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與水產技術相關的魚類學基本知識與技能,主要內容包括:魚體的外部形態與內部結構、感覺器官與行為、消化系統與食性、生殖與繁殖、發育與生長和魚類的分類等。本書在取材上注意選取與水產技術相關的魚類學內容,并將魚類的實驗和實訓等相關內容直接融入理論知識中,以真正體現“學中做與做中學”,突出其實用性。
本書適宜用作高職高專及本科院校水產專業及相近專業的課程教材,也可作為水產技術人員和水產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緒論
一、魚類學的定義和分支學科
二、魚類的經濟價值
三、魚類學研究歷程
四、實用魚類學的主要內容
五、目前我國養殖的主要魚類
第一章 魚體外部形態(兼實驗觀察)
第一節 魚類的體型和測量
一、魚體的體型
二、魚體的測量
第二節 外部分區和器官
一、魚體的頭部
二、軀干部和尾部
三、鰭
四、皮膚及其衍生物 緒論
一、魚類學的定義和分支學科
二、魚類的經濟價值
三、魚類學研究歷程
四、實用魚類學的主要內容
五、目前我國養殖的主要魚類
第一章 魚體外部形態(兼實驗觀察)
第一節 魚類的體型和測量
一、魚體的體型
二、魚體的測量
第二節 外部分區和器官
一、魚體的頭部
二、軀干部和尾部
三、鰭
四、皮膚及其衍生物
【思考題】
第二章 魚體內部結構(兼實驗觀察)
第一節 生殖系統
第二節 消化系統
第三節 骨骼系統
一、骨骼類型
二、骨骼系統
三、韋伯氏器
第四節 肌肉系統
一、肌肉的命名
二、肌肉的類型
三、發電器官
第五節 呼吸系統
一、鰓
二、輔助呼吸器官
三、鰾
第六節 循環系統
一、心臟
二、動脈與靜脈血管
三、血液
四、淋巴和淋巴管
五、造血器官
第七節 排泄系統
一、泌尿器官
二、滲透壓的調節——水與鹽分的平衡
三、魚類對含氮廢物的排泄與養殖水體的凈化處理
第八節 神經系統
一、中樞神經系統
二、周圍神經系統
三、植物性神經系統
第九節 感覺器官
第十節 內分泌系統
【思考題】
第三章 魚類的感覺與行為(兼實驗觀察)
第一節 魚類感覺器官
一、化學感受器
二、機械感受器
三、視覺器官
四、魚類不同感覺器官在攝食行為中的作用
……
第四章 魚類消化系統與食性(兼實驗觀察)
第五章 魚類的繁殖(兼實驗觀察)
第六章 魚類的發育與生長(兼實驗觀察Z
第七章 魚類分類(兼實驗觀察)
參考文獻
第一章 魚體外部形態(兼實驗觀察)
第一節 魚類的體型和測量
一、魚體的體型
3.魚類的體型與生活水層
魚類的體型大致可以歸納為下列四種基本類型(見圖1—2)。
(1)紡錘形 為最常見的一種體型,從體軸看,頭尾軸最長,背腹軸較短,左右軸最短;魚體頭尾稍尖細,中段粗大,橫切面橢圓形,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形或稍側扁,以利于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這種體型的魚類可棲息于水體任何水層,但多數是中、下層,常做快速而持久的自由游泳,以耗費最小的能量獲取較大的游速,如鰱魚、鯉魚、鮐魚、鲅魚、鰹魚、鮪魚等。它們的體表潤滑,富含黏液,鱗片致密細小;具有尖細的吻部,可以緊閉的口,嚴密鑲嵌的眼,緊緊合攏的鰓蓋;細小而強有力的尾柄和上下極端張開的新月形尾鰭,足以保證最快的游速。
(2)側扁形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頭尾軸短,左右軸更短,背腹軸相對較長;橫切面為柳葉形,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這種體型在硬骨魚類中較普遍,有的呈長刀狀,如翹嘴紅鲌,有的接近菱形,如魴魚、鯧魚等,常棲于平靜的水域,生活于水的中下層,游泳多不敏捷且較紡錘形差,很少做長距離的遷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