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環境與環境科學
1.1環境及環境的分類
1.1.1環境的基本內涵
1.1.2環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1.1.3環境的分類
1.1.4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1.2環境科學及其發展
1.2.1環境問題的產生及變化
1.2.2環境科學的形成及其分支學科
1.2.3現代環境科學特征及學科任務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2章人類生存的地球
第1章環境與環境科學
1.1環境及環境的分類
1.1.1環境的基本內涵
1.1.2環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1.1.3環境的分類
1.1.4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1.2環境科學及其發展
1.2.1環境問題的產生及變化
1.2.2環境科學的形成及其分支學科
1.2.3現代環境科學特征及學科任務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2章人類生存的地球
2.1地球的運動及其結構
2.1.1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2.1.2地球的內部結構
2.1.3地球的運動及其環境意義
2.2地球環境的形成與演變
2.2.1地球的誕生
2.2.2地理環境的演變
2.2.3地球的脆弱性
2.3地理環境系統
2.3.1大氣環境
2.3.2水環境
2.3.3土壤環境
2.4人類與地球環境
2.4.1世界人口的增長與地球承載力
2.4.2科技進步在環境變化中的作用
2.4.3農業的發展與地球表征的改變
2.4.4主要環境要素與人類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3章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3.1全球性環境問題概述
3.1.1全球環境問題的概念和實質
3.1.2全球環境問題的分類
3.1.3全球環境問題的特點
3.1.4全球環境問題的空間分布
3.2全球變暖
3.2.1溫室效應
3.2.2溫室氣體的來源
3.2.3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
3.2.4控制全球變暖的對策
3.3臭氧層破壞
3.3.1臭氧層與臭氧空洞
3.3.2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3.3.3臭氧層破壞對人類及環境的影響
3.3.4遏制臭氧層破壞的對策
3.4生物多樣性減少
3.4.1生物多樣性的涵義
3.4.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3.4.3世界生物多樣性現狀
3.4.4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及其根源
3.4.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行動和途徑
3.5酸雨
3.5.1酸雨的形成
3.5.2酸雨的危害
3.5.3防治酸雨的措施和途徑
3.6全球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以及人類采取的主要行動
3.6.1全球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
3.6.2人類采取的主要行動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4章中國生態環境特點與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4.1中國生態環境特點
4.1.1地貌
4.1.2氣候
4.1.3自然資源
4.1.4生物資源
4.1.5脆弱性生態環境
4.2中國環境問題歷史演變
4.2.1古代的環境問題
4.2.2近代的環境問題
4.2.3現代的環境問題
4.3當代中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4.3.1水環境狀況
4.3.2土壤環境狀況
4.3.3大氣環境狀況
4.3.4城市生態環境狀況
4.3.5森林面積銳減與草原退化
4.3.6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與“持續農業”的興起
4.3.7生物資源與自然保護
4.3.8中國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所作的貢獻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5章生物系統與生態系統
5.1生物系統及其層次
5.2種群
5.2.1種群的基本特征
5.2.2種群的年齡結構和性比
5.2.3種群增長及增長方式
5.2.4種間關系
5.3群落
5.3.1群落的基本特征
5.3.2群落的結構
5.3.3群落的演替
5.3.4群落對干擾的反應
5.4生態系統
5.4.1生態系統的組成
5.4.2生態系統的類型
5.4.3食物鏈與食物網
5.4.4營養級與生態金字塔
5.4.5生態系統的功能
5.4.6生態平衡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6章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系統管理
6.1生態系統服務
6.1.1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
6.1.2生態系統服務的內涵
6.1.3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
6.1.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分類系統
6.1.5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估價的意義
6.1.6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方法
6.2生態系統管理
6.2.1生態系統管理的內涵
6.2.2生態系統管理的實施
6.2.3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要求與框架
6.2.4生態系統管理的有效途徑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7章可持續發展和公眾參與
7.1生態倫理的原則
7.1.1生態倫理的意義
7.1.2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
7.2可持續發展及指標體系
7.2.1可持續發展
7.2.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7.2.3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7.3公眾參與的途徑
7.3.1公眾參與的意義與作用
7.3.2公眾參與的類型
7.3.3公眾參與方式
7.4公眾參與模式
7.4.1公眾參與模型
7.4.2影響公眾參與的因素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8章環境規劃與管理
8.1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內容
8.1.1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意義及關系
8.1.2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任務和類型
8.1.3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標與指標體系
8.1.4環境評價和預測
8.1.5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
8.1.6環境規劃管理方案的生成和決策過程
8.2水環境規劃與管理
8.2.1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時空尺度
8.2.2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目標與指標框架
8.2.3水環境容量與總量控制
8.2.4水環境功能區劃與污染控制單元
8.2.5水生態系統健康與修復
8.3區域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
8.3.1區域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和類型
8.3.2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能流利用分析
8.3.3區域大氣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
8.4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
8.4.1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
8.4.2城市環境規劃的程序
8.4.3城市環境規劃的管理途徑和方法
8.5開發區環境規劃與管理
8.5.1開發區環境規劃與管理內容
8.5.2開發區環境規劃的編制程序
8.6社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
8.6.1社區環境規劃的內容
8.6.2社區環境管理的內容
8.6.3可持續社區的環境規劃與管理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活動案例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9章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
9.1環境監測
9.1.1環境污染與環境監測
9.1.2監測過程的質量保證
9.1.3連續自動監測技術與簡易監測方法
9.2環境影響評價
9.2.1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9.2.2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9.2.3生態與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
9.2.4視覺影響評價
9.2.5累積影響評價
9.3環境風險評價
9.3.1環境影響評價(EIA)與環境風險評價(ERA)
9.3.2環境風險評價(ERA)
9.3.3環境風險管理(ERM)
9.4政策環境影響評價
9.4.1政策影響評價內涵
9.4.2政策環境影響評價
9.5戰略環境評價
9.5.1戰略環境評價(SEA)的概念
9.5.2戰略環境評價的層次
9.5.3戰略環境評價表現形式
9.5.4SEA與EIA的關系
9.5.5SEA報告內容
9.5.6SEA方法學研究進展
9.5.7SEA和可持續發展
9.6EIA與清潔生產、公眾參與
9.6.1環境影響評價與清潔生產
9.6.2環境影響評價與公眾參與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第10章產業生態學理論與實踐
10.1產業生態學的發展與相關理論
10.1.1產業生態學的概念與發展
10.1.2產業生態學研究的內容和意義
10.1.3產業生態系統理論
10.1.4生態經濟、生態倫理與生態工程相關理論
10.2產業生態學的技術與方法
10.2.1生命周期評價
10.2.2物質流分析與能流分析
10.2.3生態效率與資源生產力分析
10.2.4產業共生
10.2.5面向環境的設計
10.3產業生態學的管理與政策
10.3.1生產者責任的延伸制
10.3.2產品導向環境政策
10.4產業生態學實踐
10.4.1產業生態學與企業發展
10.4.2產業生態學在園區層面的應用
10.4.3產業生態學與農業發展
思考題
教與學互動工作坊
推介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