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編寫的內容更加緊密地結合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實際,更加凸顯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對經濟轉型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更多體現中國特色的技術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
本書詳細地介紹了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在項目建設技術經濟分析、設備更新分析中的應用。
本書共分為11章,包括緒論、資金的時間價值、經濟評價方法、資產評估原理與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融資方案、項目財務分析、項目費用效益與效果分析、風險與不確定性分析、設備更新分析、價值工程等內容。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及理工類專業的本、專科“技術經濟學”課程教材,也可作為高等院校旨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通識課程“技術經濟學”的教材,同時還可作為研究生、工程技術人員、工程管理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技術經濟學是現代管理科學中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其融合了技術科學、項目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等相關內容。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各種工程項目、技術活動、技術措施、技術方案(可以統統看成投資方案)的經濟效益評價和選優的科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工程項目方案的評價問題(是否可行),二是工程項目方案的比較和選擇問題(優選)。
本書強調理論結合實際,運用大量實例講解知識,重在培養讀者的實際應用能力,更好地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知識。
技術經濟學是現代管理科學中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其融合了技術科學、項目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等相關內容。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各種工程項目、技術活動、技術措施、技術方案(可以統統看成投資方案)的經濟效益評價和選優的科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工程項目方案的評價問題(是否可行),二是工程項目方案的比較和選擇問題(優選)。
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和不斷面臨著機遇、挑戰,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主動地位,最根本的辦法是依靠科學,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作者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編寫了本書。強調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技術創新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率的核心,以及國家、地區、產業、企業、個人在經濟技術中所發揮的作用。
本書共分為11章。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技術經濟的定義、要素、技術經濟學發展、原理、思路與分析人員具備的素質。
第二章講述資金的時間價值,主要介紹現金流量、資金、等值的計算。
第三章講述經濟評價方法,主要介紹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償債能力分析指標、基準收益率的影響因素等內容。
第四章講述資產評估原理與方法,主要介紹資產與資產評估的定義和分類、資產評估的方法以及工作原則以及房地產與機器設備的評估計算。
第五章講述項目可行性研究,主要介紹可行性研究的定義、工作程序;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定義、作用、編制依據、深度要求等;同時,還闡述各種市場調查方法的概念、特點、程序及應用情形;最后介紹技術預測的定義、分類、程序等內容。
第六章講述項目融資方案,主要介紹項目融資主體與融資方式、項目資金來源及籌措、國內國外債務籌資、PPP模式、融資成本分析。
第七章講述項目財務分析,主要介紹財務評價的主要內容及其理論和方法。
第八章講述項目費用效益與效果分析,主要介紹費用效益分析的概念與分析方法;費用效果分析的概念與分析方法;成本效用分析。
第九章講述風險與不確定性分析,主要介紹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風險分析。
第十章講述設備更新分析,主要介紹設備更新分析概述、設備經濟壽命的確定、設備更新分析方法及其應用、設備更新方案的綜合比較。
第十一章講述價值工程,主要介紹價值工程基本理論及其應用,如價值工程對象選擇、價值工程功能分析與評價、價值工程方案創造。
本書強調理論結合實際,運用大量實例講解知識,重在培養讀者的實際應用能力,更好地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知識。
本書由華北理工大學的鄭寧、鄭彩云、韓星3位老師編著,其中第一至六章由鄭寧老師編寫,第七至九章由鄭彩云老師編寫,第十、十一章由韓星老師編寫。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技術經濟概述與要素3
一、技術的相關概念3
二、經濟的定義4
三、技術經濟活動的定義4
四、技術經濟活動的要素5
閱讀資料5
第二節技術經濟學的發展、原理、
思路與分析人員的素質6
一、技術經濟學的發展6
二、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7
三、技術經濟分析思路與技術分析
人員素質11
閱讀資料14
本章小結14
自測題15
第二章資金的時間價值17
第一節現金流量的概念18
一、現金流量的定義18
二、經濟活動的現金流量20
三、項目計算期的定義21
四、項目現金流量的計算22
閱讀資料22
第二節資金的時間價值23
一、資金時間價值的定義23
二、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公式分類26
三、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27
四、復利系數之間的關系33
五、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34
閱讀資料36
第三節等值36
一、等值的定義36
二、計算周期小于(或等于)資金收付
周期的等值計算38
三、計算周期大于收付周期的等值
計算39
閱讀資料41
本章小結42
自測題42
第三章經濟評價方法44
第一節經濟評價指標44
一、經濟評價指標體系44
二、盈利能力分析指標46
三、償債能力分析指標58
四、財務生存能力分析指標59
閱讀資料59
第二節基準收益率的確定方法61
一、基準收益率的影響因素61
二、基準收益率的確定方法62
閱讀資料63
第三節項目技術方案經濟評價64
一、獨立方案的經濟評價64
二、互斥方案的經濟評價65
三、相關方案的經濟評價75
閱讀資料79
本章小結79
自測題80
第四章資產評估原理與方法82
第一節資產評估的基本概念82
一、資產的定義與分類83
二、資產評估的定義與特點84
三、資產評估基本的評估要素85
四、資產評估的目的85
五、資產評估的假設86
六、資產評估的工作原則88
閱讀資料89
第二節資產評估的方法90
一、成本法91
二、收益法95
三、市場法98
閱讀資料101
第三節典型資產評估示例102
一、房地產評估103
二、機器設備評估106
閱讀資料108
本章小結108
自測題108
第五章項目可行性研究110
第一節可行性研究與可行性研究報告
概述110
一、可行性研究的定義110
二、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程序111
三、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作用112
四、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依據113
五、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深度要求114
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必需的
附件115
七、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可行性研究
報告115
八、公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
內容119
閱讀資料122
第二節市場調查124
一、市場調查的定義和內容124
二、市場調查的程序125
三、市場調查的方法127
四、市場調查的技術140
第三節技術預測143
一、技術預測的定義143
二、技術預測的分類143
三、技術預測的程序144
四、技術預測的方法145
閱讀資料152
本章小結154
自測題154
第六章項目融資方案156
第一節融資主體與融資方式157
一、項目融資主體157
二、既有法人融資方式159
三、新設法人融資方式160
閱讀資料161
第二節項目資本金及債務資金融通161
一、項目資本金的來源及籌措161
二、國內債務籌資162
三、國外債務籌資164
四、融資租賃167
五、發行債券168
閱讀資料169
第三節基礎設施項目PPP模式169
一、PPP模式的內涵169
二、基礎設施項目的公私合營170
三、應用PPP模式所需的條件171
閱讀資料172
第四節融資成本分析173
一、資金成本的定義173
二、資金成本的作用174
三、資金成本的計算174
四、融資風險分析177
閱讀資料178
本章小結180
自測題180
第七章項目財務分析183
第一節財務分析概述184
一、財務分析的定義與必要性184
二、財務分析的基本步驟184
三、財務分析報表185
閱讀資料187
第二節財務效益和費用估算188
一、財務效益和費用的估算步驟188
二、建設投資的構成及估算188
三、營業收入的估算197
四、經營成本的構成及估算198
五、流動資金的構成及估算198
六、建設期利息的構成及估算201
七、資產原值的估算202
八、折舊及攤銷的計算203
九、運營期各年利息的估算206
十、總成本費用的構成及估算207
十一、財務稅金及附加的估算208
十二、利潤的估算210
閱讀資料210
第三節項目財務分析的若干問題211
一、負債比例與財務杠桿211
二、所得稅前分析與所得稅后
分析212
三、基本財務報表中的價格213
四、通貨膨脹與項目財務分析214
閱讀資料223
本章小結223
自測題224
第八章項目費用效益與效果分析226
第一節費用效益分析概述與分析
方法226
一、費用效益分析的內容與項目
類型226
二、費用效益分析與財務分析的
關系227
三、費用效益分析參數228
四、影子價格的確定229
閱讀資料233
五、識別經濟效益和經濟費用的
原則234
六、內部效果與外部效果235
七、費用效益分析指標236
八、費用效益分析報表237
第二節費用效果分析的概念與分析
方法239
一、費用效果分析的定義239
二、費用效果分析的方法240
閱讀資料241
第三節成本效用分析242
一、效用值和權重的確定242
二、一維矩陣成本效用分析244
三、二維矩陣成本效用分析246
本章小結247
自測題247
第九章風險與不確定性分析249
第一節盈虧平衡分析249
一、盈虧平衡分析的含義249
二、線性盈虧平衡分析250
三、非線性盈虧平衡分析251
四、互斥方案的盈虧平衡分析252
閱讀資料253
第二節敏感性分析254
一、敏感性分析的含義254
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與步驟254
三、單因素敏感性分析255
四、多因素敏感性分析257
五、三項預測敏感性分析258
閱讀資料259
第三節風險分析260
一、風險的要素260
二、項目風險的來源260
三、風險識別261
四、風險估計261
五、風險決策與評價269
六、風險應對272
閱讀資料273
本章小結274
自測題274
第十章設備更新分析276
第一節設備更新概述277
一、設備更新的原因分析277
二、設備更新的特點分析281
閱讀資料282
三、設備經濟壽命的確定282
第二節設備更新分析286
一、設備更新分析方法286
二、現有設備的處置決策290
三、設備更新分析法的應用291
閱讀資料292
第三節設備更新方案綜合比較293
一、設備大修理的經濟界限293
二、更新方案的綜合比較296
閱讀資料297
本章小結298
自測題298
第十一章價值工程301
第一節價值工程概述303
一、價值工程的定義303
二、價值工程的工作程序305
三、對象的選擇307
四、信息資料的收集310
閱讀資料311
第二節功能的分析與評價312
一、功能的定義312
二、功能整理313
三、功能評價的定義314
四、功能評價的方法314
閱讀資料320
第三節方案創造321
一、方案創造的方法321
二、方案評價321
三、方案的試驗研究和提案審批322
四、價值工程活動成果的評價322
閱讀資料324
本章小結326
自測題326
各章自測題參考答案328
參考文獻350
第一章 緒 論
【學習要點及目標】
通過對本章內容的學習,掌握技術、經濟、技術經濟活動的概念,了解技術經濟活動的要素;了解技術經濟學的發展、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認識技術經濟分析思路與技術分析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關鍵概念】
技術 經濟 技術經濟學 技術經濟分析思路 技術經濟分析人員素質
【引導案例】
中國特色成就競爭優勢--國產手機調研
自2015年5月19日開始,美國、英國、法國等歐美國家的消費者,就可以通過小米線上商店購買小米移動電源、耳機以及小米手環等配件新品。而這只是小米整體海外戰略的一小步。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表示,國際市場將是小米的新戰場。
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品牌正在進軍海外市場。深諳中國消費者喜歡大屏幕、金屬質感、多制式等特殊需求,國產手機廠商經過多年經驗積淀,能夠迅速、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奠定了國產手機品牌的市場基礎。如今,這一優勢正在海外市場繼續發揮。
正如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所言,"2G時代,我們說國產手機落后國際品牌3年,3G時代落后1年,而現在國內手機廠商已經領先國際品牌一個'身位'。"依托中國消費者,國產手機廠商在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走出了一條"中國之路"。而"中國特色",也成為國產手機最核心的競爭力。
1.中國需求占據先機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有時用其簡稱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3月我國凈增4G用戶2300萬,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總用戶達1.62億,占移動電話用戶比例達12.5%,在業內專家看來,移動通信技術的更新換代,是國產手機能"快馬加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劉多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隨著4G的更新換代,原有終端產品、分銷渠道、品牌運營、運營商補貼及業務形態都會發生變化,對于改變2G和3G時代中國本土廠商技術儲備不足、話語權偏低等意義重大,有利于提升本土廠商在技術和標準方面的國際地位。
市場研究機構易觀智庫分析師朱大林也表示,"4G手機和國際品牌相比,國產手機廠商抓住了市場變化的先機。"的確,曾有市場預測分析,千元4G手機要到2015年才能上市,但僅僅2014年,國產廠商拿出的千元4G手機就占4G手機整體市場份額的65%,與此同時,國產手機常用的5模10頻和5模13頻的高水平融合芯片讓消費者可以"一機走遍全球",雙卡雙待在中高端機型中也十分常見。
在通信專家、飛象網總裁項立剛看來,"中國需求"還體現在消費者的變化上,比如消費者普遍反映,與國外品牌相比,國產手機更漂亮,待機時間也更長等。"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消費者有成熟的電商消費習慣,也習慣了使用互聯網獲得信息,終端廠商也要適應這種變化。"項立剛說。
2.中國服務獨辟蹊徑
因為一項簡單的功能,用慣了三星手機的四川成都的軟件工程師曹雪把自己的新手機換成了小米手機,"有時候打客服電話聽語音一層一層菜單選下去,找到自己想要的服務就要好幾分鐘,但小米手機把這些菜單變成了文字顯示,點幾個按鍵就能解決問題。"小米手機便捷的操作模式有著很好的使用體驗。事實上,本土廠商的優勢就是能對用戶的需求和反饋快速討論和評估,并且變成行動。
"細致入微的服務創新,是國產手機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籌碼'。"朱大林同樣對國產手機廠商的"貼心"記憶猶新:"拿售后服務來說,聯想和魅族能夠提供手機維修上門服務,華為在自己的官網上明示了包括主板、屏幕、電池等在內的主要備件價格。隨著市場的成熟,差異化的服務也是廠商打破同質化競爭的突破口。"
如果說這些都是消費者能直接感受到的服務,那么國產手機廠商甚至還在"水面"之下進行著更底層的服務優化。項立剛表示,最近某新聞客戶端告訴他,在未來只要用戶授權,其客戶端甚至可以調用包括位置信息等底層數據,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的新聞推送,"這顯然需要與手機廠商合作。現在本土廠商與本地化應用的合作越來越深入,基于自家的手機優化常用應用幾乎成為'標配',這也是國際品牌很少進行的工作。雖然消費者不知道這些,但他會覺得,自己的手機用起來更流暢、更省電。"
3.中國模式前景可期
一面是國產手機占據手機市場七成以上的利好,一面則是"紅海"中殘酷的競爭。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表示,從行業數據來看,2014年年初國內手機品牌還有540多個,但到了年底,已經有140家銷聲匿跡,"說到底,沒有靈魂,不創造價值,不響應消費者內心呼喚,單純靠硬件堆砌的廠商一定會消失。"
歸根結底,對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以用戶體驗優先的"中國模式"的貫徹力度,將決定國產手機廠商的未來,也將為它們帶來全新的價值。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表示,在推動手機產業發展上,工信部也十分重視面向市場和用戶的應用創新,"鼓勵手機企業圍繞城鄉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實施差異化戰略,在功能設計、工藝外觀、服務模式等方面展開錯位競爭。"
"國內手機廠商要考慮兩個變化:一是未來從4G向5G的演進;二是多個網絡的融合發展,從現在的'三網融合'到未來的'N網融合',特別是如何與物聯網和智能硬件整合,通過增值服務實現更大的價值。"曾劍秋表示。朱大林同樣認為,"互聯網+"將給國產手機帶來新的機遇:"手機廠商應主動與智能硬件企業和傳統家電企業合作,共建完整的互聯網生態系統,將此作為自己脫離'機海戰術'的突破口。"
"中國模式"也在幫助國產手機廠商在海外立定腳跟。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營銷還是服務經驗,國產廠商在國內市場積攢的經驗可以平移,從整個行業上來看,過去我們的手機主要銷往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但現在手機廠商們瞄準的則是新興市場國家甚至歐美等主流高端市場。為什么會出現這個變化?過去我們賣的是性價比,其實就是便宜,但現在國內企業已經可以拿品牌和服務"說事",國產手機品牌的議價能力也隨之提高。
第一節 技術經濟概述與要素
一、技術的相關概念
1.技術的兩種定義
技術的定義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
廣義的技術是指把科學知識、技術能力和物質手段等要素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可以改造自然的運動系統。技術作為一個系統,在解決特定問題中體現的有限整體。
狹義的技術是指技術的表現形態,包括體現為機器、設備、基礎設施等生產條件和工作條件的物質技術,與體現為工藝、方法、程序、信息、經驗、技巧和管理能力的非物質技術。
2.科學和技術的關系及其發展
現實中人們通常將科學和技術聯系在一起,如科技工作、科技水平、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科技發展。科學和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科學沒有具體目標,與現實沒有直接利益關系,重點是發現問題。技術則不然,技術往往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重點是解決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過程中,科學和技術并沒有什么聯系,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并行發展。19世紀后,科學和技術逐漸密切結合,科學為現代技術創新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突破口,現代技術則成為科學的副產品或衍生物。
先進技術會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如冶鐵技術、蒸汽機技術、火藥技術、造紙技術、印刷技術、紡織技術、印染技術、建造技術等。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現了一批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軍事等領域具有重大影響的高新技術,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等。這些高新技術的出現伴隨著新的產業革命,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進了生產力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3.高新技術的特征
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具有高效益、高集成、高競爭、高風險、高勢能的特征。
1) 高效益
高效益來自首創利潤,高技術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是創造性思維和勞動的結果。它生產出的東西別人沒有,所以能獲得高利潤。
2) 高集成
在高技術領域,科學、技術、生產三者密不可分,體現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和商品化生產的融合。例如,超導研究一開始就被認為是科學的探索、理論的研究和材料本身的應用以及工藝方面研究的緊密結合。
3) 高競爭
高技術的覆蓋面非常廣,所需投入之多、風險之大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全"包"得了的。彼此需要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大家都要搶占高新技術的優勢,勢必出現激烈的競爭,形成非常復雜的態勢;競爭和合作并存,交流和限制相伴。
4) 高風險
高競爭的時效性會帶來高風險,競爭中失敗就意味著破產。所以,技術企業不可能都成功,一般有1/3是成功的,1/3會失敗,另外1/3可能在運轉一段時間后被吞并。
5) 高勢能
高技術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整個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有著很高的態勢和潛在的能量。有些國家就是利用高技術推行他們的強權政治,以達到控制別國經濟發展命脈的目的。
二、經濟的定義
在技術經濟學中,廣義的經濟是一定社會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活動。
廣義的經濟也稱為經濟發展。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科技進步、產權制度、市場體系與運行機制、人口增長、農業發展、投資趨向及數量、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其中,人口增長、農業發展和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起著制約作用;科技進步、產權制度、市場體系與運行機制、投資數額和趨向是經濟發展的4個動因,而且在國民經濟的增長率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是第一位的。
在技術經濟學中,狹義的經濟是指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節約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即用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的成果;節儉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費上精打細算,用較少的消耗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是以較少的人力、物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小貼士】狹義的經濟也可稱為經濟效果,人類一切有目的實踐活動,都要求取得一定的成果。人們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或取得有效成果,總會付出一定的消耗。取得有效成果相同,消耗少的實踐活動經濟效果就大;同樣消耗的情況下,取得有效成果大的經濟效果就大;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