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智慧: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以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朝鮮半島”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朝鮮半島對于自己所處的地緣環境的挑戰。作者分析了朝鮮半島在兩千多年中,為保存自己的國家所發揮的外交智慧,以及如何在避免被外來民族及文化同化的同時,通過吸收外來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先進文化)的優點提升并發展自己的文化。作者還從朝鮮半島的學術觀念變遷及其他方面入手,分析了兩千年來朝鮮半島人民的憂患意識及挑戰精神。全書旨在使讀者較全面地獲得兩千年來關于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知識。
《半島智慧: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以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朝鮮半島”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朝鮮半島對于自己所處的地緣環境的挑戰。作者邵毅平為中韓建交前夕赴韓執教首人,客居韓國期間對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本書以嚴謹的治學要求,輕松、平易的語言,為讀者深入講述朝鮮半島的歷史。
序
朝鮮半島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地域。它與中國大陸緊密接壤,距其中心地帶也不算特別僻遠,在西方勢力進入東亞之前,它一直被中國的身影所籠罩,成為漢語文化圈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日本“脫亞入歐”,成為一個富于擴張性的軍事大國之后,它又一度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后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立,半島地區因此分斷為南北兩個國家,并一度成為兩大陣營角力的戰場。直到如今,大國環峙的朝鮮半島仍是世界上危機一觸即發的熱點地區,因朝鮮核武裝問題而召集的六國會談,各方利害交錯,互有制衡,正是歷史的一幅縮影。說來每一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無不深受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與政治、文化地理─的影響和制約,但像朝鮮半島那樣的情況,仍是非常突出的。
但世代居住在朝鮮半島上的人們并非只是被動地為環境所制約,他們同時也應戰環境的挑戰,創造了自己的生活。近代以前朝鮮半島的歷史進程固然深受中國的影響,但在這片土地上卻一直存在著雖表示順服卻又保持獨立的政權;朝鮮半島的文化固然是在中國文化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卻又從未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曾經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使得半島上的人民對日本的右翼勢力格外警覺,他們維護民族尊嚴的激昂姿態給也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顯示創造性智慧方面,近數十年間南部的韓國所獲得的成就更是令人欽佩。大者不論,就是娛樂領域內“韓流”橫掃中日,韓國的俊男俏女演員們所到之處令崇拜者如癡如狂的景象,也頗有象征意味。
了解鄰國是我們了解世界的開始。而朝鮮半島上同一民族的兩個國家,目前與中國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動向是令人關注的,南方的大韓民國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正是方興未艾,韓國留學生幾乎在所有的中國高校中都已經成為最大的外國留學生群體,這自然會引發我們對朝鮮半島的濃厚興趣。進一步說,了解朝鮮半島也是了解東亞國際關系的一個關鍵點,這種國際關系對中國而言更是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作為這一地區在漫長的古代一直向外輸出文化和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從19世紀末開始,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挫敗于率先西化的日本,同時也以日本為中介汲取先進的西方文化,走上了艱難的變革道路。近現代史上中日以及朝鮮半島之間的恩恩怨怨原本數說難盡,而隨著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重新崛起,東亞的地緣政治更顯現出一種新的復雜勢態。重續歷史的親緣在和平的氣氛中謀求共同發展相信是各國人民共同的心愿,但往日的宿怨和現實的利益沖突卻也足以釀造不測的危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具有足夠的智慧來應對他們面臨的緊張嗎?
“以史為鑒”是人們常常說起的一句話,現實說到底也就是諸多歷史之因結成的果。然而對于東亞的歷史,迄今為止我們所作的解析卻遠遠不夠充分。所以,邵毅平先生這部《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的出版,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在這本書里,我們不僅能夠獲得關于朝鮮半島的知識,而且由于作者的眼光著重于它的地緣環境,我們也得以在必要的深度上了解東亞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國際關系,這里從以中國文明為主導的傳統秩序演化為以西洋價值觀念為基礎的新的國際秩序的過程,從而得以通過把握歷史來明了現實。
這本書并不厚,但寫作所需的知識背景卻很復雜,而邵毅平先生在這方面恰好具有特別的優勢。他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出身,一度赴日本任教,后來在中韓建交前夕被韓國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成為大陸在韓國大學執教的第一人,留居五六年。邵先生懂得英語和日語,韓語則尤為精通─日本的韓籍學者、京都大學金文京教授曾親口告訴我,邵先生的韓語說得和韓國人一樣好。另一方面,我和邵毅平先生交往多年,深知他是一位誠實謹重的學者,明辨慎思,素不喜空闊浮華之論,有所著作,皆有厚實的根底。總之,知識、經驗、學風共同造就了本書優異的素質。它的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時間跨度也很大,但始終注重在占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個人的思考。有一個例子頗有意思:作者閱讀屬于朝鮮王朝官方實錄性質的《承政院日記》時,注意到它原來是使用清朝年號的,但到了“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七月二十八日”那天,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后不久,開始在書寫清朝年號的地方留出五個字的空格;而到了同年年底即清朝的敗局已定時,開始在空格處用小字補上朝鮮高宗的年號。正如作者所說,這一初看之下并不顯眼的細小痕跡,令人感覺到“歷史的活生生的演出,以及朝鮮半島的脈搏的微妙跳動”。在這里,宏大的視野和細致的考察得到巧妙的結合,這種寫作方法不僅使作者能夠就如何理解朝鮮半島民族、如何揭示其行為背后的根本原因等方面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同時也讓我們的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我不想在這篇短序中對本書的內容作更多的介紹與評議,它既具學術價值又具有可讀性的特點或許可以用下面的事實來證明:本書幾年前就已在臺灣出版,一方面,臺灣政治大學韓文專業的有些課程將其選為指定教科書或必讀參考書,另一方面,它在普通讀者中也成為廣受歡迎的暢銷書,印行了多種版本。相信大陸的讀者同樣會喜愛這本書。
駱玉明
2005年3月1日于復旦大學
查看全部↓
邵毅平,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比較文學專業東亞文學關系方向博士生導師,曾長期執教于韓國,懂得韓語,了解韓國的歷史文化,熟悉韓國的漢學研究,著有多種有關韓國的著作,在相關領域有一定影響。
序 / 駱玉明
臺灣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挑戰、應戰與智慧
朝鮮半島的地緣環境
應戰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智慧
應戰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成就
“半島智慧”與人類智慧
第二章 三國與統一新羅:遠交近攻,合縱連橫
高句麗的外交藝術
百濟的外交藝術
新羅的外交藝術(上)
新羅的外交藝術(下)
金庾信與文武王
第三章 高麗:周旋于大陸各王朝之間
對遼(契丹)外交
對金(女真)外交
對北宋外交
對南宋外交
對元(蒙古)外交
第四章 朝鮮:機敏而現實地棄舊迎新
在元、明之間
在明、清之間
在清、日之間
第五章 朝鮮半島與日本:度盡劫波,難泯恩仇
朝鮮半島的日本觀
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
清除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
在日朝僑和韓僑的民族意識
第六章 韓國的對外關系:在東西方冷戰的前沿
對美關系
對中國大陸與臺灣關系
“北方外交”
第七章 文字:從漢字到朝鮮文字
使用漢字的歷史與原因
吏讀與言文一致的努力
朝鮮文字的創制與應用
漢字在現代的命運
漢字詞匯的過去與現在
對外國語與外來語的雙重態度
第八章 文學:從漢文學到朝鮮語文學
漢文學的成就
漢文學者的自主意識
漢文學中的民族意識
朝鮮語文學的發展史
發展朝鮮語文學的精神動力
新文學的同與異
第九章 文化:中國影響與自主意識
史學
繪畫、書法與音樂
佛教
第十章 學術:觀念的變遷
“箕子東來”說
檀君神話
渤海國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系
第十一章 其他:事例與啟示
“五千年歷史”說
太極旗與無窮花
虎圖騰與虎形地圖
東海、西海與南海
無處不在的李舜臣塑像
人口意識
“恨”的哲學
第十二章 結語:朝鮮半島與中國
傳統的東亞國際秩序及其崩潰
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與朝鮮半島
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與“觀念上的分歧”
大陸版后記
重修版后記
附錄:邵毅平著譯目錄
查看全部↓
有人把朝鮮半島的歷史看成一部不斷應戰其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歷史,我們覺得這是完全正確的;同時我們也認為,朝鮮半島的根本智慧,便也就是不斷對其地緣環境的挑戰作出成功應戰的智慧。
所謂成功應戰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智慧,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怎樣在既定的地緣環境中,保存自己和發展自己的智慧。
對于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應戰,不應該僅僅理解為消極的抵抗,而是也應該理解為積極的利用。抵抗與利用的巧妙平衡,才是應戰的真正意義之所在,也才是應戰的根本智慧之所在。
朝鮮半島成功應戰自己的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智慧,表現在其歷史、文化、政治、外交、文字、文學、藝術、學術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盡管其具體表現各有不同,但是其內在精神卻一脈相通。
由于其所處的特殊的地緣環境,因此一般認為,朝鮮半島特具外交方面的智慧。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指出的:“與日本那樣的島國社會不同,置身于與許多民族鄰接的流動的大陸部的國際社會,為了保持民族社會,不言而喻會重視現實的機敏的外交戰術。朝鮮社會也不例外,盡管經受了許多的受難和屈辱,但是像這樣保持長久的民族社會的歷史,其例子是很少見的。每次對于民族存亡危機的克服,大都依賴于其外交政策。”也正如金大中所指出的:“由于我國位于四大強國之間,我們必須慎重從事,在外交上力求均衡。所以,我覺得我國人民應當比別的民族更懂得‘外交’。”朝鮮半島的歷史與現實,也證實了他們的上述看法。
關鍵詞:朝鮮半島地緣歷史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