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冬皇 孟小冬》簡直可以說是半部民國京劇史。作者對民國時期京劇各派藝術及諸多名伶的了解,簡直如數家珍。尤其是書中所述北京的種種風俗習慣,梨園大師們的個性、癖好、交游,以及各種事件發生的地點、街道和各人先后的住處等等,真是歷歷如繪。《梨園冬皇 孟小冬》圍繞著京居名伶孟小冬延伸出來,自然的敘述水到渠成,使孟小冬這一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在讀者的心中。
《梨園冬皇 孟小冬》是一本系統的孟小冬傳記。作者許錦文集大陸及港臺等地的大量資料,詳盡介紹了孟氏成名前后的人生經歷、從藝道路,以及她與梅蘭芳、杜月笙之間的戀情、恩怨與婚變。自孟小冬誕生直至辭世,七十年間的各段生活時期均有記述,真實而客觀地反映出梨園冬皇曲折而極富傳奇的一生。
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無疑是最有靈性的星球之一。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其源遠流長的創造與發展變化的歷史,主要由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樣的奮斗歷程所體現。
在美麗地球的東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歷朝歷代的歷史大家們,一向以對各式各類人物事跡的記述與描摹作為己任。我國的人物傳記體裁豐富多樣,大致可以分為紀傳(皇家大事記)、文傳(文學化傳記)、史傳(歷史家所寫人物傳記)、志傳(各地方志中所記載的本地人物傳記)這四大類別。四類傳記彼此發明,互為補充,構成了中國傳記文化的多元譜系。
從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專業化分工,到《左傳》、《國語》、《戰國策》式的整體氛圍感的描述,最后由司馬遷振臂一呼,以人物傳記體為中心的《史記》橫空出世。《史記》記載了地球東方的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華夏歷史。概述歷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紀,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興廢的三十世家,描摹重大歷史人物的七十列傳,使之成為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總序
一 冬皇出世
二 梨園世家
三 童年時代
四 拜師學藝
五 初登氍毹
六 無錫挑簾
七 梅開二度
八 三蒞無錫
九 加盟大世界
十 登上共舞臺
十一 漢口之行
十二 搭白玉昆班
十三 獻藝泉城
十四 北闖津門
十五 名震京城
十六 定居北京
十七 不速之客
十八 梅孟對戲
十九 孟梅結合
二十 金屋深藏
二十一 命案始末
(一)捧角種種
(二)捧孟青年
(三)意在綁梅
(四)突出手槍
(五)強索五萬
(六)一幕喜劇
(七)慘劇發生
(八)布告全文
(九)嗚呼漢舉
二十二 梅孟仳離
(一)逐漸淡化
(二)擅離“金屋”
(三)赴美之爭
(四)戴孝風波
(五)勞燕分飛
二十三 大亨斡旋
二十四 皈依佛門
二十五 緊要啟事
二十六 重返舞臺
二十七 義母人家
二十八 三美剪彩
二十九 立雪余門
三十 姐妹伴學
三十一 繼續深造
三十二 師徒永訣
三十三 杜壽義演
三十四 廣陵絕唱
三十五 “冬皇”由來
三十六 隨杜遷港
三十七 補行婚禮
三十八 在港授徒
三十九 孟小冬與張大千
四十 總理重托
四十一 十年臺北
四十二 七十壽終
附錄一 冬皇遺音
附錄二 師承與弟子
附錄三 孟小冬年譜
附錄四 同時代人物年代對照
跋一 鈕驃
跋二 馮其庸
后記
新版補記
《梨園冬皇 孟小冬》:
三 童年時代 孟小冬生長在這樣一個梨園世家,從小耳濡目染,近水樓臺,整天被包圍在“戲”中。她四歲時,父親和幾位伯父都搭麒麟童班,在顧竹軒開設的新新舞臺演出。父親早晨出去喊嗓練功,就牽著她的小手一起出門,好在練功地點離家不過半里路,五分鐘就能走到。具體位置在今天大境路人民路口,這是當時唯一保存下來的一段較完好的舊上海老城廂古城墻,此城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其規模沿現在中華路、人民路環城,周長9華里,墻高2丈4(約8米)。上海在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批準建縣,經過漫長的261年才建造城墻。筑城的原因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中國沿海倭患嚴重,僅當年上半年倭寇就三次襲擾上海縣城。因此三個月內即將城墻突擊建成。從此,將城墻內外地區統稱為“城廂”。這段遺留下來的古城墻,長約50米,高約5米,厚約3米。臺階拾級而上,為一長方形平臺,約半個籃球場大小的面積,邊上還有座不大的大境廟,廟門前有塊空地,居住在附近的一些伶人,每天一大早都聚集于此練功,有打拳壓腿,有舞槍弄棒,也有“阿、衣”喊個不停。還有干唱的:“孤王,酒醉……”“父哇子們……”顯得熱鬧非凡。不過,最使小冬看得出奇的,是兩個比她稍大的小男孩,雙手撐地頭朝下,雙腳甩在城墻垛上,紋絲不動。父親告訴她,他們是在“拿大頂”(又稱墻頂)!轉而問小冬:“你也想學嗎?”“想!”小丫頭點了點頭脫口而答。那時她雖聽不懂什么叫“拿大頂”,只覺好玩,怎么用兩只手也能走路呢!自那以后,孟小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顧不上媽媽替她梳小辮子,就急得要往外跑。從此,孟小冬從“拿大頂”開始學起,走上了一條既曲折漫長、布滿荊棘,又酸甜苦辣、坎坷艱辛的戲曲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