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縫制工藝》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編寫,分為基礎部分和成衣制作部分,對學習者進行有序的工藝訓練。各部分注重實物制作過程圖示的應用,用實拍圖片結合文字敘述的方式進行講解。其中基礎部分主要內容為工藝術語、縫紉常用設備、學習方法、基礎手針工藝、基礎機縫工藝、服裝零部件工藝等。成衣部分主要內容為下裝、上裝、連身服裝的制板、放樣、排料裁剪、分步及組合的縫制工藝等環節內容。本教材面向服裝大專院校學生,也適合服裝愛好者應用。
為了更好的滿足紡織服裝高等教育的教學要求,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制定了“十一五”部委級教材規劃。本教材圍繞規劃的目標,從服裝專業教學的特點出發,注重對學習者綜合動手能力的訓練,展示了服裝從款式到紙樣分解再到工藝操作的過程,使學習者對各類常規服裝的制板、放樣、排料到縫制工藝均能掌握,并能解決一定的生產實際問題,體現了教材的通用性和實用性。在強調服裝縫制工藝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同時,注重對常規服裝傳統縫制工藝的創新,提升了本教材的原創性、創新性。
本教材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編寫,分為基礎部分和成衣制作部分,對學習者進行有序的工藝訓練。各部分注重實物制作過程圖示的應用,用實拍圖片結合文字敘述的方式進行講解。其中基礎部分主要內容為工藝術語、縫紉常用設備、學習方法、基礎手針工藝、基礎機縫工藝、服裝零部件工藝等。成衣部分主要內容為下裝、上裝、連身服裝的制板、放樣、排料裁剪、分步及組合的縫制工藝等環節內容。本教材面向服裝大專院校學生,也適合服裝愛好者應用。
本書的編寫人員由工作在高等院校服裝專業、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組成。本書主編為德州學院徐靜及泰山學院王允、李桂新。副主編為泰山學院張中啟、余海威、孫斌。第一、二、四章由王允編寫;第三章由孫斌、李桂新編寫;第五章襯衫、茄克衫部分由張中啟編寫、西裝部分由余海威編寫;第六章連衣裙部分由張中啟編寫、旗袍部分由余海威編寫。拍照、圖片編輯王允、余海威;服裝制作張中啟、余海威。統稿徐靜,人員及分工統籌李桂新。另外紀恩峰、馬艷紅參與茄克衫、筒裙的制作;李昕參與圖片的修正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服裝縫制技術的發展概況
一、縫紉工具的發展對服裝縫制工藝的影響
二、服裝結構的演變對服裝縫制工藝的影響
第二節 服裝縫制的常用設備
一、裁剪常用設備
二、縫紉常用設備
三、熨燙常用設備
四、縫紉常用工具
第三節 服裝縫制工藝的學習方法
第二章 服裝縫制工藝基礎知識
第一節 服裝縫制工藝術語
一、概念性術語
二、縫制工藝技術用語
第二節 服裝各部位名稱介紹
一、裙裝各部位名稱
二、褲裝各部位名稱
三、上裝各部位名稱
第三章 服裝基礎縫制工藝
第一節 手縫工藝
一、穿針、打線結
二、針法運用
第二節 機縫工藝
一、機縫準備與練習
二、機縫基礎訓練
三、機縫工藝
第三節 零部件縫制工藝
一、口袋縫制工藝
二、領子縫制工藝
三、門襟縫制工藝
四、開衩縫制工藝
第四章 下裝縫制工藝
第一節 筒裙縫制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設計和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制工藝設計
第二節 褲子縫制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制工藝設計
第五章 上裝縫制工藝
第一節 男襯衫縫制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制工藝設計
第二節 茄克衫縫制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制工藝設計
第三節 男西裝縫制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制工藝設計
第六章 連身服裝縫制工藝
第一節 連衣裙制作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制工藝設計
第二節 旗袍縫制工藝
一、款式特點
二、規格與結構設計
三、排料設計
四、縫制工藝設計
參考文獻
(12)線跡:在縫制物上兩個相鄰針眼之間的縫線形式。
(13)縫型:指縫紉機縫合衣片的不同方法。
(14)縫跡密度:指在規定單位長度內的針跡數,也可叫做針跡密度。一般單位長度為2cm或3cm。
(15)止口:衣服的沿邊,如門襟與掛面的連接線,門襟、領子、腰頭等結構的外邊沿處。
(16)掛面:也叫前門貼邊,是裝在衣襟搭門反面的一層面料,一般比搭門寬。
(17)搭門:門襟、里襟疊在一起,為了鎖鈕眼和釘鈕扣所留放的部位。
(18)門襟、里襟:衣片鎖鈕眼處為門襟,釘鈕扣處為里襟。凡是有搭門的部位都有門襟和里襟的區別。
(19)眼檔:鈕眼位。
(20)駁頭:門里襟上部翻折部位。
(21)褶裥、省:根據體型需要做出的折疊部分,不用縫合的稱褶裥,折疊并縫合的稱省。
(22)對檔:指縫制時,兩片裁片對準應對的部位標記。
(23)圓順:指弧形線跡不能有折角。
(24)圓登:一般指袖山圓順,后袖縫有戤勢(松度)。
(25)方登:一般指后背有戤勢,因為戤勢足,活動方便,美觀大方。.
(26)吃勢:亦稱層勢,“吃”指縫合時使衣片縮短;吃勢指縮短的程度。將兩片長短略有差異的衣片在縫制中有意將稍長的一片在_定部位縮進一定尺寸,使兩衣片縫縫合后,不僅長短一致,而且有一定的豐滿圓順感。如圓裝袖的袖山吃勢可使袖山頂部豐滿圓潤,袋蓋兩端圓角、領面、領角等部件面的角端吃勢可使部件面的止口外吐,從正面看不到里料,還可使面形成自然的窩勢,不反翹。
(27)里外勻:亦稱里外容,指由于部件或部位的外層松、里層緊而形成的窩服形態。其縫制加工的過程稱為里外勻工藝,如勾縫袋蓋、駁頭、領子等,都需要采用里外勻工藝。
(28)修剪止口:指將縫合后的止口縫份剪窄,有修雙邊和修單邊兩種方法。其中修單邊亦可稱為修階梯狀,即兩縫份寬窄不一致,一般寬的為0.7cm、窄的為0.4cm,質地疏松的布料可同時再增加0.2cm左右。
(29)撇勢:衣片的門襟部位與其基本線撇進的距離。
(30)翹勢:向上偏高畫出弧線,主要指小肩寬外端略向上翹。
(31)困勢:褲后片與前片的傾斜程度。
(32)窩勢:多指部件或部位外層比里層長、寬一點,采用里外勻工藝,呈正面略凸、反面凹進的形態。與之相反的形態稱反翹,是縫制工藝中的弊病。
(33)坐勢:把多余部分坐進折平。
(34)凹勢:衣片袖窿門、褲子窿門、領圈等部位的凹進程度。
(35)回口:衣片的橫料和斜料容易被拉松,這種現象叫回口。
(36)縫始點:縫合時的起點為縫始點,除西服等省縫緝線的縫始點不許打回針外,其余都打回針。
(37)縫止點:縫合時的終點稱縫止點,除省尖部位縫止點不打回針外,其余部位都打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