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是研究我國上古社會的重要文獻,其中保存的有關(guān)我國上古時代民族、宗教、神話、歷史、地理、醫(yī)藥、生物、礦產(chǎn)等諸多方面的豐富資料,歷來為國內(nèi)外學(xué)者所重視。但由于《山海經(jīng)》記載雜亂疏略,訛脫嚴重,沒有詳細的整理,不易讀懂讀通。袁珂先是著名的神話學(xué)研究專家,他結(jié)合新出土的文物資料,對勘歷代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對本書進行了精細的校勘、考辨、注釋和翻譯,使我們能夠輕松讀懂這一古奧的神話經(jīng)典。本書(初版名《山海經(jīng)校注》)是研究《山海經(jīng)》的經(jīng)典之作,自出版以來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84年獲四川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科研一等獎。
"1981年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同志來成都,同我談起出版規(guī)劃,說是按照陳云同志整理古籍的意見,需要有一批古書的今譯本向讀者普及,其中包括《山海經(jīng)》,望我承擔(dān)此書的今譯任務(wù)。多年來我從神話角度研究《山海經(jīng)》,作過《山海經(jīng)》的校注工作。現(xiàn)在要我擔(dān)當此書的今譯任務(wù),自然是義不容辭的,并且似乎還有點駕輕就熟、并不太難的光景。其實也不盡然。那時作校注,在注釋方面是有古代注家(如郭璞)所未詳也這一條求實的原則作后盾,于實在不能理解的東西,也只好是所未詳也,暫且繞道過去。現(xiàn)在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翻譯,暫且繞道就萬難實行,必須硬著頭皮闖關(guān),對困難的所在還得進一步探尋根底,求其貫通。那時作校注,在校勘方面是遵循著古代學(xué)者(如鄭康成)注經(jīng)不敢改字的慎重原則,只作校記,不改所據(jù)版本的經(jīng)文原貌。現(xiàn)在要逐字逐句翻譯,不敢改字的這條原則就不得不打破了。特別是對像《山海經(jīng)》這樣一部屢經(jīng)刊印的古書,由于編校的不慎,謄抄的疏忽,脫文錯簡、訛訛特甚,需要先整理出一個接近原始面貌的校本,才能逐字逐句進行翻譯。這樣,就不但必須改字,往往還不得不多改,乃至牽連到多處篇簡的變動。有人曾經(jīng)做過這件工作,例如清代的畢沅(17301797),就出過一部《山海經(jīng)新校正》的校本,把所校到的脫訛字句,徑改到經(jīng)文上。但是現(xiàn)在看來,他這件工作只是做了很小一部分,并不徹底。一是好些地方的脫訛,他還沒有發(fā)現(xiàn)。例如《南山經(jīng)》的猿翼之山,本該是即翼之山的,他就沒有改。二是他本來已經(jīng)覺察到了,但似乎因為拿不出有力的證據(jù),在疑似之間,也就未敢遽改。例如《南次二經(jīng)》的其中多芘蠃,郭璞注:紫色螺也。本該是茈蠃的,畢只是說:郭云紫色,似芘字當作茈。其實《太平御覽》(卷九四一)引此經(jīng)正作茈蠃(汪紱本亦作茈蠃),如果有了上述的證據(jù),是可以大膽改正的。三是有些雖然改了,卻改得頗為冒失,不如不改。例如同經(jīng)長右之山,有獸焉,其名長右,畢沅將二長右都改做長舌,說舊本舌作右,《廣韻》引此作長舌。孤詞單證,實不足據(jù),焉知不是《廣韻》錯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經(jīng)文入注、注入經(jīng)文、脫文、錯簡……這些復(fù)雜的情況,畢沅的校本,有的接觸到了,有的還根本沒有接觸到,如果要根據(jù)畢沅的校本進行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要將全部《山海經(jīng)》翻譯成現(xiàn)代語言,還須首先整理出一個《山海經(jīng)》的新校本來。這個校本,需要對經(jīng)文作校改更正的,大約有以下十項。首先是錯字,就是所謂訛文。這類例子很多,舉不勝舉。如《南山經(jīng)》的有木焉,其狀如谷(穀)而黑理,谷(穀)就是榖的錯字;經(jīng)內(nèi)很多地方都把榖錯成了谷(穀)。榖,是構(gòu)(楮)樹。谷(穀),是五谷,稻谷。當然非改不可。還有如《海外北經(jīng)》的無國、拘纓國,實際上該是無啟(啓)國、拘癭國,字和纓字都錯了,自然也都得改。還有些錯字,涉及問題的關(guān)鍵。如《中山經(jīng)》的縣嬰用桑封,桑封是藻珪的錯字。《中次九經(jīng)》的嬰毛一璧,嬰毛一吉玉,兩個毛都是用的錯字。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弄清楚,那么整段文字都會不知所云,無法解釋。雖然這些錯字還都屬于學(xué)術(shù)研討的范圍,但也得暫行改定之。第二是漏掉的字,就是所謂脫文。例如《海內(nèi)南經(jīng)》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請訟于孟涂之所,人字上漏掉一個巴字。《大荒東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名曰上漏掉有人二字。凡此等等,都該根據(jù)確鑿的證據(jù)和周密的推理而予以補充。第三是多余的字,就是所謂衍文。例如《海外西經(jīng)》形天與帝至此爭神,至此二字就是衍文。又如《大荒西經(jīng)》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負子二字也是衍文。凡是確實知道是衍文的,自然應(yīng)該刪去。第四是顛倒的字句,就是所謂倒文。例如《大荒西經(jīng)》西有王母之山,西有是有西的倒文;《大荒北經(jīng)》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兩個繼無都是無繼的倒文。又如《中次八經(jīng)》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多橘櫾句應(yīng)在其草多竹句上,就是說,經(jīng)文原文這兩句顛倒了。遇到這些情況,自然應(yīng)該訂正。第五是經(jīng)文入注。最明顯的例子,如《海內(nèi)經(jīng)》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郭璞注:其城方三百里,蓋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郭璞所注的這十六個字,原本就是經(jīng)文,誤抄作了注,應(yīng)該復(fù)其原狀(畢沅本作了恢復(fù))。又如《海內(nèi)東經(jīng)》青丘國在其北,郭璞注:其人食五谷,衣絲帛。情況和前面所說也是一樣。例子還有,不再多舉了。第六是注入經(jīng)文。例如《中次六經(jīng)》姑之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門水,其上多銅,這以下經(jīng)文還有門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十三個字,王念孫云:門水出于河云云,乃郭注誤入正文;水無出河出江之理,作至于是也。王念孫校了經(jīng)文此數(shù)語是郭注的誤入,又校了郭注的錯字,眼光是犀利的。雖然還找不到確切的證據(jù)來證明這就是郭注,但無疑是后人釋語羼入經(jīng)文的,夾在正文中捍格難通,只好刪去。又如《海內(nèi)南經(jīng)》記孟涂事后經(jīng)文有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十一個字,畢沅、王念孫、郝懿行并校以為是郭注誤入經(jīng)文,畢沅校本干脆就刪去了這十一個字,并指出居屬是巴屬的訛誤,自然也當從畢、郝諸家所校刪此二語。第七是脫簡和錯簡。這種情況,各經(jīng)恐怕難免都有。古代書籍,大都書寫在竹木簡上,用繩子貫穿起來成冊,一旦繩子斷了,就容易造成脫簡和錯簡的紊亂。脫簡是竹木片從中丟掉了一片兩片,使文字有首無尾、有尾無首或上下文語意不相銜接。例如《東次四經(jīng)》末云:凡《東次四經(jīng)》之首,自北號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三里。郝懿行云:此經(jīng)不言神狀及祠物,疑有闕脫。郝氏的懷疑完全正確,這就是脫簡造成的有首無尾的現(xiàn)象。又如《大荒東經(jīng)》云:海內(nèi)有兩人,名曰女丑。兩人下,名曰上,語意不銜接,可能也是脫簡造成的現(xiàn)象。無法彌補,除了說明情況,只好聽之。至于錯簡,那就是散亂的竹木片放錯了位置。《山海經(jīng)》獨立成段,文字前后較少聯(lián)系,錯簡的事故更容易發(fā)生,整理起來也比較麻煩。現(xiàn)在查明海內(nèi)四經(jīng)錯簡現(xiàn)象最為嚴重,大荒四經(jīng)也偶爾有之,自然都必須改正過來,恢復(fù)其本來面貌。例如《海內(nèi)東經(jīng)》蓋國在鉅燕南以下九節(jié)(連同這一節(jié)共是十節(jié))文字,都錯簡到《海內(nèi)北經(jīng)》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節(jié)后面去了;而本經(jīng)中各節(jié)文字,也有前后錯簡的現(xiàn)象,如雷澤中有雷神節(jié),本該在后面的,錯簡到前面去了;都州在海中和瑯邪臺在渤海之間兩節(jié)文字,也是前后錯簡。其他經(jīng)與經(jīng)間錯簡的情況還多,不再舉例。第八是其他書籍的大段攔入。《山海經(jīng)》中這種例證明顯可舉的只有一處,就是《海內(nèi)東經(jīng)》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以下一大段文字,確實不是經(jīng)文。畢沅校本將它另行附在經(jīng)后,寫有校記云:右《海內(nèi)東經(jīng)》古本為第三十四篇,舊本合岷三江,首……以下云云為篇,非,今附在后。又云:右自岷三江,首……以下疑《水經(jīng)》也。《隋書?經(jīng)籍志》云:《水經(jīng)》二卷,郭璞注。《舊唐書?經(jīng)籍志》云:《水經(jīng)》二卷,郭璞撰。此《水經(jīng)》隋、唐二志皆次在《山海經(jīng)》后,又是郭注,當即此也。畢沅的懷疑是值得贊許的。這一大段文字不管是否即隋、唐志所載的《水經(jīng)》,要非《山海經(jīng)》本文總無可疑。畢沅將它從《海內(nèi)東經(jīng)》內(nèi)分割出來,另行附在經(jīng)后,是正確的。其他各本除汪紱本從畢沅外,都仍與經(jīng)文混列無別。作為一種校勘比較完善的今譯本,若是還要保存這樣一個難看的贅瘤,就太不像樣了。所以干脆刪去,以恢復(fù)《山海經(jīng)》古本的原來面貌。第九是文字的篡改。這種現(xiàn)象在《五臧山經(jīng)》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我在《山海經(jīng)校注》里曾經(jīng)說過,《山海經(jīng)》的經(jīng),是經(jīng)歷的意思,不是經(jīng)典的意思,舉有內(nèi)外多證,證成此一看法。現(xiàn)在臨到要動手翻譯、要為今譯本整理出一個新校本的時候,這種看法就更加堅定而無可動搖。新校本開宗明義章第一的頭一句是這樣的:南山之首曰?山,多么明白曉暢、人人都懂、深符質(zhì)樸的古人著書的體例!如果照原來經(jīng)文實際上是篡改過的文字寫作南山經(jīng)之首曰?山,多么別扭,而且甚至連翻譯都翻譯不出。下面就舉一個無法翻譯的例子。《北次二經(jīng)》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這是怎么一回事?《北次二經(jīng)》之首怎么會在河之東,又怎么會枕起汾來了?這怎能進行翻譯?連明末一個不太知名的注家王崇慶也看出了這當中的問題,在他的《山海經(jīng)釋義》里說:首下當遺山字。其實并不是首下遺了山字,而是山字被經(jīng)字篡改掉了。篡改者為了要將此書尊為經(jīng)典,不惜將《山經(jīng)》各山字一律以經(jīng)字篡改之,大約改得匆忙,未暇顧及文義,才出了這樣一個漏洞,成此不詞之語。如果將經(jīng)字復(fù)原為山,北次二山之首,在河之東……馬上就條達暢遂,毋煩解說了。《山經(jīng)》各經(jīng)像這些被經(jīng)字篡改了的山字,以及各經(jīng)后面為了掩蓋篡改的痕跡在右南經(jīng)之山、右北經(jīng)之山等語下附加的志字,都是為原經(jīng)所異或原經(jīng)所無的,應(yīng)該分別刪改,以復(fù)其原狀。篡改者是誰呢?我疑心大約就是第一次校理此經(jīng)、分出篇目的西漢劉秀即劉向的兒子劉歆。第十是一些瑣碎的安不出名目的其他情況。例如《海內(nèi)經(jīng)》說:有國名曰流黃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歷代注家為塵土二字議論紛紛。或說是殷盛(郭璞),或說是其地清曠無囂埃(楊慎),或說是人物喧闐(郝懿行),總以出產(chǎn)塵土或超出塵土為言,其實都是瞎子摸象的說法。塵土二字經(jīng)研究原來是塵字的誤析,其出是塵,不但明白曉暢,原始部落的景象也就宛然在目了。當然要把二字重新連結(jié)起來復(fù)其原狀。又如《大荒南經(jīng)》說:有山名曰天臺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海水入焉,應(yīng)該是海水南入焉,東南海之外,應(yīng)該是東海之外,原來上一句的南字,脫落到下一句的東和海兩個字之間去了。這就造成了一處脫文、一處衍文,都應(yīng)該恢復(fù)它們的原狀。而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這一節(jié)呢,本來又是《大荒東經(jīng)》的文字錯簡在此的,也應(yīng)該讓它復(fù)原。諸如此類復(fù)雜瑣碎的訛誤情況,都需要仔細認真地進行校改。校改以后的經(jīng)文,和原來經(jīng)文自然便有相當?shù)牟煌1憩F(xiàn)得最突出的,無過《海內(nèi)東經(jīng)》這一篇。只須把舊本《海內(nèi)東經(jīng)》和新校本《海內(nèi)東經(jīng)》對比看看,就知道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新校本的《海內(nèi)東經(jīng)》,很有點像現(xiàn)在分行排列的一首詩,內(nèi)容其實也大有詩意,而這正是古經(jīng)或接近于古經(jīng)的本來面貌,并非有意為之、故作此態(tài)以驚世駭俗的。因此我想,將來學(xué)者如果要引用此經(jīng),將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姑射在海河洲中、蓬萊山在海中等文字引用為《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是不比引用為《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有更多錯誤的,因為它們的方位明明是在東方呀。自然,還得注明版本,否則也會造成誤會。我所做的校改經(jīng)文的工作,大致就是依照前面所說的十項內(nèi)容放手校改去的。既大膽放手,又持小心慎重態(tài)度,有些一時拿不準的,仍只作校記,不改經(jīng)文。至于郭璞注中所舉的別本異文,大都只是記了下來,謹供參考,不據(jù)以改經(jīng)。校本所據(jù)的底本,仍是郝懿行箋疏本,因為這個本子比較通行,我又曾以之作校注,用來方便,就不再改用其他本子了。有了比較可靠的校本,翻譯起來,自然要容易一些,但也不是太容易。由于時代的暌隔,不少古代的名物和古字古義現(xiàn)在都不大能夠確切地了解了,特別是《五臧山經(jīng)》各經(jīng)末尾關(guān)于祭典的部分,更是肯綮的所在,相當難以翻譯。歷代注家雖然都各盡其力,對這書作了或詳或略的注釋,但是我敢相信,他們中也沒有一個能夠完全徹底地了解這部書。遇到困難不解處,態(tài)度老實的,就只好坦白承認所未詳也,如像晉代的郭璞。郭璞而下的近代注家,從明代的楊慎、王崇慶到清代的畢沅、郝懿行等,這種坦白承認未詳?shù)膽B(tài)度便已經(jīng)看不到了,要不就略而不論,要不就強為之說,其結(jié)果也不過只是表明大家都沒有全讀懂。但是,為學(xué)譬如積薪,后來居上,這是自然的法則。我利用了歷代諸家校注的成果,加上自己的一些發(fā)現(xiàn),一些推論,懂得的或許要多一些(自然也沒有全懂),因而才能勉強翻譯這部問題較多的淵奧的古書。這個譯本,是全譯本,是從頭到尾、逐字逐句都要翻譯的,不是選譯本,不能舍難趨易、避重就輕;也不能像作《校注》時那樣,對于不很了解的地方,略而不論。只好是盡力之所及,求其了解,并用淺明質(zhì)樸的語言,將它譯出。大部分譯文,是采取直譯的辦法;也有小部分是意譯,多加了幾個字,目的是在于說明問題,增加了解。有時加得略多些,如像《大荒南經(jīng)?蜮民國》后面加的那一段說明蜮的形狀性態(tài)的話,就是經(jīng)文所無,近乎注釋。然而要是沒有就不能使讀者了解蜮之為害,以及蜮民國射蜮是食的有益人群,因而不得不作變體安排,啰嗦幾句。類似的情況,也見于《海外北經(jīng)》的夸父追日。翻譯到夸父拋掉手里的杖,于是變化成了鄧林,經(jīng)文到這里為止就算結(jié)束了。可是我又忍不住利用畢沅研究的成果,和我自己的想象,在這后面啰嗦了幾句,說鄧林就是桃林,桃林里所結(jié)的鮮果累累的桃實,將會給后來尋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以為這才神完氣足,顯示了神話潛在的光輝。像這樣變體的翻譯,書中還散見有一些。我不知道這么做是否恰當,總之我是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嘗試著這么做了。凡上面加小黑點的文字,就是這些變體的翻譯。《山海經(jīng)》是一部奇書,好像一塊多棱的寶石,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不少的人喜歡閱讀《山海經(jīng)》,并盼望根據(jù)它作些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簡策的紊亂,文字的障礙,閱讀、研究起來會感到吃力。現(xiàn)在整理出了一個校本,又翻譯出了一個全譯本,雖然距完善和理想還遠,總算是有了一個初階,可以供青年學(xué)人作研究參考,也可以供一般讀者對本書作初步理解欣賞。有此二用,那就不慚淺陋,將它公之于世,我想最后還是會得到海內(nèi)外學(xué)者有益的教正的。是為序。
袁?珂1982年6月15日于成都"
袁珂(19162001),四川省新繁縣人。 1946年,任職于臺灣省編譯館,開始系統(tǒng)化地研究中國神話。1949年回到四川,繼續(xù)從事文學(xué)暨神話學(xué)的研究;1978年調(diào)入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任研究員,1984年擔(dān)任中國神話學(xué)會主席。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tǒng)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蜚聲中外學(xué)術(shù)界的聲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寫了《中國神話選》、《中國神話傳說》、《中國神話史》、《山海經(jīng)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等20多部著作。袁珂是當代著名的中國神話學(xué)大師,其著作在國外有眾多譯本,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
序
卷一南山經(jīng)
南山
?山招搖山堂庭山即翼山杻陽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
南次二山
柜山長右山堯光山羽山瞿父山句余山浮玉山成山會稽山夷山仆勾山咸陰山洵山虖勺山區(qū)吳山鹿吳山漆吳山
南次三山
天虞山禱過山丹穴山發(fā)爽山旄山非山陽夾山灌湘山雞山令丘山侖者山禺山南禺山
卷二西山經(jīng)
西山
華山錢來山松果山太華山小華山符禺山石脆山英山竹山浮山羭次山時山南山大時山嶓冢山天帝山皋涂山黃山翠山山
西次二山
鈐山泰冒山數(shù)歷山高山女床山龍首山鹿臺山鳥危山小次山大次山薰吳山厎陽山眾獸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萊山
西次三山
崇吾山長沙山不周山峚山鐘山泰器山槐江山昆侖丘樂游山蠃母山玉山軒轅丘積石山長留山章莪山陰山符惕山三危山山天山?jīng)|山翼望山
西次四山
陰山勞山罷谷山申山鳥山上申山諸次山號山盂山白於山申首山?jīng)芄壬絼偵絼偵轿灿㈨L山中曲山邽山鳥鼠同穴山崦嵫山
卷三北山經(jīng)
北山
單狐山求如山帶山譙明山涿光山虢山虢山尾丹熏山石者山邊春山蔓聯(lián)山單張山灌題山潘侯山小咸山大咸山敦薨山少咸山獄法山北岳山渾夕山北單山羆差山北鮮山堤山
北次二山
管涔山少陽山縣雍山狐岐山白沙山爾是山狂山諸余山敦頭山鉤吾山北囂山梁渠山姑灌山湖灌山洹山敦題山
北次三山
太行山龍侯山馬成山咸山天池山陽山賁聞山王屋山教山景山孟門山平山京山蟲尾山彭?山小侯山泰頭山軒轅山謁戾山沮洳山神囷山發(fā)鳩山少山錫山景山題首山繡山松山敦與山柘山維龍山白馬山空桑山泰戲山石山童戎山高是山陸山沂山燕山饒山乾山倫山碣石山雁門山帝都山于毋逢山
卷四東山經(jīng)
東山
樕?山藟山栒狀山勃山番條山姑兒山高氏山岳山犲山獨山泰山竹山
東次二山空桑山曹夕山嶧皋山葛山尾葛山首余峨山杜父山耿山盧其山姑射山北姑射山南姑射山碧山緱氏山姑逢山鳧麗山山
東次三山
尸胡山岐山諸鉤山中父山胡射山孟子山跂踵山踇隅山 無皋山
東次四山
北號山旄山東始山女烝山欽山子桐山剡山太山
卷五中山經(jīng)
中山
薄山甘棗山歷兒山渠豬山蔥聾山?jīng)笊矫撿枭浇鹦巧教┩綑^谷山吳林山牛首山霍山合谷山陰山鼓鐙山
中次二山
濟山輝諸山發(fā)視山豪山鮮山陽山昆吾山葌山獨蘇山蔓渠山
中次三山
山敖岸山青要山山宜蘇山和山
中次四山
厘山鹿蹄山扶豬山厘山箕尾山柄山白邊山熊耳山牡山舉山
中次五山
薄山茍林山首山縣山蔥聾山條谷山超山成侯山朝歌山槐山歷山尸山良余山蠱尾山升山陽虛山
中次六山
縞羝山平逢山縞羝山廆山瞻諸山婁涿山白石山谷山密山長石山傅山橐山常烝山夸父山陽華山
中次七山
苦山休與山鼓鐘山姑媱山苦山堵山放皋山大苦山半石山少室山泰室山講山嬰梁山浮戲山少陘山太山末山役山敏山大山
中次八山
荊山景山荊山驕山女幾山宜諸山綸山陸?山光山岐山銅山美山大堯山靈山龍山衡山石山若山彘山玉山山仁舉山師每山琴鼓山
中次九山
岷山女幾山岷山崍山崌山高梁山蛇山鬲山隅陽山岐山勾山風(fēng)雨山玉山熊山山葛山賈超山
中次十山
首陽山虎尾山繁繢山勇石山復(fù)州山楮山又原山涿山丙山
中次十一山
荊山翼望山朝歌山帝囷山視山前山豐山兔床山皮山瑤碧山攻離山祑?山堇理山依轱山即谷山雞山高前山游戲山從山嬰山畢山樂馬山葴山嬰山虎首山嬰侯山大孰山卑山倚帝山鯢山雅山宣山衡山豐山嫗山鮮山皋山大支山區(qū)吳山聲匈山大山踵臼山歷石山求山丑陽山奧山服山杳山幾山
中次十二山
洞庭山篇遇山云山龜山丙山風(fēng)伯山夫夫山洞庭山暴山即公山堯山江浮山真陵山陽帝山柴桑山榮余山
卷六海外南經(jīng)
結(jié)匈國南山比翼鳥羽民國二八神畢方鳥頭國厭火國三珠樹三苗國臷國貫匈國交脛國不死民反舌國昆侖虛羿與鑿齒戰(zhàn)三首國周饒國長臂國狄山范林南方祝融
卷七海外西經(jīng)
滅蒙鳥大運山夏后啟三身國一臂國奇肱國刑天與帝爭神女祭女戚鳥、鳥丈夫國女丑尸巫咸國并封女子國軒轅國窮山諸夭之野龍魚陵居白民國肅慎國長股國西方蓐收
卷八海外北經(jīng)
無啟國鐘山之神燭陰一目國柔利國禹殺相柳(138)深目國無腸國聶耳國夸父逐日夸父國禹所積石山拘癭國尋木跂踵國歐絲之野三桑無枝范林務(wù)隅山(帝顓頊葬所)平丘北海諸獸北方禺強
卷九海外東經(jīng)
?丘大人國奢比尸君子國??朝陽之谷神天吳青丘國九尾狐帝(禹)命豎亥步黑齒國湯谷十日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勞民國東方句芒
卷十海內(nèi)南經(jīng)
甌居海中三天子鄣山桂林八樹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梟陽國兕蒼梧山(帝舜與帝丹朱葬所)氾林狌狌知人名犀牛夏后啟之臣孟涂窫窳建木氐人國巴蛇食象旄馬
卷十一海內(nèi)西經(jīng)
后稷之葬流黃酆氏國流沙國在流沙中者國在流沙外者西胡白玉山海內(nèi)昆侖之虛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開明獸開明西鳳凰、鸞鳥開明北不死樹開明東諸巫窫窳服常樹上三頭人開明南樹鳥蛇巫山上操柸人西王母及三青鳥
卷十二海內(nèi)北經(jīng)
匈奴、開題之國危與貳負殺窫窳大行伯犬封國(文馬吉量)鬼國蜪犬窮奇帝堯臺等大蜂、朱蛾阘非據(jù)比尸環(huán)狗戎林氏國騶吾昆侖虛南氾林從極之淵冰夷陽污之山王子夜尸大澤雁門山高柳宵明、燭光東胡夷人貊國孟鳥
卷十三海內(nèi)東經(jīng)
鉅燕蓋國朝鮮列姑射姑射國大蟹陵魚大明組邑蓬萊山大人之市瑯邪臺都州韓雁始鳩雷澤中雷神會稽山
卷十四大荒東經(jīng)
少昊國羲和生日皮母地丘大言山大人國、大人市小人國靖人犁尸潏山國合虛山中容國君子國司幽國大阿山明星山白民國青丘國柔仆民黑齒國夏州國天吳鞠陵于天山(四方神折丹)禺?、禺京玄股國有易殺王亥女丑、大蟹湯谷扶木奢比尸帝俊下友、五采鳥猗天蘇門山、塤民國綦山、搖山、山、門戶山、盛山、待山壑明俊疾山三青馬、三騅女和月母國(四方神)應(yīng)龍殺蚩尤與夸父東海夔牛
卷十五大荒南經(jīng)
?踢、雙雙氾天山蒼梧之野(舜與叔均葬所)黑水玄蛇巫山黃鳥三身國季禺國、羽民國、卵民國不姜山盈民國不死國去痓山不廷胡余四方神因因乎季厘國臷民國融天山羿殺鑿鑿齒蜮民國宋山楓木祖狀尸焦僥國禹攻云雨伯服國張弘國頭岳山(帝堯、帝嚳、帝舜葬所)天臺山蓋猶山小人菌人南類山
卷十六大荒西經(jīng)
不周山、禹攻共工國山淑士國女媧之腸西方神石夷狂鳥白民國長脛國西周國(叔均)柜格松天民國北狄國榣山太子長琴五采鳥三名有蟲狀如菟豐沮玉門山靈山十巫西王母山、沃民沃野三青鳥軒轅臺龍山三澤水女丑尸女子國桃山丈夫國弇州山鳴鳥軒轅國西海神弇茲日月山(顓頊令重黎絕地天通)天虞常羲生月青黃孟翼之攻顓頊之池鏖鏊鉅山屏蓬黃尸、比翼鳥、天犬昆侖西王母常陽山女祭女薎壽麻國夏耕尸吳回蓋山國朱木一臂民大荒山三面一臂人夏后開(啟)氐人國魚婦(顓頊死復(fù)蘇)鳥偏句、常羊山
卷十七大荒北經(jīng)
附禺山(帝顓頊葬所、有帝俊竹林)胡不與國肅慎氏國(蜚蛭、琴蟲)大人國(大青蛇)鯀攻程州山先民山槃木叔歜國(獵獵)北齊國先檻大逢山、禹所積石山始州國大澤毛民國儋耳國(北海禺強)北極天柜山(九鳳、強良)夸父追日無腸國禹殺相繇(相柳)岳山尋竹不句山黃帝女魃(黃帝殺蚩尤)深目民國赤水女子獻犬戎(赤獸戎宣王尸)齊州山一目人無繼民中國犬戎國苗民灰野山若木牛黎國章尾山燭龍
卷十八海內(nèi)經(jīng)
朝鮮、天毒壑市氾葉鳥山三水韓流生帝顓頊不死山肇山柏子高都廣之野(后稷葬所,素女所出)若木靈山蝡蛇鹽長國鳥民九丘建木窫窳、猩猩巴國(巴人)流黃辛氏國朱卷國(黑蛇食象)贛巨人黑人嬴民、封豕苗民神延維鸞鳥鳳鳥?狗、孔鳥三天子之都山蒼梧丘(舜葬所)蛇山翳鳥、不距山巧倕葬所相顧之尸伯夷父幽都山、大幽國釘靈國伯陵生鼓、延、殳鯀番禺、奚仲般帝俊賜羿彤弓素矰晏龍帝俊八子巧倕、叔均炎帝子孫(祝融、共工、后土、噎鳴)鯀竊息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