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2014版《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汲取、借鑒近年來我國財會研究的成果和同類教材的精華,并結合作者多年會計理論研究、會計實務和會計教學的經驗編纂而成。
本書基于財務會計工作崗位,緊扣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突出實訓和操作技能,將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在一起,采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增強其與崗位的貼近度,從而強化學生的財會職業能力培養。全書共12章:第1章為財務會計導論;第2~7章主要介紹資產的核算,包括貨幣資金、存貨、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第8章和第9章為負債核算,包括流動負債、非流動負債;第10章為所有者權益核算;第11章為收入、費用和利潤核算;第12章為財務報告。
本書既可以作為應用型本科、高職高專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在職會計人員培訓和學習的參考用書。
《財務會計(第2版)以2014版《企業會計準則》和各項財務會計制度為依據,并借鑒現階段國內外財務會計的前沿研究成果編寫而成,內容上突出實訓和操作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體現了培養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特色。
1.1
財務報告目標 2
1.1.1 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2
1.1.2 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2
1.2 財務會計基本假設 3
1.2.1 會計主體 3
1.2.2 持續經營 3
1.2.3 會計分期 4
1.2.4 貨幣計量 4
1.3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5
1.3.1 可靠性 5
1.3.2 相關性 5
1.3.3 可理解性 6
1.3.4 可比性 6
1.3.5 實質重于形式 6
1.3.6 重要性 7
1.3.7 謹慎性 7
1.3.8 及時性 7
1.4 會計要素和會計計量 8
1.4.1 會計要素概念 8
1.4.2 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 8
1.4.3 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10
1.4.4 會計計量屬性 11
本章小結 13
思考與討論 13
2.1 貨幣資金概述 15
2.1.1 貨幣資金的概念 16
2.1.2 貨幣資金的分類 16
2.1.3 貨幣資金管理和控制的原則 16
2.2 庫存現金 17
2.2.1 庫存現金及其范圍的界定 17
2.2.2 庫存現金的管理 17
2.2.3 庫存現金的核算 18
2.2.4 庫存現金的清查 19
2.3 支付結算方式 20
2.3.1 銀行匯票結算方式 21
2.3.2 銀行本票結算方式 21
2.3.3 支票結算方式 22
2.3.4 商業匯票結算方式 23
2.3.5 托收承付結算方式 25
2.3.6 匯兌結算方式 25
2.3.7 委托收款結算方式 26
2.3.8 信用卡結算方式 27
2.3.9 信用證結算方式 27
2.4 銀行存款 27
2.4.1 銀行存款賬戶 27
2.4.2 銀行存款的管理 27
2.4.3 銀行存款的核算 28
2.4.4 銀行存款的清查 29
2.5 其他貨幣資金 30
2.5.1 其他貨幣資金的內容 30
2.5.2 其他貨幣資金的賬務處理 30
本章小結 33
思考與討論 34
3.1 存貨概述 35
3.1.1 存貨的概念與特征 35
3.1.2 存貨的確認標準 36
3.1.3 存貨的分類 37
3.2 存貨的計量 38
3.2.1 取得存貨的計量(初始計量) 38
3.2.2 發出存貨的計量 38
3.2.3 存貨的期末計量 45
3.3 實際成本法下存貨的核算 49
3.3.1 取得存貨的核算 49
3.3.2 發出存貨的核算 54
3.4 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核算 57
3.4.1 計劃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57
3.4.2 取得存貨的核算 58
3.4.3 發出存貨的核算 59
3.5 存貨清查的核算 60
3.5.1 存貨清查的意義與方法 60
3.5.2 存貨清查的會計處理 61
本章小結 62
思考與討論 63
4.1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65
4.1.1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概述 65
4.1.2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66
4.2 持有至到期投資 69
4.2.1 持有至到期投資概述 69
4.2.2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 70
4.3 貸款和應收款項 77
4.3.1 貸款和應收款項概述 77
4.3.2 應收票據 78
4.3.3 應收賬款 79
4.3.4 預付賬款 80
4.3.5 其他應收款 81
4.4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81
4.4.1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概述 81
4.4.2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82
本章小結 85
思考與討論 85
5.1 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 86
5.1.1 長期股權投資概述 87
5.1.2 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87
5.1.3 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 88
5.2 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 92
5.2.1 成本法的概念及其使用范圍 92
5.2.2 成本法核算 92
5.3
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 94
5.3.1 權益法的概念及其使用范圍 94
5.3.2 權益法核算 94
5.4 長期股權投資的減值核算 97
5.4.1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金額的確定 97
5.4.2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的會計處理 97
本章小結 97
思考與討論 98
6.1 固定資產概述 99
6.1.1 固定資產的定義 100
6.1.2 固定資產的特征 100
6.1.3 固定資產的確認 101
6.2 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 101
6.2.1 外購固定資產 102
6.2.2 自行建造固定資產 103
6.2.3 投資者投入固定資產 108
6.2.4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108
6.2.5 確定棄置義務的固定資產 110
6.2.6 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 111
6.3 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112
6.3.1 固定資產折舊的定義 112
6.3.2 固定資產折舊的范圍 112
6.3.3 影響固定資產折舊的因素 113
6.3.4 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114
6.3.5 固定資產折舊的會計處理 116
6.4 固定資產減值及后續支出的核算117
6.4.1 固定資產減值 117
6.4.2 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 118
6.5 固定資產的處置 120
6.5.1 固定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 120
6.5.2 固定資產處置的會計處理 120
6.5.3 固定資產盤虧的會計處理 122
本章小結123
思考與討論124
7.1 無形資產 126
7.1.1 無形資產概述126
7.1.2 無形資產的確認 128
7.1.3 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及賬務處理 129
7.1.4 無形資產的攤銷 132
7.1.5 無形資產的處置和報廢 133
7.1.6 無形資產的減值 134
7.2 其他資產 136
7.2.1 長期待攤費用 136
7.2.2 其他長期資產 136
本章小結137
思考與討論137
8.1 流動負債概述 138
8.1.1 流動負債的特點 139
8.1.2 流動負債的分類 139
8.1.3 流動負債的計價 139
8.2 交易性金融負債與短期借款 140
8.2.1 交易性金融負債 140
8.2.2 短期借款 141
8.3 應付款項 142
8.3.1 應付賬款 142
8.3.2 應付票據 144
8.3.3 預收賬款 146
8.3.4 應付股利 146
8.3.5 其他應付款 147
8.4 應付職工薪酬 148
8.4.1 應付職工薪酬核算的內容 148
8.4.2 應付職工薪酬核算的賬戶設置 148
8.4.3 應付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 148
8.5 應交稅費 152
8.5.1 應交增值稅 152
8.5.2 應交消費稅 157
8.5.3 應交營業稅 159
8.5.4 其他稅費 161
本章小結164
思考與討論165
9.1 非流動負債概述 167
9.1.1 非流動負債的性質 167
9.1.2 非流動負債的分類 167
9.2 長期借款 168
9.2.1 長期借款的概念 168
9.2.2 長期借款核算的賬戶設置 168
9.2.3 長期借款的核算 169
9.3 應付債券 170
9.3.1 應付債券的概念 170
9.3.2 應付債券的發行價格 170
9.3.3 應付債券的核算 171
9.4 長期應付款 175
9.4.1 長期應付款的概念 175
9.4.2 長期應付款核算的賬戶設置 175
9.4.3 長期應付款的核算 176
本章小結177思考與討論178
10.1 所有者權益概述 179
10.1.1 所有者權益的概念及其來源 179
10.1.2 所有者權益的內容 180
10.2
實收資本 181
10.2.1 實收資本確認和計量的基本要求 181
10.2.2 實收資本增減變動的會計處理 183
10.3 資本公積 185
10.3.1 資本公積的概念及其內容 185
10.3.2 資本公積的確認和計量 186
10.4 留存收益 188
10.4.1 盈余公積 188
10.4.2 未分配利潤 189
本章小結192思考與討論192
11.1 收入 195
11.1.1 收入的概念與特征 195
11.1.2 收入的分類 196
11.1.3 收入的核算 196
11.2 費用 207
11.2.1 費用的概念與特征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