3環境監測質量保證體系
6.3.1實驗室的管理及崗位責任制
6.3.2實驗室質量保證
6.4環境標準物質
6.4.1基體和基體效應
6.4.2環境標準物質
6.4.3標準物質的制備和定值
6.5環境監測管理
6.5.1環境監測管理的內容和原則
6.5.2監測的檔案文件管理
復習題
第7章現代環境監測技術專題
7.1超痕量分析技術
7.1.1超痕量分析概述
7.1.2超痕量分析中常用的前處理方法
7.1.3超痕量分析測試技術
7.2自動監測與遙感技術
7.2.1空氣污染自動監測技術
7.2.2污染源煙氣連續監測系統
7.2.3水污染連續自動監測系統
7.2.4遙感監測技術
7.3環境應急監測
7.3.1應急監測概述
7.3.2應急監測的程序
7.3.3應急監測基本方法
7.3.4應急監測預案的編制
7.3.5環境應急監測信息化系統建設
7.3.6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實例
7.4生態監測
7.4.1生態監測的定義
7.4.2生態監測的原理
7.4.3生態監測、環境監測和生物監測之間的關系
7.4.4生態監測的類別
7.4.5生態監測的任務與特點
7.4.6生態監測的主要技術支持
復習題
附錄環境標準
附表1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GB.3838—2002)
附表2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標準限值(GB.3838—2002)
附表3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
附表4第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GB.8978—1996)
附表5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GB.8978—1996)
附表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各項污染物的濃度限值(GB.3095—1996)
附表7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
附表8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浸出液污染物濃度限值(GB.16889—2008)
附表9現有和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場水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GB.16889—2008)
附表10現有和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場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GB.16889—2008)
附表11焚燒爐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GB.18485—2001)
附表12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值(GB.15618—1995)
附表13中國危險廢物浸出毒性鑒別標準(GB.5085.3—2007)
附表14聲環境質量標準環境噪聲限值(GB.3096—2008)
附表15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限值(GB.12348—2008)
附表16結構傳播固定設備室內噪聲排放限值(GB.12348—2008,等效聲級)
附表17結構傳播固定設備室內噪聲排放限值(GB.12348—2008,倍頻帶聲壓級)
附表18社會生活噪聲排放源邊界噪聲排放限值(GB.22337—2008)
附表19機場周圍飛機噪聲環境標準(GB.9660—88)
附表20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
附表21城市各類區域鉛垂向Z振級標準值(GB.10070—88)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