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機械制造工藝學基本理論 工程案例的框架編寫,主要包括機械加工工藝基礎、機械加工工藝設計、數控加工工藝設計、機床夾具設計、機械加工精度控制、機械加工表面質量控制、機器裝配工藝設計、先進制造技術與模式、復雜工程問題求解能力實訓等9章。*后一章通過7個典型機械制造工藝案例開展工程實訓。本書也介紹了工業4.0中機械制造工藝的新變化。
本書不僅適用于機械類專業的初學者,對已有較多機械制造行業從業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同樣有較大幫助。可作為高等院校專業教材,也可供機械制造行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和培訓。
機械制造工藝學是本書內容的傳統稱謂,其實質是高階、高層次機械制造技術。它承接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在金屬切削原理、常用金屬加工方法、金屬切削機床等內容基礎上,深入闡述保證或提高機械零件加工精度與機器裝配質量等的方法與技術。
感謝讀者和用戶對本書第1版的支持!在吸收第1版使用反饋信息的基礎上,結合編者十余年國企車輛研發經驗和十多年高校教學經驗,布局第2版內容。在第1版的基礎上,本書增加了復雜工程問題求解能力實訓內容,強化了數控加工工藝和增材制造等內容,增加了與工業4.0相關的機械制造工藝等內容,增添了機械制造工藝學理論的支撐素材(書后附錄),貫徹了新的國家標準。為了便于讀者參與國際交流與學習,附錄L列出了機械制造工藝術語中英文對照。
我們在編寫過程中仍然延續第1版的基本寫作思想:
寫一本容易讀的書;
寫一本實用性強的書。力求使教師易教,學生易懂。一方面,讀者讀起來感覺內容很簡單;
另一方面,我們努力使書中內容與工程現實接軌,努力縮小校園教育與社會職場需求的差距。
本書主要特點如下:
(1) 體系完整,結構合理本書具有完整的機械制造工藝學知識體系。在內容結構上,努力使知識闡述更加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更加符合人類認知規律,并富有啟發性。
(2) 重點突出,易讀易懂突出工藝設計的課程主線,加強機械制造工藝與產品結構協同設計意識。全書敘述簡明,論述精煉,適應快節奏生活,追求良好的閱讀體驗。本書進行了易讀性和易懂性設計,避免大量專業知識涌現對讀者造成壓迫感和窒息感。
(3) 能力培養,接軌職場機械制造工藝是機械行業的一項重要工程實用技術。本書強化了實用性知識內容的闡述,強化了理論闡述與工程實際的聯系,采用統一的理論與方法貫穿全書。追求以不變之理應萬變事物的能力,切實提升讀者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縮小校園教育與職場需求的差距,拉近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距離。
(4) 階梯難度,學教發展面向不同讀者的需求,內容采用梯級化設計,前八章為一般機械制造工藝理論講解,第9章為復雜工程問題求解能力培養內容。既面向各類型高校學生大眾的需求,也面向高校及社會卓越人才需求。順應當前學習與教學方式變革,滿足如大眾教育 卓越人才培養理論 應用案例必修 選修課堂教學 課外自學等多種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適應專業認證和卓越人才培養的需求。
(5) 融合數控,典型示范針對當前傳統機械加工方式與數控加工方式并存的現狀,融合傳統機械加工工藝設計與數控加工工藝設計內容,配備典型機械制造工藝設計等內容,起拋磚引玉的示范作用。
(6) 體現發展,面向未來在內容取舍等多方面反映行業技術發展變化。增加了基于模型的工藝設計(工業4.0時代的機械制造工藝設計),強化了增材制造(3D打印)等反映新技術發展的內容。面向智能制造和工業4.0等制造業變革,引入工業信息化、智能化思想與觀念,適應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在制造業的推廣應用。
本書內容按階梯難度設計以適應多種課時安排,可以方便依據教學計劃編排授課內容。特別建議除課堂教學外,另配備一定數量的實驗課、習題課、課程設計等內容。
對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來說,可以通過電子郵件tonglichang@126.com與作者聯系,可以獲得相關的教學支撐資料。
對于自學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外,選一本機械制造工藝手冊作為參考資料,作為對本書內容的補充,預期將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本書編寫分工如下:
第4、5章主要由佟志忠編寫,其余部分由常同立編寫。全書由常同立組織編寫,并完成統稿和校稿工作。常悅參與書的結構設計和易讀性設計。郭志鵬、潘正琦、和建增協助編寫。東北林業大學王述洋教授對本書進行了審閱。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