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來自植被生態學領域(在北美地區又稱為植物群落生態學)的多位學者共同完成,因為如今的學科發展已經無法由一個或幾個學者單獨完成如此書籍。在本書的第二版,依然延續第一版的傳統,即設置不同的獨立章節,每個章節均反映植被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第二版總共包含了16個內容章節和1個概述章節(比第一版多了3個章節)。我們對第一版原有的13個章節都進行了更新,同時添加了3個新章節。與第一版不同,在概述章節我們采用了新結構,在簡介章節內容的基礎上,更多地與第一版建立起聯系,就如同很多章節作者所做的那樣。
在第二版我們也對章節的次序進行了重新編排。第2章至第4章主要介紹植物群落的基礎概念、結構、動態及與環境的關系。隨后的第5章至第9章介紹植物群落的內部構建和相互作用關系。第10章至第12章闡述植物群落結構與功能方面的內容,也包括生態系統的各種過程,重點探討群落如何構建以及與生態系統的關系。第13、14章分析了人類對群落、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第15章至第17章重點介紹了群落的類型及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問題。
本書的兩位編者,作為生態學方面25年的筆友,很享受相互之間的通信過程及2011年的會面。我們相互學習.彼此增進了專業知識,并對一些植被類型表達出了共同的偏好(比如本書封面展示的荷蘭北部海岸沙丘植被及封底展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索諾蘭沙漠地帶的灌叢植被,詳見英文原著)。同時我們也很享受跟諸位章節作者的交流過程,希望他們出色的工作既可看成是獨立的論文,也是本書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們也感謝來自Wiley-Blackwell出版社科學部倫敦辦公室的諸位工作人員,特別感謝Aileen Castell、Mitch Fitton、Kelvin Matthews和高級執行主編Ward Cooper為啟動及敦促本書完稿付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我們希望世界各地植被學者和植物生態學家能夠從本書中受益良多。
譯者序
前言
原著的主要貢獻者
第1章 植被生態學的歷史闡釋與概述
1.1 群落水平上的植被生態學
1.2 植物群落的內部構建
1.3 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4 人類對植物群落的影響
1.5 區域到全球尺度下的植被生態學
1.6 后記
參考文獻
第2章 自然與半自然植被的分類
2.1 引言
2.2 不同的植被分類體系:發展史與各自的作用
2.3 植被分類的重要工作環節
2.4 項目規劃與數據獲取
2.5 數據預處理和整合
2.6 群落實體化
2.7 聚類結果的評估
2.8 群落類型特征化
2.9 群落歸屬的判定
2.1 0分類的整合
2.1 1植被分類系統的發布
2.1 2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挑戰
參考文獻
第3章 植被與環境:連續體與非連續體
3.1 引言
3.2 早期歷史
3.3 數量分析方法的發展
3.4 有關連續體與群落的現有理論
3.5 當前主要的間接排序方法
3.6 直接梯度分析或物種分布模型(SDM)法
3.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植被的動態變化
4.1 引言
4.2 植被動態變化的原因
4.3 演替案例解析:不同跡地上驅動因子的相互作用
4.4 演替類型的共有特征
4.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植物群落中的克隆現象
5.1 植物的模塊構建與克隆現象
5.2 在哪里發現克隆植物?
5.3 克隆植物對棲息地的利用與改變
5.4 克隆植物養分的傳輸和勞動分配
5.5 克隆植物間的競爭與共生
5.6 克隆植物和動物取食
參考文獻
第6章 種子生態學
6.1 傳播更新的生態學意義
6.2 相關研究的簡短回顧
6.3 傳播
6.4 土壤種子庫的持久性
6.5 萌發和定居
6.6 種子生態學性狀數據庫
6.7 植物群落中種子生態學性狀帶譜
6.8 限制植物出現和聚集的種子生態學性狀
6.9 種子生態學性狀與群落物種共存
參考文獻
第7章 影響植物群落構建的物種作用關系
7.1 引言
7.2 物種間相互作用關系概述
7.3 競爭
7.4 化感
7.5 寄生
7.6 促進
7.7 共生
7.8 物種間影響群落構建的復雜作用關系
7.9 群落構建規則
參考文獻
笫8章陸生植物與食草動物的相互作用:不同因子和營養水平的整合分析
8.1 動物取食植物的格局與過程
8.2 植物應對取食的策略
8.3 共生到寄生的連續變化
8.4 動物取食對植物群落水平的影響
8.5 食草動物與生態系統的整合
參考文獻
第9章 高等植物與土壤生物間的相互關系
9.1 引言
9.2 根際周邊具生態重要性的生物群落
9.3 土壤生物群落影響植物群落構建的原因與后果
9.4 專有性與選擇性
9.5 植物與土壤生物的反饋機制
9.6 入侵植物與土壤群落
9.7 植物的根系共生體與植物群落的營養分配
9.8 根菌網可以削弱植物間的競爭?
9.9 土壤病原生物和營養元素的循環
9.1 0后記
參考文獻
第10章 植被和生態系統
10.1 生態系統的概念
10.2 生態系統的本質
10.3 能量流動和營養級結構
10.4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參考文獻
第11章 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
11.1 引言
11.2 物種多樣性的計算
11.3 植物群落中物種多樣性的決定因素
11.4 物種豐富度格局沿環境梯度的變化
11.5 穩定性
11.6 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第12章 不同尺度下的植物性狀與功能類型
12.1 功能研究范式的需求
12.2 形態與功能:功能概念在植物生態學中的演變
12.3 功能類型學的發展
12.4 植物的策略、權衡與功能類型
12.5 質量比率假說
12.6 功能多樣性與復雜性
12.7 生態學向基于性狀的研究轉變:響應性狀和效應性狀
12.8 植物功能類型與性狀的生物指示作用
12.9 環境監測
12.1 0基于性狀的氣候模型
12.1 1跨越群落、生態系統和全球的尺度整合
12.1 2討論
參考文獻
第13章 植物入侵和群落的可入侵性
13.1 引言
13.2 植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點
13.3 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
13.4 生境的兼容性
13.5 繁殖體壓力與定居時間
13.6 成功入侵種的特性是什么?
13.7 入侵植物的影響及滅除行動的理由與考慮因素
參考文獻
第14章 植被的保護、管理與恢復
14.1 引言
14.2 從農業開墾到自然保護
14.3 植被管理與環境過程層次結構的關系
14.4 不干涉主義和荒野地的概念
14.5 設定目標的管理和恢復
14.6 恢復監測的必要性
14.7 管理和恢復實踐的效果
14.8 植被恢復和管理的局限性
14.9 恢復和管理的策略
參考文獻
第15章 植被的類型及其廣義分布
15.1 引言:植被與植物群落
15.2 植物和植被的形態與功能
15.3 植被類型
15.4 世界主要植被類型的分布
15.5 區域性植被
15.6 廣義尺度上植被模擬與制圖
15.7 植被與全球變化
參考文獻
第16章 景觀到區域尺度上的植被制圖
16.1 引言
16.2 尺度與植被制圖
16.3 植被制圖的數據
16.4 植被制圖的方法
16.5 植被制圖應用案例介紹
16.6 動態植被制圖
16.7 未來植被制圖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第17章 全球變化與植被生態
17.1 引言
17.2 植被和氣候變化
17.3 全球變化的其他方面
17.4 結論
參考文獻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