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的定位為“零點經濟學”,即以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經濟學現象、經濟學最基礎的理論和經濟學的基本分析邏輯,引發學生和經濟學愛好者的學習興趣。根據定位,《經濟學基礎》內容側重于介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培養學生認識經濟現象和分析經濟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經濟學的基本邏輯思路,同時,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經濟學理論打下基礎。為實現上述設想,《經濟學基礎》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特色:①易讀性。編一本學生看得懂、喜歡讀的書。②學生導向。提供人們身邊或現實生活中的生動案例,易于學生參與教學。③拓展性。《經濟學基礎》設置了“擴展閱讀”、“即問即答”、“案例討論”,以及“復習題”、“問題與應用”等欄目,力求給學生提供拓展學習和訓練的資料。
《經濟學基礎》共分十一章,包括導論、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問題、需求和供給的市場力量、消費者的效用、企業組織及行為、市場效率、收入分配:效率與平等、宏觀經濟目標及測量、經濟增長、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的周期波動等內容。
《經濟學基礎》為人門級經濟學教材和讀物,可作為高等院校本科各專業學生學習經濟學的導人性教材,也可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各專業學生學習經濟學基礎知識和原理的教材,還可作為社會上對經濟現象感興趣并試圖尋求現象背后蘊藏的經濟規律的人們閱讀學習的基本讀物。
0 導論
0.1 經濟學是什么
0.2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0.3 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0.4 經濟學的基本體系
0.5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0.6 怎樣看待經濟學
1 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問題
1.1 經濟學的人性假設
1.2 基本經濟模型
1.3 產權的作用
1.4 制度效應
1.5 經濟學家為什么有意見分歧
2 需求和供給的市場力量
2.1 ff場是什么
2.2 需求的規律
2.3 供給的規律
2.4 供求均衡的魔力
2.5 彈性理論
2.6 政府對市場價格的干預
3 消費者的效用
3.1 效用的決定
3.2 基數效用論
3.3 序數效用論
3.4 效用最大化的實現
3.5 消費者剩余
4 企業組織及行為
4.1 經濟學家眼中的企業
4.2 理解生產的真諦
4.3 經濟學中的成本
5 市場效率
5.1 市場與市場結構
5.2 完全競爭市場
5.3 壟斷市場
5.4 寡頭市場
5.5 壟斷競爭市場
6 收入分配:效率與平等
6.1 勞動市場的均衡
6.2 土地與資本市場的均衡
6.3 收入差異
6.4 如何解決收入不平等
7 宏觀經濟目標及測量
7.1 經濟增長
7.2 價格穩定
7.3 充分就業
8 經濟增長
8.1 經濟增長的好處
8.2 經濟增長的決定力量
8.3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9 失業與通貨膨脹
9.1 失業的困擾
9.2 通貨膨脹的壓力
9.3 菲利普斯曲線
10 經濟的周期波動
10.1 經濟周期的典型特征
10.2 引起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
10.3 消減經濟周期波動的方法
10.4 反對政府干預的聲音
附:經濟學術語
在社會生產和消費之間,消費是目的,生產則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如果說,在一個社會中,人們的消費欲望(wants)以及由這種欲望引起的對物品(goods)和勞務(setwices)的需要(needs)是有限的,而滿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那就不存在需要由經濟學來探索研究的問題。事實上,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對物品和勞務的需要,是無限多樣永無飽和之日的。而用來滿足這些無限需要的手段,也就是用來提供這些物品和勞務的生產資源卻是有限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怎樣使用相對有限的生產資源來滿足無限多樣化需要的問題,這就是經濟學所要研究并需要回答的經濟問題。
相對于人類社會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者說生產這些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在經濟學中,這種資源的相對有限性被稱為稀缺性(scarcity)。
這里要注意的是,經濟學上所說的稀缺性是指相對的稀缺性,即從相對的意義上來談資源的多寡,它產生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這一矛盾。這也就是說,稀缺性強調的不是資源的絕對數量的多少,而是相對于欲望無限性的有限性。但是,這種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它存在于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稀缺性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問題,只要有人類社會,就會有稀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