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涵蓋人文、社會、自然三大范疇28個領域管理的115個案例及其精練分析。其中人文管理包括環境、資源、旅游、文化、教育、體育、心理、人口、婦幼、青少、老弱、醫療、宗教等;社會管理包括環境、資源、經濟、政治、法律、外交、軍事等;自然管理包括環境、資源、宇宙、天文、地理、生物、工程、科技等。個案分析大體按思考問題、適用范圍、相關鏈接、分析路徑、關鍵要點的思路進行。
全書內容全面、覆蓋面廣;體系完整、結構合理;案例緊貼時宜,分析目標明確;層次分明,語言通俗易懂,適合作為高等學校本科生、高職生管理類或實際應用型專業的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的教材,也可作為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科目的參考資料。
本書既是2012年1月立項的江西教育規劃基金項目《管理學教學案例庫建設再研究》(GL1275)的附件,也是2004年7月立項的江西教育規劃基金項目《管理學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042D026)附件的續集,本書首先將原項目(2004年7月)所分環境管理、資源管理、經濟管理、政治管理、法律管理、軍事管理、工程管理、自然管理、社會管理這9個領域進行了重新劃分與組合(參見下頁附表),從宏觀上劃分為人文管理、社會管理和自然管理三大范疇28個領域,從微觀上細分為220多個系統(行業、部門、學科),突出了人文管理;其次對案例庫進行了更新和補充,由90例更新添補為115例,在繼承上集優點的同時又有發展,展現了學科的前沿性。各個案例均包括案情介紹、思考問題、適用范圍、相關鏈接、分析路徑、關鍵要點等內容。
本書既是2012年1月立項的江西教育規劃基金項目《管理學教學案例庫建設再研究》(GL1275)的附件,也是2004年7月立項的江西教育規劃基金項目《管理學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042D026)附件的續集,本書首先將原項目(2004年7月)所分環境管理、資源管理、經濟管理、政治管理、法律管理、軍事管理、工程管理、自然管理、社會管理這9個領域進行了重新劃分與組合(參見下頁附表),從宏觀上劃分為人文管理、社會管理和自然管理三大范疇28個領域,從微觀上細分為220多個系統(行業、部門、學科),突出了人文管理;其次對案例庫進行了更新和補充,由90例更新添補為115例,在繼承上集優點的同時又有發展,展現了學科的前沿性。各個案例均包括案情介紹、思考問題、適用范圍、相關鏈接、分析路徑、關鍵要點等內容。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整個案例庫的編排,我們在借鑒了齊經明、徐蕾、閆國興的《自然管理論》以及李學興的《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相關觀點的基礎上,對自然管理、社會管理、人文管理進行了具體界定。自然管理就是自然物、自然機制、自然次序與自然規律等自然因素,對人類的指示、約束與教訓,主要是以氣溫、季節變化、植物生長等自然信息,用光、雨、風、雷、電、雹等自然聲音告誡人類,指示人類的活動,對人進行管理。自然管理的實質是自然力的作為。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溝通、監督和控制的過程。人文管理指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和諧地進行不同層次的管理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本書收集整理了115個案例,其中人文管理57例、社會管理32例、自然管理26例。
本書由《管理學教學案例庫建設再研究》項目負責人劉興倍教授根據項目研究的需要提出編寫目錄及建設要求,參與建設并提供案例的人員有邱君(20例)、劉鳳(16例)、肖剛(16例)、許劍(12例)、雷姝燕(10例)、李根紅(11例)、陳美娜(6例)、胡艷(10例)、劉興倍(15例)。所有案例均由許劍集中和歸類,最后由劉興倍終審、修改定稿。本書既適用于作為高等學校管理類和應用型專業的教材,也適用于作為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科目的助考資料。
本書在收集、整理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報紙、雜志等媒體途徑吸收了大量信息,絕大部分作了注釋,但也有極少數難以詳細列明。在此謹向相關媒體、作者表示誠摯的感謝和深深的歉意。
本書是《管理學教學案例庫建設再研究》課題組全體成員經過一年多時間共同努力研究的成果之一,但由于水平有限,缺點和錯漏難免,敬請專家、學者和各位讀者指正。
編 者
第1章 人 文 管 理
人文管理即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和諧地進行不同層次的管理,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文管理包括環境、資源、旅游、文化、教育、體育、心理、人口、婦幼、青少、老弱、醫藥、宗教等領域。
1.1 環 境
1.1.1 “貞操女神”征婚記
作者姓名:劉鳳
案情介紹:
2012年3月20日,38歲貞操女神涂世友在新浪微博公開征婚,要求黨員、公務員、處男優先,婚前不發生性行為,婚后三年考察期不過性生活。征婚微博引無數網友圍觀,“又一個鳳姐來了。”網友感嘆怎么會有男人經得起考驗?貞操女神會成為“剩斗士”。
當天下午3時58分,此微博一經發布,短短一個多小時就被轉發近萬次,截至晚上10時20分,微博被轉發47 640次,評論21 091次。
關于涂世友征婚條件,其稱自己堅持婚前守貞的理念,也希望對方有同樣的理念,所以要求“婚前絕對不能發生性行為,處男優先”。至于為什么黨員、公務員優先,“他們作風一般正派一些,喜歡我這樣純潔的”。她稱自己38歲仍然保持處女身,會招得這類男士喜歡。至于婚后三年考察期不能過性生活、考察期結束后方可行夫妻之事,她認為:“男士如果能夠接受這條和她結婚,那么他肯定對我是認真的。如果領了結婚證,規矩可以再改,不一定要3年。”面對大量網友質疑她炒作自己,涂世友表示否認。
(資料來源:紅網,2012-03-20)
思考問題:
(1) 什么是低俗文化?低俗文化產生的原因?
(2) 中國真的是一個世俗社會嗎?如何整治低俗文化?
適用范圍:
人文管理中的低俗文化問題分析。
相關鏈接: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低俗不是通俗. 北京娛樂信報,2014-10-16
習大大文藝座談會缺趙本山有深意. 時事亂彈,2014-10-19
王蕾. 批趙本山——肖鷹與華商報對話. 人民網,2014-11-07
打開電視,某些節目中渲染的拜金主義令人齒冷;登錄網站,那些色情露骨的標題又讓家長們心生擔憂……所有這些“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亂象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把整個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1. 相親類節目嘩眾取寵
江蘇衛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里,有“拜金女”揚言“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引起社會廣泛熱議,節目中屢屢出現出位的語言。更令人擔憂的是,自從《非誠勿擾》出名以后,各大電視臺相繼推出類似相親節目,氣勢排山倒海。
2. 驚現鳳姐
“鳳姐”本名羅玉鳳,其貌不揚,狂言雷人。她曾在電視上公布極為苛刻的征婚條件,非清華、北大碩士不嫁。鳳姐一出,萬民關注,由這些狂言引發的質疑、爭論和罵戰不斷。各種電視節目亦趨之若鶩,爭相炒作。
3. 艷照門、獸獸門等艷俗“門”大開
2008年新年伊始,網友“奇拿”在天涯社區發布了一系列照片,涉及香港藝人陳冠希及一些女藝人之間的床上裸露照片,造成極大影響,被稱為“艷照門”。2009年1月,網絡流傳超級模特、足球寶貝獸獸與前男友的性愛視頻,稱為“獸獸門”。
分析路徑:
(1) 解釋低俗文化的定義,凡是那些能讓人墮落,讓人如吸食鴉片后欲罷不能的東西,而對人類文明進步沒有任何貢獻的東西,從理論上來講都是低俗文化。
(2) 找到低俗文化產生的原因。
(3) 找到有效整治低俗文化的途徑。
關鍵要點:
1. 低俗文化產生的原因
(1) 受眾為尋求自身感官刺激而選擇低俗。埃里克?塞瓦賴德說,“任何一個低級趣味的人都不會有高級趣味,但是每一個自稱趣味高級的人都有相當分量的低級趣味”。當我們在抱怨著低俗文化現象滿天飛時,我們有沒有想過,當初恰恰是我們把低俗文化推向最高峰的。
(2) 個人對名利的不當追求造就低俗。不擇手段的出名,甚至不惜出惡名,是許多急于追名逐利者的選擇。
(3) 社會物質條件的充裕為低俗提供了生存土壤。飽暖思淫欲,人在物質條件得到滿足時,精神便有了向外拓展的需求,而當高尚文化還沒能占據思想高地時,低俗文化便會乘虛而入。
(4) 媒體為自身經濟利益而造就低級趣味。網絡、圖書音像等出版物,影視、游戲等對凡能吸引眼球、能帶來更大經濟收益的產品,無不傾心打造。
2. 整治低俗文化的方式
(1) 消解低俗文化,創造健康新穎的文化形式。如果人們心中沒有對高雅文化的追求欲望,被我們封殺的一切低俗文化都會死灰復燃。這是由于低俗的內因來源于受眾對低俗的需求,只要這種需求存在,它就將以更反復、更新奇的形式出現。按照馬斯洛對人的基本需求的分類,暴力、性、隱私等方面的滿足是人的最低級的生理需求;而人的文明程度越高,其低級需求才會越少,高級需求才會越多。由此,治本之策是創造越來越健康、新穎的文化形式,將高雅的文化通俗化,以此去擠壓低俗文化的生存空間。
(2) 光大道德傳統,加強制度建設。低俗文化的泛濫反映了部分人社會信仰的缺失,審美趣味的低迷。要對此進行彌補,唯有依靠傳統道德的重建。這本不難,我們曾備受中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滋養,今后依舊可以將此作為教化的規范,而且,在新的歷史時期,這些傳統仍能以新的面貌呈現,如“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中央最近提出的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但困難也有很多。首先,因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情感特性,并且在現今社會有市場屬性,它對社會的影響相比較而言更為復雜敏感,我們能否對文化發展做出審慎的判斷,以防在進退之間迷失方向?其次,在當下個人主義和工具理性盛行的時代,要重建克己利群的傳統道德觀念,已不能局限于文化一隅,在光大道德傳統的同時,需要對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行改造,如黨風和政風建設、制度建設、經濟和政治倫理建設等,從而改變整個社會文化需求低俗化的傾向。這既是當務之急,又是治基之策。
1.1.2 學術造假何時休
作者姓名:劉鳳
案情介紹:
2011年8月初,四川大學接到舉報稱,該校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李小光副研究員2009年出版的《中國先秦之信仰與宇宙論——以<太一生水>為中心的考察》一書嚴重抄襲臺灣師范大學鄭倩琳的碩士論文《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
接到舉報后,四川大學高度重視,立即啟動相關程序,責成社科處進行調查并由學校學術委員會學術道德監督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鑒定。經兩名校內專家和一名校外專家認真鑒定,一致認定李小光抄襲屬實。對于專家的鑒定結果,李小光本人表示認可,并對自己的抄襲行為寫了書面檢討。在此基礎上,學校學術委員會學術道德監督委員會召開會議,認定李小光的行為是一起嚴重違反四川大學學術道德規范的抄襲行為。
經校學術道德監督委員會和校務會研究決定,給予李小光嚴厲處分。經四川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討論通過,并報經中共四川大學黨委常委會討論同意,決定給予李小光開除黨籍的黨內處分。
(資料來源:江南都市報,2011-09-30)
思考問題:
(1) 學術造假的動機是什么?
(2) 該如何杜絕學術造假現象呢?
適用范圍:
人文管理中的學術誠信問題分析。
相關鏈接:
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學術造假首先是一種違背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表現,是一種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產物。
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相繼卷入學術造假事件。從造假事件的披露來源地的學術打假網站來看,國內存在類似事件的高校絕不僅僅只有這些,關于學術腐敗、項目造假、論文抄襲等的舉報和揭露不勝枚舉。2009年3月,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被曝剽竊論文,浙大共核查了賀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關人員涉嫌學術道德問題的論文20篇,其中賀海波涉及論文9篇。事發后,賀海波被撤銷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浙大將其開除出教師隊伍。2010年3月21日,原西安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連生,被西安交通大學認定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被取消教授職務,并解除教師聘用合同。
分析路徑:
(1) 分析學術造假的原因所在。
(2) 分析學術造假該如何杜絕。
關鍵要點:
1. 學術造假產生的原因
1) 功利方面的原因
由于在市場經濟巨大的利益誘惑下,人們對名與利的追求欲望無限制地膨脹,這種個人學術研究功利化就是產生學術造假的根本原因。
2) 制度方面的原因
(1) 學術管理體制行政化。我國學術上這種行政式的量化管理模式從總體上阻礙了我國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刺激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2) 學術評價體制不完善。學術評價活動本應是客觀、公正、公開的評價活動,但近年來,被引入到復雜的人際關系領域,偏離了正常的學術評價的軌道。
(3) 學術監督制度缺位。目前我國對學術問題揭露不及時、防范制止不力、學術監督制度嚴重缺位,使得很多學術造假現象難以得到有效識別。
3) 處罰方面的原因
從法律的視角看,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系統的懲治學術違規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預防辦法,對當前蔓延的多層面的學術造假現象沒有具體的、全面的、可操作的條文。雖然教育部正式發布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使我國學術“打假”有規可依,但該規定力度很小、普遍接納程度不高、處罰不嚴、影響面窄,對學術造假者幾乎沒有法律應有的強制性約束力。
2. 杜絕學術造假現象的途徑
1) 自律
學術造假首先是造假者的道德品質問題,所以杜絕學術造假的關鍵是要提高廣大學者的學術道德水平,杜絕學術功利主義的蔓延。規范學者的道德行為,必須要有相應的學術道德規范作為引導,因此必須盡快出臺全社會通用的學術道德規范。
2) 他律
(1) 改革學術管理機制。當前最關鍵的是改變當今只重形式和數量的管理模式,轉為重質量和內涵,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學術質量評價體系。目前,國際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是科研計量評價法。依據這種評價方法,評價一篇學術論文、論著的質量可以依據兩個核心指標:論文被引用次數、影響因子。
(2) 建立獨立的學術評價體系。①引入評價機構或同行專家評議制度。學術活動的專業性和高深性決定了評價主體應為由本行專家組成的評價機構或者評審委員會。②建立公示制度和異議制度。在學術評審中,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對評審過程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公示,增加評審透明度。同時,在評審前后均可提出異議,接受公眾舉報,查處違反學術道德的一切行為。③建立責任制。目前我國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體制,主要原因是出了問題責任由集體承擔,也就是由全部人來承擔,實際上等于沒有人承擔。④確立學術批評的地位。學術界要想解決學術不端行為,要有充分的學術批評空間,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學術批評氣氛。
(3) 建立健全的學術監督機制。①成立專門機構,例如美國的研究誠信辦公室、丹麥的反科學欺詐委員會,它們的任務都是專門制定、宣傳、執行有關學術規范,監督檢查各種學術腐敗防治情況,受理并調查學術違規舉報,處理學術違規人員。②拓展其他監察渠道。主要包括加強學術活動的輿論監督,在有關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站上定期揭露和曝光學術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全社會重拳出擊,共同打擊學術造假行為。
3) 法律
要出臺適用全社會、具權威性的《學術規范》。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頒布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顯然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權威性。明確法律處罰措施,對違法行為令行禁止。法律對具體造假行為必須做出明確的規定,使學術造假的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