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濟南職業學院教材編寫組在近些年課改過程中,通過廣泛的行業和崗位調研,并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學生的主要就業崗位以及這些崗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以此為起點對每個崗位進行教學項目設計及學習情境設置,從而編制完成的一部“教、學、做一體化”教材。教學設計以培養會計核算能力、會計分析能力為重點,以會計工作過程為主線,以會計系統化工作任務(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置身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和會計工作崗位的職業情境中,認知職業環境,接受任務,與他人分工與協作,逐步完成會計核算任務。
本書主要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用書,同時也可作為會計從業人員的學習參考用書。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1)基于工作過程組織設計教材內容
重組設計后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對接。本書設計了籌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財產清查、利潤及利潤分配、財務報表編制等十個學習情境,教學過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以實現教學向崗位的遷徙,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2)教、學、做融為一體
本書將教師需教的、學生需學的和邊學邊做的內容融為一體,與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高度一致,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完成的工作任務就是以后工作的內容。
(3)內容形式多樣,模擬仿真職業性強
本書設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境導入及知識導圖、任務引例、知識鏈接、任務實施、做中學、能力訓練等欄目。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時達實業有限公司為例,呈現了大量的原始單據,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職業判斷能力。
《企業財務會計實務》以教育部制定的《高職高專教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以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為依據,堅持"能力本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高職教育理念,以"夯實財務會計知識、錘煉會計操作技能、培養學生會計職業素養、形成會計綜合職業能力"為宗旨,按照"理實一體"的設計理念,將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技能與職業素養教育融為一體。本書結合中小型企業的特點,以中小企業常見的經濟業務為例,在理論知識夠用的基礎上,按注重實用的原則編寫而成。
本書是教材編寫組在近些年課改過程中,通過廣泛的行業和崗位調研,并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學生的主要就業崗位以及這些崗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以此為起點對每個崗位進行教學項目設計及學習情境設置,從而編制完成的一部"教、學、做一體化"教材。教學設計以培養會計核算能力、會計分析能力為重點,以會計工作過程為主線,以會計系統化工作任務(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置身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和會計工作崗位的職業情境中,認知職業環境,接受任務,與他人分工與協作,逐步完成會計核算任務。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1)基于工作過程組織設計教材內容
重組設計后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對接。本書設計了籌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財產清查、利潤及利潤分配、財務報表編制等十個學習情境,教學過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以實現教學向崗位的遷徙,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2)教、學、做融為一體
本書將教師需教的、學生需學的和邊學邊做的內容融為一體,與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高度一致,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完成的工作任務就是以后工作的內容。
(3)內容形式多樣,模擬仿真職業性強
本書設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境導入及知識導圖、任務引例、知識鏈接、任務實施、做中學、能力訓練等欄目。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時達實業有限公司為例,呈現了大量的原始單據,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職業判斷能力。
本書由濟南職業學院教師聯合相關行業財務專家共同編寫完成。于文、宋擁會負責全書的整體框架及全書的校對修訂和最后總纂統稿工作;由于文擔任主編,魯勁秋、常紅、張曉楠擔任副主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陳月華、王偉負責確定會計工作過程、業務流程等及部分撰寫工作;于文負責撰寫學習情境二、八、十;魯勁秋撰寫學習情境六;常紅撰寫學習情境一、九;張曉楠撰寫學習情境五。其他參編人員有李明(學習情境一)、王紅敏(學習情境二)、于水英(學習情境三)、于逄(學習情境四)、訾燕(學習情境五)、李琳和陳麗莉(學習情境七)。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以使本書內容日臻完善。
編者
學習情境一會計及會計崗位認知1
任務一認知會計工作3
一、一項會計基礎4
二、兩大財務目標4
三、三張重要報表4
四、四個會計假設4
五、五個計量屬性5
六、六大會計要素6
七、八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7
任務二認知會計崗位10
一、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10
二、會計工作崗位11
能力訓練13
學習情境二籌資業務的核算17
任務一籌資業務活動概述19
一、企業籌資的分類19
二、企業籌資的渠道與方式20
任務二權益資金籌資的核算21
一、籌資業務活動22
二、賬戶設置22
三、設立籌資業務核算23
做中學24
一、設立籌資業務核算24
二、增資業務活動30
任務三債務資金籌資的核算31
一、負債籌資業務活動33
二、賬戶設置35
三、債務籌資業務核算36
做中學39
一、借款籌資業務活動39
二、發行債券籌資業務活動40
能力訓練40
學習情境三長期資產構建、使用的
核算45
任務一固定資產的確認與計量47
一、固定資產的確認47
二、固定資產的分類48
任務二固定資產增加的核算49
一、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51
二、賬戶設置51
三、固定資產增加的核算53
做中學55
一、購入不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55
二、購入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56
三、自營建造固定資產57
四、其他單位投資轉入的固定
資產60
任務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核算60
一、固定資產折舊及影響折舊
計算的因素61
二、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61
三、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方法62
四、賬戶設置63
五、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63
做中學64
一、運用平均年限法計算折舊64
二、運用工作量法計算折舊64
三、運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
折舊65
四、運用年數總和法計算折舊65
五、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66
任務四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67
一、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概念67
二、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67
做中學69
一、固定資產維修支出69
二、固定資產改良支出69
任務五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70
一、固定資產的出售、報廢和
毀損70
二、對外捐贈的固定資產72
做中學73
一、固定資產出售73
二、固定資產報廢73
三、固定資產毀損74
任務六無形資產的計量與核算74
一、無形資產的含義與特征75
二、無形資產的構成75
三、無形資產的確認與計量76
四、賬戶設置77
五、無形資產的核算78
做中學80
一、無形資產的取得80
二、無形資產的攤銷81
三、無形資產的出售81
任務七其他資產的計量與核算82
能力訓練83
學習情境四存貨采購、付款業務的
核算91
任務一存貨的確認與計量93
一、存貨的概念及特點93
二、存貨的分類94
三、存貨的確認95
四、存貨成本的初始計量96
任務二原材料采購與付款業務的
核算97
一、原材料按實際成本法核算99
二、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法核算103
做中學105
一、材料采購按實際成本法
核算105
二、材料采購按計劃成本法
核算110
任務三周轉材料采購與付款業務的
核算115
一、周轉材料的概念及種類115
二、周轉材料的特點117
三、賬戶設置117
四、周轉材料的采購(收入)核算117
做中學118
一、"周轉材料"按實際成本
核算118
二、"周轉材料"按計劃成本
核算119
任務四存貨采購付款業務中的
銀行結算方式119
一、支票121
二、銀行本票121
三、銀行匯票121
四、商業匯票121
五、匯兌122
六、委托收款122
七、外埠存款122
八、存出投資款122
九、托收承付123
十、信用卡123
十一、信用證123
做中學125
一、以貨幣資金支付方式進行的
原材料采購、付款業務125
二、以商業匯票結算方式進行的
原材料采購、付款業務126
能力訓練128
學習情境五生產活動業務的核算137
任務一認知生產活動業務139
一、認知產品生產成本139
二、認知產品成本核算程序140
任務二產品生產業務耗費的核算143
一、原材料耗費業務的核算145
二、周轉材料耗費業務的核算150
三、人力資源耗費業務的核算152
做中學154
一、原材料耗費業務的核算154
二、周轉材料耗費業務的核算156
三、人力資源耗費業務的核算157
任務三生產費用歸集與分配的核算159
一、基本生產成本歸集的核算160
二、輔助生產成本歸集與分配的
核算160
三、制造費用歸集與分配的
核算160
四、產成品完工驗收入庫的
核算161
做中學161
任務四委托加工物資業務的核算162
一、委托加工物資實際成本的
確定164
二、委托加工物資業務的核算164
做中學166
一、委托加工非應稅消費品166
二、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166
能力訓練167
學習情境六銷售與收款業務的
核算173
任務一識別銷售與收款業務活動175
一、收入的確認條件175
二、銷售經濟業務的分類177
任務二銷售商品經濟業務的核算177
一、銷售與收款業務會計核算
內容及賬戶設置179
二、往來款項管理182
三、日常普通銷售業務的核算184
四、特殊銷售業務的核算186
做中學187
一、日常普通銷售業務的核算187
二、特殊銷售業務的核算191
三、銷售材料業務的核算194
任務三提供勞務、讓渡資產使用權
經濟業務的核算194
一、提供勞務收入194
二、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196
做中學197
一、提供勞務業務的核算197
二、讓渡資產使用權業務的
核算199
任務四銷售費用及相關稅金經濟
業務的核算200
一、銷售費用201
二、涉及稅金202
做中學206
一、銷售費用業務的核算206
二、涉及相關稅金業務的核算207
能力訓練209
學習情境七投資業務的核算219
任務一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核算221
一、金融資產的初始確認222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確認
原則222
三、賬戶設置222
四、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業務
處理223
做中學225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業務
核算225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債券業務
核算229
任務二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232
一、長期股權投資的范圍232
二、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233
三、賬戶設置233
四、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
投資233
五、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
股權投資234
做中學237
一、成本法下取得長期股權投資
的核算237
二、成本法下被投資企業宣告
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的業務
處理238
三、成本法下處置長期股權投資
的業務處理239
四、權益法下取得長期股權投資
的核算239
五、權益法下被投資企業實現
凈利潤或發生凈虧損的
業務處理240
六、權益法下被投資企業宣告
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的業務
處理240
七、權益法下持有長期股權投資
期間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
的其他變動的業務處理241
八、權益法下處置長期股權投資
的業務處理242
能力訓練242
學習情境八財產清查業務的核算249
任務一資產清查的核算251
一、財產清查的概念251
二、財產清查的內容和方法251
三、賬戶的設置253
四、財產清查的核算254
做中學256
一、庫存現金清查的核算256
二、銀行存款清查的核算258
三、存貨清查的核算258
四、固定資產清查的核算261
任務二資產減值的核算263
一、應收款項的減值263
二、存貨的減值265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減值267
四、固定資產的減值267
五、無形資產的減值268
做中學269
一、壞賬的核算269
二、存貨減值的核算270
三、固定資產減值的核算272
四、無形資產減值的核算273
能力訓練273
學習情境九利潤及利潤分配業務的
核算281
任務一利潤形成業務的核算283
一、利潤的構成283
二、期間費用285
三、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285
四、賬戶設置286
五、期間費用和營業外收支業務
核算287
做中學291
一、銷售費用的核算291
二、管理費用的核算292
三、財務費用的核算294
四、營業外收入的核算296
五、營業外支出的核算296
六、本年利潤的核算297
任務二所得稅費用的核算299
一、所得稅核算的基本原理299
二、當期應交所得稅的計算299
三、遞延所得稅的計算300
四、賬戶設置300
五、所得稅業務的核算300
做中學301
一、當期應交所得稅的計算301
二、所得稅費用的核算302
任務三利潤分配業務的核算302
一、利潤分配的原則和程序303
二、彌補虧損的主要方法303
三、可供分配利潤的計算303
四、賬戶設置304
做中學306
一、盈余公積彌補虧損的核算306
二、可供分配利潤進行分配的
核算306
三、結轉利潤分配各明細賬戶307
能力訓練308
學習情境十財務報表的編制315
任務一財務報表概述317
一、財務報表的目標317
二、財務報表的組成和分類317
任務二資產負債表的編制318
一、資產負債表的作用318
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和內容319
三、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319
做中學321
一、資料321
二、編制記賬憑證323
三、登記賬簿328
四、根據有關賬戶記錄編制資產
負債表328
任務三利潤表的編制329
一、利潤表的作用329
二、利潤表的結構和內容330
三、利潤表的編制方法330
做中學331
能力訓練332
參考文獻336
學習情境一 會計及會計崗位認知
[職業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 理解會計的基本假設
● 理解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 理解會計的基本計量屬性
● 了解企業設置的主要會計崗位
【能力目標】
● 能夠在會計實務中正確運用基本會計準則
● 能夠對基本會計工作進行分工
情境導入
李華畢業于某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通過應聘進入速賽電子公司從事會計工作。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李華既興奮又緊張,既為自己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感到高興,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崗位工作。她向曾經的專業課老師咨詢,如何才能勝任會計工作?老師告訴她:按會計準則去做,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在老師的鼓勵下,李華開始了她在速賽電子公司的工作。該公司是一家從事電子產品加工銷售的小型企業,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較少,分工為出納、制單會計和明細賬會計及總賬會計。李華擔任出納工作,其職責主要是日常資金的核算、登記現金及銀行存款日記賬。經過一個月的工作實踐,李華熟悉了該公司的會計核算流程,對自己的崗位工作也已駕輕就熟。
通過實際工作,李華體會到:會計是一項規范性很強的工作,要求我們嚴格按制度辦事,而會計工作的根本要求就體現在會計準則中。掌握基本的會計準則,才能懂會計進而會做會計。另外,會計也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會計工作都不可能由一人完成,必須通過分工協作來完成相應的工作。在分工的基礎上就產生了會計崗位,也隨之產生了崗位職責。各崗位既相互牽制又密切配合,才能保證會計核算工作的順利實施。
在本學習情境中,我們將帶領大家了解會計準則中對會計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企業應如何設置會計機構、如何進行會計崗位分工,進而讓大家了解會計工作、會計崗位的設置及崗位職責。
知識導圖
任務一 認知會計工作
任務引例
李華的同學張明大學畢業后自主創業,設立一家銷售戶外用品的專營店。新店開設需要一定的資金,親朋好友投入了20萬元作為投資,張明又向當地銀行貸款10萬元。經過緊張的籌備,張明的戶外用品專營店命名為起點戶外用品專營店(以下簡稱起點戶外),在2016年1月1日正式開業。開業初始資產負債表(簡化)如表1-1所示。
2016年1月起點戶外發生以下業務:
(1) 5日,購入山地自行車一批,價值80 000元,商品已到貨,貨款已付50 000元,雙方約定剩余部分三個月后支付。
(2) 20日,銷售給某單位山地自行車5輛,售價合計10 000元,貨款尚未收到;該批自行車的購入成本為6000元。
(3) 23日,張明為起點戶外購入臺式電腦一臺,價格5000元;同時為其個人購入手機一部,價格2000元。
(4) 起點戶外在銀行的借款100 000元,年利率6%,自2016年1月1日開始計息,利息按年支付。
如果你是起點戶外的投資人,你應該通過何種方式了解起點戶外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你希望該企業在整個持續經營期間,是停止營業時提供一次相關會計信息給你,還是每年一次,或每月一次,或每旬,或每日?
截至2016年1月31日,起點戶外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相比開業初有什么變化?
知識鏈接
會計被稱為"商業的語言",會計以憑證為依據,采用專門的方法,將企業的信息匯入報表傳遞給決策制定者,從而幫助企業管理者對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幫助投資者在投資項目中選擇目標,幫助個人了解其經濟環境并對日常事務進行管理,也為政府的行政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學習一些必要的會計知識對每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
認知會計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一項會計基礎
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權責發生制基礎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二、兩大財務目標
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相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這個目標的定位,將保護投資者利益、滿足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信息需求放在了突出位置,彰顯了財務報告報告受托責任、提供決策相關信息這兩大目標。
三、三張重要報表
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包括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
四、四個會計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做的合理設定。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服務的特定單位,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為了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于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并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才能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可以是一個會計主體,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系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無期限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倒閉。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如果判斷企業會持續經營,就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會在持續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發揮作用,并服務于生產經營過程,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采用折舊的方法,將歷史成本分攤到各個會計期間或相關產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按期計提折舊。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于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會計期間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后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出現了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作為計量尺度,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貨幣計量有兩層含義,一是會計核算要以貨幣作為主要的計量尺度,會計法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一種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二是假定幣值穩定,只有在幣值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不同時點上的資產的價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間的收入和費用才能進行比較,并計算確定其經營成果,會計核算提供的會計信息才能真實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情況。
五、五個計量屬性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一)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在實務中,重置成本多應用于盤盈固定資產的計量等。
(三)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資產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凈值。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量。可變現凈值通常應用于存貨資產減值情況下的后續計量。
(四)現值
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一種計量屬性。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取得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五)公允價值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計量。引入公允價值,更能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對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更具有效性。如交易性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六、六大會計要素
(一)資產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二)負債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五)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六)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七、八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基本規范,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根據會計基本準則的規定,有八大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是統一的,并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滿足向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主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其一,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是,如果按照規定或者在會計政策變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可以變更會計政策。
其二,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可比性還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統一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五)實質重于形式
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在多數情況下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況下也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企業按照銷售合同銷售商品但又簽訂了售后回購協議,雖然從法律形式上看實現了收入,但如果企業沒有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沒有滿足收入確認的各項條件,即使簽訂了商品銷售合同或者已將商品交付給購貨方,也不應當確認銷售收入。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財務報告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投資者等使用者據此做出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加以判斷。例如,企業發生的某些支出,金額較小的,從支出受益期來看,可能需要若干會計期間進行分攤,但根據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計入當期損益。
(七)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八)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任務實施
針對本任務引例處理如下。
1. 業務解析
(1) 作為企業的投資人,了解財務狀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財務報表。通過資產負債表可以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通過利潤表可以了解企業的經營成果,從而為投資人做出決策提供依據。
(2) 按照持續經營假設,企業將永遠經營下去,沒有終止期。由此,我們要了解整個經營期的經營情況就無法實現。這就有了會計分期的必要。通常來說,我們可以按月、季度、半年及一年來確定會計期間。
2. 會計處理
針對起點戶外2016年1月發生經濟業務分析如下(不考慮相關稅費):
(1) 5日,購入山地自行車,企業的存貨增加80 000元,貨幣資金減少50 000元,同時增加應付賬款30 000元。
(2) 20日,銷售自行車,雖然貨款尚未收到,但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該項收入應計入本期損益,同時確認應收賬款增加。同時,按收入與成本費用配比的要求,該項銷售的銷售成本6000元也應計入本期損益。
(3) 張明因企業經營需要,為起點戶外購入的電腦應作為企業的固定資產核算;而為個人購入的手機,與企業經營無關,按會計主體假設的要求,不能計入起點戶外的核算內容。
(4) 起點戶外借款利息按年支付,2016年1月雖沒有利息的實際支付,但按權責發生制原則,應將屬于本月的借款利息500元計入本期的費用。
截至2016年1月31日,起點戶外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構成如表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