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對外貿易政策和國際貿易實務,全書共分19章。針對國際貿易學科的性質及應用型本科的教學特點,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特別強調以下幾點:知識體系完整、章節結構合理,內容條理、形式生動,加強可讀性和邏輯性,同時增添了大量的國內經營管理實際案例,使讀者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聯系社會實際,提升讀者的實踐應用能力。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廣大國際貿易工作者的自學參考書。
本書第1版作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專業立體化教材,自2011年6月出版至今已有五年多時間了,受到眾多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喜愛,被用作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等課程的課堂教學指定教材。此外,還受到企事業單位從事國際貿易實踐或相關管理工作的企業界人士的青睞。經過五年多的教學實踐,作者認為有必要對本教材進行必要的修訂和完善,以更好地適應國際貿易專業教學發展的需要。 本次修訂基本上保留了原書的體例和內容,主要的修訂如下:一是對原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和完善,盡可能地吸收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二是對原書中的一些錯誤進行了更正,并對一些案例資料進行了更新。
第一章 導 論【本章導讀】
本章主要是向讀者介紹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概念、國際貿易的常用統計指標、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和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使讀者對國際貿易的研究內容和章節結構有比較清晰的了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習目標】* 掌握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國際貿易常用的統計指標。* 了解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 明確國際貿易的研究對象、研究思路與學習方法。【關鍵概念】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進口/出口貿易(Import/Export Trade) 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 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 轉口貿易(Transit Trade) 總貿易(General Trade) 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對外貿易結構(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第一節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國家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是世界各國之間國際分工的表現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聯系。國際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類別相當繁多,從不同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
一、按商品移動的方向劃分 按國際貿易過程中商品移動的方向,國際貿易可以劃分為進口貿易、出口貿易和過境貿易。 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將外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入本國市場銷售。 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將本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出到外國市場銷售。 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甲國向乙國運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須經過第三國,即甲國的商品經過丙國境內運至乙國市場銷售,對丙國而言,就是過境貿易。 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是就每筆交易的雙方而言,對于賣方而言,即為出口貿易;對于買方而言,即為進口貿易。此外,輸入本國的商品再輸出時,成為復出口;輸出國外的商品再輸入本國時,稱為復進口。二、按商品的形態劃分 按貿易商品的形態,國際貿易可以劃分為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也稱之為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 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指有實物形態的商品的進出口,或稱"有形商品貿易"抑或簡稱"貨物貿易"(Goods Trade)。例如,機器、設備、家具等都是有實物形態的商品,均具有可觸摸、可看見的、外在的物理特性,這些商品的進出口即稱為有形貿易。 傳統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就是指有形貿易。海關對進出口的監管和征稅措施也是針對這類貿易而言的。現在報刊上發布某國對外貿易增長多少或下降多少,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的說明,通常就是相對這類有形貿易而言的。 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指沒有實物形態的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又稱"無形商品貿易",主要是指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如專利使用權的轉讓、旅游、金融保險企業跨國提供服務等都是沒有實物形態的商品,這種貿易的標的不是物質產品,它們不具有可看見和可觸摸的外在物理特性,其進出口稱為無形貿易。 各國海關統計通常不包括服務貿易,而且對這類貿易的統計數據也不那么精確。不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第三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這類服務在現代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因此,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之后,把國際服務貿易也納入其管轄范圍之中。表1-1是2013-2014年世界主要國家的服務貿易出口情況。
表1-1 2013-2014年世界主要國家服務貿易出口情況國 別2013/億美元2014/億美元增長率/%世界 47 425 49 404 4.2美國 6874.10 7093.94 3.2英國 3196.46 3339.45 4.5德國 2607.51 2723.99 4.5法國 2548.64 2643.27 3.7中國 2076.85 2234.75 7.6日本 1352.27 1625.3920.2荷蘭 1420.12 1568.2310.4印度 1486.49 1546.44 4.0西班牙 1288.92 1359.22 5.5愛爾蘭 1225.40 1338.96 9.3(數據來源:國際貿易統計數據庫(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WTO.) 有形商品的進出口必須經過海關辦理相應手續,從而表現在海關的貿易統計上,是國際收支的主要構成部分;無形貿易雖然也是構成國際收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其不經過海關,通常不顯示在貿易統計中,而是顯示在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三、按有無第三者參加劃分 按有無第三者參加,國際貿易可以分為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和轉口貿易三種。 直接貿易(Direct Trade):直接貿易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即貨物生產國將貨物直接出口到消費國,消費國直接進口生產國的貨物,兩國之間直接完成的貿易。貿易的出口國方面稱為直接出口,進口國方面則稱為直接進口。 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和轉口貿易(Transit Trade):其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間接貿易中的生產國稱為間接出口國,消費國稱為間接進口國,而第三國則為轉口貿易國,第三國所從事的就是轉口貿易,即轉口貿易是指兩國的進出口貿易是通過第三國的中間商將貨物轉手進行的貿易方式,故又叫中轉貿易(Intermediary Trade)或再輸出貿易(Re-Export Trade)。例如,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后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機,但是風險也很大。我國有些企業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時,大多是先把商品賣給伊拉克的周邊國家,再由伊拉克的周邊國家轉口到伊拉克。一些國家(或地區)由于地理、歷史、政治或經濟的因素,其所處的位置適于作為貨物的銷售中心。這些國家(或地區)輸入大量貨物,除了部分供本國或本地區消費外,又再出口到鄰近國家和地區,例如,中國香港、新加坡、倫敦、鹿特丹等都是國際著名的國際貿易中轉地,擁有數量很大的轉口貿易。它們通過轉口貿易除了可以得到可觀的轉口利潤和倉儲、運輸、裝卸、稅收等收入外,同時也推動了當地金融、交通、電信等行業的發展。 轉口貿易又可以分為直接轉口貿易和間接轉口貿易,前者是指商品雖然直接從生產國運往消費國,但轉口商人參與了商品的交易過程,轉口商人分別與生產國的出口商和消費國的進口商訂立買賣合同;后者是指商品由生產國輸入轉口國,再由轉口國商人負責向消費國輸出,故又稱為再輸出貿易。由此可見,直接轉口貿易是指出口商通過中間商與進口商發生買賣關系,而后將貨物直接從出口國運往進口國的貿易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貨物并未在第三國通關進出口,而中間商亦僅涉及交易單據的處理,這種單據處理貿易方式實際上是貨物所有權的再出口。再出口貿易方式在轉口貿易發展的初期較多發生。人們由于經驗、通信設備等的缺少,轉口貿易就通過兩次貨物的進出口來完成。隨著轉口貿易的發展,單據處理貿易的方式逐漸發展起來,這種方式可以避免貨物在第三國通關進出口的繁雜手續,節省運費、保險費和手續費等費用,減少風險,還可縮短交貨時間,有利于進口商抓住貨物銷售良機,從而實現較大的利潤。因而,單據處理貿易方式逐漸取代再出口貿易方式,成為當今轉口貿易的主要方式。 根據貨物是否在中轉地加工,轉口貿易還可以分為純粹轉口貿易和加工轉口貿易兩種。所謂純粹轉口貿易,是指中轉的第三國的中間商對進口的貨物未經加工再出口。當然,中間商可以將進口貨物在當地保稅倉庫進行分級、混裝、加包裝、貼標簽等。這些活動并未改變原進口貨物的形態、性質,結構或效用等,所以不屬于加工的范圍。加工轉口貿易是指貨物通關輸入中轉國,經加工增值后再輸往進口國的貿易方式。貨物經過某種程度的加工,使加工后的貨物與原來未經加工的貨物在形態、性質、結構或效用上發生某些變化,通過這種貿易方式不僅可以獲得轉口利潤,還可以獲取加工利潤。加工轉口貿易要求中轉地有大量的勞動力,工資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較好,并有保稅倉庫或保稅區等,這樣才能使商品加工成本低,具有國際競爭力。加工轉口貿易可以對整批貨物進行加工、裝配等,也可以是從國外采購某些零部件,與原有的設備配套裝配成大型設備出口。四、按運輸方式劃分 按運輸方式,國際貿易可以分為以下五種。1. 海運貿易(Trade by Seaway) 利用海運運輸工具運輸貨物的貿易,其運輸工具主要是各種船舶,這是當前國際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目前,海運量占國際貨物運輸總量的80%~90%。 海運是拉動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據我國交通運輸部統計,目前我國海運企業共有240余家,海運船隊總運力規模為1.42億載重噸,占全球海運總運力份額約8%。到2013年年底,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1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也達到1.76億標準箱。目前,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達億噸的大港已經有30個,集裝箱吞吐量超過百萬標準箱的有22個。2. 陸運貿易(Trade by Roadway) 利用陸路運輸工具運輸貨物的貿易,其運輸工具主要是火車、卡車等,主要發生在國土相連的國家之間。如鐵路運輸,不僅載運量大,連續性強,行駛速度較高,而且運費比較低,運行一般不受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公路運輸雖載運量較小,運輸成本較高,但機動靈活性較大,連續性較強。3. 空運貿易(Trade by Airway) 采用航空方式運輸貨物的貿易,航空運輸具有速度快、不受地方地形條件限制、能進行長距離運輸等優點,但也存在載運量小、運輸成本高、易受氣候條件影響等缺點。因此,這種方式適用于貴重或數量小抑或時間性強的商品,如鮮活食品、貴重物品和緊急用品等。4. 郵購貿易(Trade by Mail Order) 通過郵政包裹的方式寄送的國際貿易,郵政運輸雖然簡便,但運費高、運量小也是其明顯的缺點。因此,郵政運輸一般適于樣品傳遞和數量較少的個體購買。5. 多式聯運貿易 又稱國際聯合運輸(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指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相結合運送貨物的貿易行為,一般以集裝箱運輸為基礎。國際物流的迅猛發展進一步促進了這種方式的貿易。 中港網發布的2014年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吞吐量統計排名表顯示,2014年,全球十大集裝箱港排行榜中,包括香港港在內的中國港口共包攬七席,余下的第二、第六、第九名分別由新加坡港、韓國釜山港、阿聯酋迪拜港摘得。前十大港口中,中國港口"軍團"完成的集裝箱吞吐量所占比重為68.6%,與2013年68.7%的水平基本持平。2014年,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排序依次為上海港、新加坡港、深圳港、香港港、寧波-舟山港、釜山港、青島港、廣州港、迪拜港、天津港。 總之,各種運輸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需注意相互補充與共同協作。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通常需要考慮運輸物品本身的特性、運期的長短、運輸成本、運輸距離、運輸的批量以及客戶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五、按統計邊界劃分 按統計邊界或統計體系的不同,國際貿易可以分為總貿易體系和專門貿易體系兩種。 總貿易(General Trade):在對外貿易統計時,若以國境為界,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均算作進口,離開國境的商品算作出口,則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額之和便為該國的總貿易。 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若以關境為界,凡進入關境的商品算作進口,運出關境的商品算作出口,則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額之和便為該國的專門貿易。 一國的國境與關境在下列情況中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現象,譬如,一國境內設有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等免稅區域,則該國的關境就小于國境;如果一國與若干個國家結成關稅同盟,那么該國的關境就大于國境。因此,在上述情況下分別按照總貿易與專門貿易進行統計的一國貿易額就會出現差異。例如,我國一家公司將從日本進口的空調壓縮機存入青島保稅區的保稅倉庫內,不進入關境。按照總貿易體系,這些空調壓縮機已經進入我國國境,故被計入我國的進口額中,但按照專門貿易體系,它們雖然已進入我國國境但未進入我國關境,故不計入進口額。 在世界貿易中,有的國家采用總貿易體系統計對外貿易,如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國,有的國家采用專門貿易體系統計對外貿易,如意大利、法國等。美國采用專門貿易與總貿易兩種體系分別統計其對外貿易,我國則采用總貿易體系統計對外貿易。六、按結算方式劃分 從結算方式來看,國際貿易可以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兩種。 現匯貿易(Cash-Liquidation Trade):又稱自由結匯貿易,是用國際貨幣進行商品或勞務價款結算的一種貿易方式。常用的國際貨幣有美元、英鎊、馬克、法郎、日元、歐元等。也就是說,如果國際貿易是采用可自由兌換貨幣來結算,就稱為現匯貿易。現在國際貿易中主要采用該種結算方法,是國際貿易中使用最多、最普遍的貿易方式。采用該種貿易方式,買賣雙方按國際市場價格水平議價,按國際貿易慣例議定具體交易條件,交貨完畢以后,買方按雙方商定的國際貨幣付款。現匯貿易通常不用現金支付,價款結算辦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證支付,即賣方在貨物發運以前要以收到對方通過銀行開出的符合合同規定要求的信用證或保函為前提,銀行起中間保證作用。另一種是無證支付,即無須金融機構從中作保,交易完全憑雙方的信用,價款結算雖然也通過銀行,但銀行只是受委托,代表有關交易方面辦理貨款支付。不論是有證支付還是無證支付,在辦理貨款結算時,都必須憑規定的裝運單證。在支付時間上可以有預付、即付和延付三種。中國對西方國家及對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地區的貿易,主要采用現匯貿易,有時也適當采用其他收匯和付匯方式。 易貨貿易(Barter Trade):指有時候,貿易雙方缺少可自由兌換貨幣,可以采用以貨易貨的方式進行結算,即雙方交換的商品經過計價以后,不以貨幣為媒介,直接用等值的不同商品互相交換。易貨在國際貿易實踐中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易貨,又稱為一般易貨。這種直接易貨形式往往要求進口和出口同時成交,一筆交易一般只簽訂一個包括雙方交付相互抵償貨物的合同,而且不涉及第三方,是最普遍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易貨形式。在國際貿易業務中,由于存在既要保持進出口同時進行又要運輸貨物的實際問題,直接易貨又產生了一些變通的做法,最常見的即為通過對開信用證的方式進行易貨貿易,即交易雙方先簽訂換貨合同,雙方商定彼此承諾在一定時間購買對方一定數量的貨物,各自出口的商品按約定的貨幣計價,總金額一致或基本一致,貨款通過開立對開信用證的方式進行結算。另一種是綜合易貨,這種方式多用于兩國之間根據記賬或支付(清算)協定而進行的交易。由兩國政府根據簽訂的支付協定,在雙方銀行互設賬戶,雙方政府各自提出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提供給對方的商品種類、進出口金額基本相等,經雙方協商同意后簽訂易貨協定書,然后根據協定書的有關規定,由各自的對外貿易專業公司簽訂具體的進出口合同,分別交貨。商品出口后,由雙方銀行憑裝運單證進行結匯并在對方國家在本行開立的賬戶進行記賬,然后由銀行按約定的期限結算。 政府間的易貨貿易需要簽訂貿易協定和支付協定,故又稱為協定貿易。補償貿易則是民間的易貨貿易。實踐中,也有把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結合起來使用的情況。譬如,一家中國企業A向埃及企業B提供200節鐵路車廂,雙方商定以美元支付50%的貨款,另50%貨款以埃及C企業生產的250輛小轎車進行易貨。A委托一家專門從事經營汽車業務的中國企業D從C進口小轎車并負責銷售,以人民幣向A支付貨款。這一交易過程可描述為:A→B→C→D→A。這種交易模式屬于擴大形式的跨國界的物物交換。易貨品的選擇和價值實現需要借助第三方、第四方甚至需要第五方的參與才能完成。其特點是:交易環節多,交易費用大,交貨時間、收回貨款的間隔期、貨物的品質等方面的風險難以控制。 同現匯貿易相比,易貨貿易可以緩解進口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計劃經濟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很多貿易都是采用易貨這種方式進行。盡管國際金融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已被廣泛運用,但易貨貿易這種古老的貿易方式仍能得以新生,甚至在某些國家不斷盛行,這與一國的經濟形勢、外匯管理體制、經濟結構特點及政府實施"獎出限入"的外貿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閱讀材料】云南啟動"鮮花換水果"項目 新華網云南頻道2010年1月26日電(范超)云南省商務廳提供的消息,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相互間通達條件的改善,云南省與泰國"以貨易貨"內容正不斷拓展,在"蔬菜換石油"項目的基礎上,從2010年1月1日起,云南省又啟動了"鮮花換水果"項目。 據介紹,具體實施這一項目的昆明錦苑花卉公司于2010年計劃與泰國開展貿易額1.5億美元的花卉出口和熱帶水果進口的貿易活動。錦苑公司董事長曹大林介紹說:"我們爭取每天出口25個柜,進口25個柜,25臺車對開,在云南磨憨口岸換柜(磨憨口岸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境內,與老撾磨丁口岸接壤,是我國通向老撾唯一的國家級陸路口岸和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每個柜貨物重15噸,價值20萬元人民幣。出口的花卉品種主要是玫瑰、百合、康乃馨和非洲菊等。" 云南是中國鮮花產量最大、出口量最大的省份。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云南花卉出口到澳洲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的數量有所下降。面對挑戰,云南利用荷蘭等鮮花主產區對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出口量減少的機遇,積極開發東盟市場。2009年1-11月,云南出口東盟的花卉占全省花卉總出口額的比重達67.3%,較2008年全年增加了35.1%,東盟10國已躍升為云南主要的花卉貿易伙伴和出口增幅最大的地區。(資料來源:中華易貨貿易網,http://www.iyihuo.cn) 第二節 國際貿易常用的統計指標 開展國際貿易之后,如何來衡量和評判一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業績,進而分析存在的問題和提出改進措施,以便進一步促進對外貿易,這就需要運用一系列的統計指標,本節主要介紹一些常見的對外貿易統計指標。一、對外貿易額和對外貿易量 對外貿易額是用貨幣表示的國際貿易的金額,對外貿易量則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之后的對外貿易額,使用對外貿易量可以對不同時期的貿易規模進行比較。這里有以下三個概念需要掌握。 (1) 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比如1年)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它是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發展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一國的對外貿易包括了出口和進口,因此統計一國的對外貿易額時應把一國的出口額和進口額相加。 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商品的全部價值,成為進口貿易總額或簡稱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商品的全部價值,成為出口貿易總額或簡稱出口總額;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相加即為進出口總額,也就是對外貿易額。 對外貿易額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可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以便國際比較的需要。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國在統計有形商品時,出口額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以CIF價格計算;無形商品不報關,海關沒有統計。 例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成功應對各種挑戰,對外貿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我國進出口總值為5097億美元,到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1 547.4億美元,2007年再破2萬億美元大關,達到21 738.3億美元,2008年達到25 616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長,7年進出口總值合計10.5萬億美元,占新中國成立60年來進出口總值的77%以上。 (2) 國際貿易額(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表示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總和,又稱國際貿易值,是反映某一時期世界貿易發展規模的重要指標。 對國際貿易而言,由于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因此,在統計國際貿易額時為了避免重復計算,通常只把各國的出口額或進口額相加。而習慣上,在統計國際貿易額時常把各國的出口額相加,即等于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用FOB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額之和。當然,國際貿易額與對外貿易額一樣,都是以各個時期的現行價格計算的。如表1-2所示為2000-2012年世界一些國家貨物進出口貿易額。表1-2 2000-2012年世界一些國家貨物進出口貿易額 單位:億美元國 別2000201020112012
出 口進 口出 口進 口出 口進 口出 口進 口世界64 560 67 240 152 890 155 040 182 910 184 870 183 230 185 670 美國7819 12 593 12 783 19 69214 804 22 659 15 473 23 354德國5518 4972 12 589 10 54814 740 12 549 14 071 11 674法國3276 3389 5235 60975965 7200 5691 6737加拿大2766 2448 3875 40274521 4634 4548 4749俄羅斯1056 447 4006 24865220 3238 5293 3354日本4792 3795 7698 69418232 8554 7986 8858韓國1723 1605 4664 42525552 5244 5479 5196(數據來源:世界貿易組織網站。) (3) 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對外貿易量是為了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準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量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對外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于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對外貿易額,該數值就稱為報告期的對外貿易量。 貿易量可以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具體計算公式為
二、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用以表明一國對外貿易的收支狀況。貿易差額是衡量一國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貿易順差表明一國在對外貿易收支上處于有利地位,反映出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貿易逆差則反映了一國在對外貿易收支上處于不利地位,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1) 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我國也稱其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或貿易盈余(Trade Surplus):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大于進口額。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某種或某類商品的進口和出口比較的差額,如果出口大于進口,其差額就稱為凈出口額(Net Export)。 (2) 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我國也稱其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貿易赤字(Trade Deficit),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小于進口額。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某種或某類商品的進口和出口比較的差額,如果進口大于出口,其差額就稱為凈進口額(Net Import)。凈出口額和凈進口額是反映一國或某一產業在不同時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 (3) 貿易平衡:是指一定時期的出口額等于進口額。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可以推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所以各國無不追求貿易順差。但是,大量的順差往往會導致貿易糾紛,如日美汽車貿易大戰等。因此,一國無論是長期處于貿易順差還是長期處于貿易逆差都不是一件好事,追求國際收支平衡是世界各國的最高目標。【知識點】 貿易順差:據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未達預期目標。其中,出口14.39萬億元,增長4.9%;進口12.04萬億元,下降0.6%;貿易順差2.35萬億元,擴大45.9%。按美元計價,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4.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其中:進口1.9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4%;出口2.3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1%。 三、國際貿易條件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為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是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的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有利。貿易條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常是用貿易條件指數來表示。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條件指數有以下四種: (1) 凈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計算方法為
其中,為出口價格指數,為進口價格指數。 例如:假定某國凈貿易條件以2000年為基期是100,2010年時出口價格指數下降5%,為95;進口價格指數上升10%,為110,那么,這個國家2010年的凈貿易條件指數為
這表明該國從2000年到2010年間,凈貿易條件從2000年的100下降到2010年的86.36,2010年與2000年相比,貿易條件惡化了13.64。 (2) 收入貿易條件或購買力貿易條件指數:是在凈貿易條件指數的基礎上,把貿易量指數考慮進來,計算方法為
即,其中,為出口數量指數。 例如:假定某國凈貿易條件以2000年為基期是100,2010年時出口價格指數下降5%,為95;進口價格指數上升10%,為110;該國的出口數量指數從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20,在這種情況下,該國2010年收入貿易條件指數為
說明該國盡管貿易條件惡化了,但由于出口量的上升,本身的出口能力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3.63,也就是收入貿易條件好轉了。 (3) 單項因素貿易條件指數:是指在凈貿易條件的基礎上,考慮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提高或降低后貿易條件的變化,計算方法為
其中,為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 例如:假定某國凈貿易條件以2000年為基期是100,2010年時出口價格指數下降5%,為95;進口價格指數上升10%,為110;該國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由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30,則該國的單項因素貿易條件指數為
說明從2000-2010年期間,盡管貿易條件惡化了,但此期間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僅彌補了凈貿易條件的惡化,而且使前項因素貿易條件好轉。它說明了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提高在貿易條件改善中的作用。 (4) 雙因素貿易條件指數:雙因素貿易條件指數不僅考慮到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且考慮到進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變化,計算方法為
其中,為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 例如:假定某國凈貿易條件以2000年為基期是100,2010年時出口價格指數下降5%,為95;進口價格指數上升10%,為110;該國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由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30,進口勞動生產率的指數從2000年的100提高到2010年的105,則雙因素貿易條件為
說明如果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在同期內高于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則貿易條件仍會改善。 通過以上四種貿易條件指數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 ① 商品貿易條件下降不一定導致一國貿易利益的減少。 ② 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一國主動地降低商品貿易條件,還可以擴大市場占有率,獲得更大利益。 ③ 如果一國商品貿易條件下降的幅度超過了要素生產率上升的幅度,貿易利益就會減少。這時,隨著貿易量的擴張,實際收入水平反而會下降,出現"貧困化增長"。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往往會遇到這樣兩難的選擇:要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需要降低出口商品價格以擴大市場,但這顯然會使商品貿易條件惡化。而要保持比較有利的貿易條件,出口量又不容易增加,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進口對外匯的需求。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四、對外貿易結構 對外貿易結構(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各類商品貿易在一國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如貨物貿易占總貿易額的比重,服務貿易占總貿易額的比重。該指標可反映出一國或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產業發展水平等。 貿易結構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貿易結構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貿易中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構成情況,一般稱為貿易結構。狹義的貿易結構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情況,一般稱為貨物貿易結構。貨物貿易結構又分為對外貨物貿易結構和國際貨物貿易結構。對外貨物貿易結構(Composition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各類商品在一國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即某大類或某種貨物的進出口貿易額與該國的對外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其是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狀況和工業生產水平的重要指標。國際貨物貿易結構(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定時期內各類商品在國際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即用各類商品的貿易額在整個世界貿易額中所占比重來表示,它反映了某一時期內國際經濟的發展狀況和工業生產水平。 例如:從廣義的貿易結構來看,2008年,美國服務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22%,而我國服務貿易額只占貿易總額的10.1%,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僅略高于菲律賓、印度尼亞和墨西哥。從狹義的貿易結構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轉變為以加工制成品出口為主,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額已占到出口總額的95%以上。在出口的加工制成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有較大比重,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則處于劣勢。2008年,家電、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達5837.5億美元,占總出口的41%;而光學、計量、醫療、精密儀器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總額為4156.1億美元,占總出口的29%。五、貿易的地理方向1.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構成,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該國進口商品原產國和出口商品消費國的分布情況,表明該國同世界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例如,2014年,我國前十位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歐盟、東盟、韓國、日本、美國、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中國香港(表1-3)。2008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歐盟、中國香港、東盟、日本、韓國、印度、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和巴西。由此而確定的2014年我國前十大貿易伙伴(根據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表1-3 2014年我國前十大貿易伙伴進出口額及其所占比重國家(地區)金額/億美元
進出口出 口進 口歐盟6151.393708.842442.55美國5551.183960.821590.36東盟4803.942720.722083.22中國香港3760.943631.91 129.03續表國家(地區)金額/億美元
進出口出 口進 口日本 3124.39 1494.42 1629.97韓國 2904.92 1003.40 1901.52中國臺灣 1983.15 462.85 1520.30澳大利亞 1369.05 391.54 977.51巴西 865.8 348.94 516.86印度 705.93 542.22 163.71前十合計 31 220.69 18 265.66 12 955.03(數據來源:根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數據整理得到。) 由于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2.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也稱為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是指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和商品流向,也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反映了一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及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通常,用它們的出口額(或進口額)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例如,2014年,世界商品出口前二十位的國家或地區及其占全球商品從出口總額的比重依次是中國(12.4%)、美國(8.6%)、德國(8%)、日本(3.6%)、荷蘭(3.6)、法國(3.1%)、韓國(3%)、意大利(2.8%)和中國香港(2.8%)、英國(2.7%)、俄羅斯(2.6%)、加拿大(2.5%)、比利時(2.5%)、新加坡(2.2%)、墨西哥(2.1%)、阿聯酋(1.9%)、沙特(1.9%)、西班牙(1.7%)、印度(1.7%)、中國臺灣(1.7%)。六、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簡稱外貿依存度,又稱對外貿易系數(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外向程度大小的一個基本指標,是指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對外貿易依存度=(X M)/GDP·100% 也有用出口或進口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研究出口貿易依存度和進口貿易依存度,其計算公式分別表示為出口貿易依存度=X/GDP·100%進口貿易依存度=M/GDP·100%其中,X、M分別代表出口額和進口額。【閱讀材料】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啟示 1997年的貿易依存度:美國為25%,德國為47%,荷蘭為101%,新加坡為358%,中國為36.2%;2000年的貿易依存度:美國為26.2%,德國為68.7%,法國為54.26%,英國為56.4%,中國為43.9%,日本為20.26%。 世界各國以GDP規模可劃分為大國經濟和小國經濟。一般來說,小國經濟的人口、疆域、資源等較少,通常采取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因此受外部市場和外部資金的影響較大,其外貿依存度很高,如新加坡,1980年外貿依存度為439%,此后雖有所下降,但2001年仍為324%。而大國經濟也因其人口資源擁有的多寡而異,如英國、德國、法國等經濟規模較大但國內資源有限的發達國家,其外貿依存度也較高,一般為60%左右。像美國這樣的大國,擁有比較廣闊的國內市場,內需較大,其貿易依存度隨著貿易自由化的提高而有所上升,但程度相對較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1978年為9.8%;1989年為24.9%;1997年為36.2%;1999年為36.4%;2000年為43.9%;2002年為50.1%;2003年為60%;2004年為70%。有專家指出,一個大國的經濟發展促進因素,國內消費應該占主導地位,達到70%左右,比如美國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達到了78%,日本更高,達到了85%,而我國卻相反。過高的貿易順差必然導致內需不足。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水平,由此可知,過大的貿易順差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此外,也有專家指出,考慮到我國加工貿易比重大、GDP結構差異、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等因素,我國的實際外貿依存度并不高。同時,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與貨物貿易依存度之間的差距在日益縮小。 總之,外貿依存度受一國經濟規模、地理位置、自然稟賦、技術發展水平以及所采取的對外經濟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高低不能一概而論。(資料來源:根據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概念作者編寫。) 第三節 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一、國際貿易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國際貿易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有可供交換的剩余產品和各自為政的社會實體之間進行產品(商品)的交換。因此,從根本上說,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是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類處于自然分工狀態,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能依靠集體勞動來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然后按照平均的原則進行分配。所以,那時沒有剩余產品,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和國家,也就沒有國際貿易。 人類在早期的征服自然過程中,有些部落學會馴養動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資料,隨著較大規模畜群的形成,這些部落就主要從事畜牧業,使自己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成為游牧部落。這便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后,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產品出現少量剩余,在氏族公社、部落之間出現了剩余產品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繼續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這是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的出現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日益豐富的剩余產品,而且開始出現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產生了貨幣,商品交換由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從而加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隨著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又有一群人從手工業、農牧業中逐步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活動,即商人階級的出現,由此形成了人類社會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和商人的出現,使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更加廣泛、更加頻繁,商品流通超出了國界,國際貿易便由此產生。 由此可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出用于交換的剩余商品,這些剩余商品在國與國之間進行交換,即產生了國際貿易。二、國際貿易的發展1. 奴隸社會的國際貿易 在奴隸社會,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在整個生產中微不足道,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商品數量很少,商品流通的范圍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那時,進入貿易領域的商品主要是供奴隸主和王室享樂的寶石、裝飾品、各種織物、香料和奴隸。 在歐洲,主要的貿易國家有腓尼基、希臘和羅馬。據史料記載,腓尼基人借地中海之便發展航海技術,以金屬和玻璃制品向其他國家換取象牙、谷物、奴隸,其貿易范圍最遠到達好望角。繼腓尼基人之后(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地中海東岸,相當于現在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他們曾經建立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代國家),希臘人在約800年的時間里成為海上貿易的霸主,制定了最早的海上法并建立海外殖民地。在希臘海洋時代之后,羅馬人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形成了橫跨三大洲的貿易圈。在奴隸制時代,地處亞洲的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雖然商業發達,但是地理環境限制了其貿易向外拓展。中國在夏商時期就進入了奴隸制社會,但其貿易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
2. 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有了較大發展,國際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大。奢侈品仍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商品,在西方國家,人們用呢絨、酒等換取東方國家的絲綢、香料和珠寶等。 在歐洲,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國際貿易的中心位于地中海東部。阿拉伯人是公元7-8世紀的貿易民族,他們販運非洲的象牙、中國的絲綢、遠東地區的香料和寶石等。公元11世紀以后,隨著意大利北部和波羅的海及黑海沿岸城市的興起,國際貿易的范圍也擴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在封建社會晚期,城市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國際貿易的發展又促進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因素在歐洲各國內部的迅速發展。3. 資本主義社會的國際貿易 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形式,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 (1)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的國際貿易。16-17世紀是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資本的原始積累、工場手工業的廣泛發展,使得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地理大發現使世界市場形成,加之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商人的貿易范圍空前擴大。國際貿易中心轉向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日后的英、法等國。大批歐洲商人前往非洲和美洲進行掠奪性貿易,運回大量的金銀財寶,進行黑奴買賣,同時還將這些地區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從16世紀起,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之間為了占領殖民地和爭奪國際貿易控制權進行了多次海上霸權戰爭,他們甚至還在海外設立貿易公司(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這一時期參加到國際貿易活動中的國家和民族迅速增加,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交換的商品品種也不斷增多,工業原料和城市居民消費品成為貿易的主要商品。17世紀中葉,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式確立。隨后,英國奪得海上霸權,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2)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國際貿易。18-19世紀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18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又為國際貿易的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開創了大機器工業時代,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大為豐富,為國際貿易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從而使真正的國際分工開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運輸工具和通信聯絡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使各國之間的貿易更加便捷,縮短了國際的距離,世界市場真正建立。這一時期的國際貿易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從原來局部的、地區性的貿易活動轉變為全球性的國際貿易。英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壟斷地位,整個世界成了英國大工業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地。國際貿易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國際貿易額迅速增長。 第二,國際貿易商品的結構不斷變化。工業品,特別是紡織品貿易迅速增加,谷物也成了大量交易的對象。 第三,貿易方式也有了進步,從原來的現場看貨交易發展為憑樣品交易。 第四,信貸關系發展起來,各種票據以及匯票開始廣泛流行。 第五,經營國際貿易的組織機構日益專業化,并且出現了很多為國際貿易服務的專業性組織,如輪船公司、保險公司、轉運公司等。 第六,國家間的貿易條約普遍發展起來,并逐漸成為競爭和獲取特權的工具。 (3) 資本主義壟斷時期的國際貿易。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由于生產和資本高度集聚和集中,壟斷組織和財政資本控制了國際貿易。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后,國際貿易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壟斷特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都由為數不多的壟斷組織所控制,它們決定著一國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構成。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喪失了在國際貿易中的霸主地位,轉而由美國取而代之。1929-1933年的"大蕭條"使國際貿易陷入低谷。經濟危機又波及政治領域,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貿易中心開始從歐洲轉向大西洋兩岸。這一時期,國際貿易也呈現出以下新的變化: 第一,國際貿易的絕對量雖有所增長,但其增速較自由競爭時期相對下降。 第二,壟斷對國際貿易產生了嚴重影響,少數帝國主義國家不僅在世界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還滲透和壟斷了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對外貿易。 第三,壟斷組織把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直接結合起來,這主要是為了確保原料的供應和市場控制的需要。 第四,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設立了關稅壁壘,并相繼采用了具有進攻性的超貿易保護政策,如外匯管制、配額制、許可證制以及各式各樣的出口津貼等鼓勵出口措施,目的在于增強本國集團組織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第五,新技術的發生與發展、交通通信工具的不斷改進,都顯著地推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六,周期性的生產使過剩危機加深,尤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國際貿易額呈現出不穩定的發展狀態,甚至國際貿易額還出現停止增長和縮減的現象。 (4) 21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國際投資的活躍、世界經濟的增長以及國際合作的加強,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國際貿易規模空前擴大,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生產的增速。 第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新產品和新的貿易方式方興未艾。 第三,國際貿易地理分布和貿易地位發生了變化。 第四,國際服務貿易得到迅速發展。 第五,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 第六,區域集團化貿易日益活躍。 第七,WTO對國際貿易政策和體制的調整,對貿易自由化的推動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確立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第八,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發展。三、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對國際貿易問題的研究導致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及經濟學理論的不斷推進,國際貿易理論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國際貿易理論。幾乎所有的國際貿易理論都要回答國際貿易的三個基本問題,它們是: (1) 為什么要開展國際貿易,即國際貿易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主要是解釋一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動力或動因是什么? (2) 怎樣進行國際貿易,即國際貿易的結構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主要是解釋國際貿易的生產結構或國際分工結構是什么?簡言之,那就是一國出口什么、進口什么,各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出口或進口的商品結構是什么。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產業內貿易的不斷盛行,一國不再是單純地出口一種商品以換回另一種商品,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演變為一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與作用。 (3) 參與國際貿易的得益是多少,即一國參與國際貿易能夠得到怎樣的收益?回答這一問題主要是解釋國際貿易能否給參加國帶來經濟利益,進而帶來怎樣的經濟收益(當然還包括社會收益)。 要回答這三個基本問題還有待國際貿易理論前提的確立,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前提所得出的國際貿易理論也是不同的。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古典貿易理論。典型代表成果有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不過,國際貿易思想可以追溯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之初的重商主義(The Mercantilism)時代。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假設市場完全競爭,機會成本不變,生產要素可以自由轉移,且各國對國際貿易不加干預。古典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參與國際貿易以及貿易得益的產生在于交易國之間的成本差異,每個國家都應該生產和出口本國生產成本較低的那些商品,進口本國生產成本較高的那些商品,這樣通過自由貿易,雙方都能獲利。不過,斯密的生產成本差異主要是基于勞動生產率而得出的,李嘉圖所指的成本差異主要是由生產技術不同造成的,不過兩者均假定技術不變,即技術在短時間內不發生變化,這與當時生產技術進步緩慢的歷史時代有關。總之,古典貿易理論,特別是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提出了論證國際貿易存在的合理性和自由貿易的有效性,確立了后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方向。其后的一些學者,如穆勒、馬歇爾、埃奇沃思等,集中研究了貿易條件的決定問題。盡管古典貿易理論自誕生之日起,便遭到眾多學者的挑戰和質疑,但直到今日,比較優勢理論仍是指導各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新古典貿易理論。典型代表成果有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叫赫克歇爾-俄林原理(The Hechscher-Ohlin Theorem),或簡稱為赫-俄原理(H-O原理)。也有人稱20世紀初到60年代的國際貿易理論為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放松了古典貿易理論的一些假設,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如新古典貿易理論第一次將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提出并加以分析,指出要素稟賦的差異是國際分工和貿易的基礎,即一國總是會生產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要素稟賦比較豐富的那些商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要素稟賦比較稀缺的那些商品。這是因為,價格差異是發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而商品的生產成本受其生產要素的價格影響,如果一國擁有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那么對應的商品生產成本就會偏低。但是,60年代以后,國際貿易領域出現的一些新現象,比如發達國家之間的大量貿易(要素稟賦相似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以及相似產品之間的貿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要素稟賦理論對國際貿易的解釋力。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新國際貿易理論。伴隨著經濟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和分析工具的不斷改進,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克魯格曼和赫爾普曼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運用不完全競爭理論、規模報酬遞增和差異產品等概念及思想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和分析模型。他們提出,除了要素稟賦之外,規模經濟、需求偏好等都是影響國際貿易開展和貿易得益的獨立因素。新國際貿易理論突破了新古典貿易理論關于規模收益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市場假設,使得關于貿易理論的研究重心由國家間的差異轉向市場結構和廠商行為方面。由此可見,古典貿易理論主要著眼于產業間或部門間的國際貿易,而新國際貿易理論是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差異化產品基礎之上的,因而,新國際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國際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中,出口方的利益就是不完全競爭廠商獲得的市場勢力與規模經濟利益總和,進口方獲得的是消費差異化產品所獲得的消費上的滿足,進而提升福利水平。由于不完全競爭理論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分析模式,所以,國際貿易理論也沒有統一的模式。四、國際貿易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方法 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貿易得益,進而揭示其中的特點與運動規律的學科。國際貿易學是在歷史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比較研究,揭示國際貿易的運動規律和特點,使其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使世界各國人民都能從中受益。從學科關系來看,國際貿易學是一類部門經濟學,是經濟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國際貿易學自身的特點來看,其也是一門集理論性、政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國際貿易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也包括國際貿易政策以及國際貿易發展的具體歷史過程和現實情況。一般認為,國際貿易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一般規律;②各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特殊規律;③國際貿易理論與學說;④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 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分類來看,國際貿易學科屬于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我們研究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去研究國際貿易。首先,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研究一切社會科學的銳利思想武器。從生產方式所包括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來說,生產力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國際貿易作為商品交換關系的一部分,體現了各國的生產關系,這種關系發展水平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來決定的。但是,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并不妨礙我們承認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學是一門歷史的科學,應當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中尋找和發現其中的規律。如果說自然科學可以采用顯微鏡和化學試劑去揭示物體的特征,那么在經濟學中只能運用抽象的方法,從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中提煉出規律性的東西。歷史和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我們研究包括國際貿易在內的經濟理論的方法論基礎。最后,我們之所以要研究國際貿易,就是為了指導我們的實踐。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而實踐又是對理論進行檢驗的唯一標準。因此,我們在研究國際貿易時應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國際貿易學是二級學科,它的一級學科是經濟學,國際貿易對進出口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些影響我們稱之為經濟效應。在分析這些經濟效應時需要結合多種分析方法,如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實證研究與規范分析等,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還會有各種不同的假設條件,如大國和小國的假設等。 復習思考題 1. 常見的國際貿易分類有哪些? 2. 試分析一國大量貿易順差對其國民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3.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4. 國際貿易的研究對象是什么?有哪些研究方法? 5. 用出口總額占一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表示的出口貿易依存度,1950-2000年中國、美國和日本的出口貿易依存度分別如下表所示。
1950-2000年中國、美國和日本的出口貿易依存度
195019601970198019902000中國4.0%*4.3%2.5%6.3%16.1%23.08%美國3.6%4.1%4.4%8.5%7.1%8.38%日本7.1%9.4%9.4%12.5%9.8%10.36% *表示1952年中國這一比例為4.0%。 請分析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為什么會上升?通過中國與美國和日本的出口貿易依存度的比較,你會有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