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主要涵蓋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科學技術、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社會管理、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國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國不同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對策等內容。
《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有機地貫穿了生態學、農學、資源環境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科學理論,汲取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國內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實踐經驗,以及我國不同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模式,形成了一套全新、獨立而完整的課程體系。旨在使學生通過《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學習,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掌握從不同角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能和方法,為指導農業生產實踐和制定區域農業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前言
第一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論 1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背景 1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概述 9
第三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述 13
本章小結 20
思考與練習 21
主要參考文獻 21
第二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22
第一節 生態學基礎 22
第二節 經濟學基礎 29
第三節 社會學基礎 39
第四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46
本章小結 49
思考與練習 50
主要參考文獻 50
第三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 52
第一節 環境資源在農業中的價值 52
第二節 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 60
第三節 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 73
本章小結 79
思考與練習 79
主要參考文獻 79
第四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科學技術 80
第一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 80
第二節 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技術 84
第三節 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 89
第四節 土壤侵蝕綜合治理 92
第五節 植物營養綜合管理 95
第六節 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100
第七節 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105
本章小結 110
思考與練習 110
主要參考文獻 110
第五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社會管理 112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112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與農村消費 118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124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產權制度 129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社區建設 136
本章小結 141
思考與練習 141
主要參考文獻 142
第六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 143
第一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概述 143
第二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的依據與原則 144
第三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 147
第四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的方法 156
本章小結 168
思考與練習 169
主要參考文獻 169
第七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 170
第一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概述 170
第二節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172
第三節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 178
第四節 農業可持續發展案例分析 187
本章小結 193
思考與練習 194
主要參考文獻 194
第八章 國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195
第一節 國外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195
第二節 美國持續農業的實踐 196
第三節 德國持續農業的實踐 203
第四節 日本持續農業的實踐 209
第五節 巴西持續農業的實踐 214
第六節 印度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的實踐 219
本章小結 225
思考與練習 226
主要參考文獻 226
第九章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227
第一節 實施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景 227
第二節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32
第三節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案例分析 243
本章小結 246
思考與練習 247
主要參考文獻 247
第十章 中國不同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對策 248
第一節 東北區 248
第二節 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253
第三節 黃淮海區 258
第四節 黃土高原區 262
第五節 長江中下游區 268
第六節 西南區 273
第七節 華南區 278
第八節 甘新區 283
第九節 青藏區 289
本章小結 294
思考與練習 295
主要參考文獻 295
第一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論
掌握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特征;熟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了解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農業產生的背景、興起和發展;在實踐中,能夠運用可持續發展眼光評價區域農業生產方式。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背景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兩個最大問題,經濟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然而,正如100多年前恩格斯發出的忠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人口、資源、環境與食物的矛盾已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其宗旨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統一,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和諧。農業是自然和經濟雙重再生產的產業,作為直接利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依賴性最大的第一產業,其可持續發展對整個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持續農業則是人們在對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替代農業等一系列農業理論和實踐的反思中提出的新的發展農業模式。
一、現代農業帶來的弊端
(一)現代農業的概念
現代農業(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對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及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即向農業大量輸入機械、化肥、燃料、電力等各種形式的工業輔助能,用現代科技武裝,以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生產效率達現代先進水平的農業。
(二)現代農業的內涵
現代農業實際上指的是“現代西式農業”或“西式現代農業”,是以廉價石油為基礎的高度工業化的農業的總稱。它是一種將建立在牛頓機械力學基礎上的機械的、線性的現代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使用高強度耕作系統,并普遍采用高水平無機化學農用制品進行大規模單一品種連續耕種的工廠式規模化農業生產方式。因此,現代農業在當代西方又被簡稱為石油密集農業、化學農業、無機農業或工業式農業。
(三)現代農業的特點
現代農業是繼傳統農業之后,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現代化模式。現代農業大量地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具有機械化和化學化的特點。以美國為例,從1920年到1990年,美國的拖拉機數量增加了18倍,農用卡車增加了24倍,谷物聯合收割機增加了165倍,玉米收獲機增加了67倍。1970年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化肥的使用量為1946年的6.1倍。與此同時,美國農業的投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20年農業投入中勞動、不動產、資本三者之間的比例為50∶18∶32,這一比例到1990年變為19∶24∶5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現代農業所帶來的短期高速增長的生產能力曾令世界驚喜,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農業得到更快發展,多實行企業化和集中式經營,耗用大量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和原料,具有高產、高效、省力、省時、不施糞肥、經濟效益大等特點,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量,解決了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糧食需求矛盾尖銳等問題,且在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但由于現代農業竭澤而漁式的生產方式,其在促進農業生產力巨大飛躍的同時,自身的發展局限和蘊含的危機也日益凸現出來。
(四)現代農業的弊端
1. 現代農業對資源的榨取 現代農業產品大幅度的增長是以物質和能量的高投入為代價的。現代農業對農業資源過度利用,使其遭到嚴重破壞,走向衰竭。現代農業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農業,它依靠大量地消耗石油、森林、淡水、土地、動植物物種等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來維持生產的運轉和當前的消費水平。人類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表現為森林面積的逐步減少、水資源枯竭、生物物種資源瀕危、土地沙漠化、表土流失等。以土地為例,有研究者根據美國水土保持局公布的數字作過形象的描述:假如將美國每年表土流失量裝入火車車廂內,這列火車的長度將繞地球18周。有資料表明,受現代農業影響,在20世紀最后20年,中國臺灣農田土壤90% 遭到破壞,土壤品質下降,毒性升高,有些農田甚至因污染嚴重而不得不永久休耕。現代農業一方面對土地殘酷掠奪而毫無敬意,另一方面對石油高度依賴且欲壑難填。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石油短缺或枯竭,將給現代農業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例如,占全球人口6% 的美國人口,消耗著占全世界33% 的石油資源,其中20% 直接或間接用于美國現代農業。著名可持續農業先驅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曾說過,“不論日常生活有多么都市化,我們的軀體仍必須仰賴農業維生;我們來自大地,最終也將回歸大地,因此,我們的存在,是基于農業之中,無異于我們存于自己的血肉。”所以,現代農業對資源的榨取不只關系到農民的生存,對城市居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2. 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環境是生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條件,特別是人類生存和農業生產的基礎。但生態環境問題困擾著當今世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增加、淡水資源減少、資源能源短缺、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泛濫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凡此種種,無不觸目驚心。生態環境破壞究其責任,盡管現代工業是罪魁禍首,工業化的現代農業也難辭其咎。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長,對耕地、牧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現代農業導致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目前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超過3600萬km2,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4。地球上生存著500萬~1000萬種生物,它們正在以每年數千種的速度滅絕。農藥大量施用后,在殺死一些害蟲的同時,也造成以害蟲為食或控制害蟲的天敵被殺害,食蟲的鳥類也受到毒害,農藥還導致害蟲的抗藥性增強。在美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加利福尼亞州,據稱在有些地方的居民飲用水中,可以聞到農藥的氣味,一些居民甚至不得不買水喝。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過量的施用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使本來松軟的土壤變得板結,從而喪失了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的能力。
3. 現代農業對人類健康的隱患 醫學研究表明,現代疾病起源于飲食與生活的不正常。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首位獲得醫學諾貝爾獎的卡奈爾(Carrel)醫生就已提醒世人:“日常供應的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已大不如前。食物雖然保持了原來的外形,但受大量生產的影響,品質已變。化學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卻無法補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響到食物的營養價值。”現代農業造成土壤地表流失、土地品質退化、化學污染嚴重,加上基因改造工程,直接影響農作物營養價值,并使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造成對人類健康的極大隱憂。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含有鉛、砷、汞的農藥和有機氯殺蟲劑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在環境中或在農作物產品中殘留期長,脂溶性高,污染危害嚴重。它除了直接污染土壤外,對大氣、水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農藥施入農田后,在環境各介質中遷移轉化,其中土壤是農藥的貯藏庫和集散地,大氣和水是擴大農藥污染范圍的媒介,作物是直接受污染者,動物是間接受污染者,動物的富集能力強,受污染程度最嚴重。環境中的農藥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人體,如果人體攝入量超過允許的限度,則會誘發癌癥,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 安全。
二、替代農業的出現
替代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人們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只有遵循生態學規律,提高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發揮系統整體功能,才能實現生態平衡。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現代常規農業在給人類帶來高度的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使環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土地生產能力持續下降。正是由于現代農業存在著諸多弊端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擔憂,為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學者們紛紛提出了現代農業的替代模式——替代農業。替代農業是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完善。
(一)替代農業的概念
替代農業(alternative agriculture)又稱更迭農業,是努力克服現代常規農業弱點和問題的農業體系的統稱,是以系統觀及整體論為依據,強調自然界的內在聯系,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持久發展。替代農業主要內容是反對大量使用農用化學品,并具有較廣泛的目標,包括減少對大工業經濟的依賴、農場分散化并自給、保護環境、通過保護有限的資源和保持土壤肥力使農業持久發展,生產出無公害食物。但由于這類農業本身仍不可能解決常規農業所面臨的全部生態經濟和環境問題,以致在西方農業中的發展一直十分遲緩。
(二)替代農業的主要類型
1.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相對于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準。生態農業實際上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體系。與有機農業相比,生態農業更強調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主要是利用森林、灌木、牧草、綠萍及農作物來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積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提高土壤肥力,并要求把農場一切廢棄物和廄肥,以及城市垃圾和糞便等物質都用到農業生產中去,甚至把種植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物質大循環系統。
生態農業一詞最初是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奧伯特(William 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其內涵是“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投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20世紀80年代初,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在我國開始提出并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據初步調查,各地開展生態農業試點后,糧食總產平均增幅15% 以上,單產較試點前增長10% 以上,分別為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糧食比試點前增加21.4%。同時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強了農業發展的后勁。在實踐過程中,我國把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新模式,它既重視農業生態系統建設,實現高產穩產,保證農業效益的提高,又加強對全部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建設;既重視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生態環境,又不排斥現代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既有適合不同區域自然條件的農業生態類型,又有適合不同技術層次經濟文化水平的生態農業模式。
2. 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采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有機農業的理論最初是由美國學者羅德爾(Jerome Irving Rodale)提出的。1945年,他出版了《堆肥農業與園藝》一書。他從土壤生物學的肥力概念出發,論證了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害處和有機肥在培養地力上的優越性能。1980年,美國農業部一個調查小組給有機農業下了一個定義:“所謂有機農業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制度。它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依靠輪作、作物秸稈還田、施用家畜糞尿、種植綠肥、利用外來的有機廢棄物、機械中耕、施用含有無機養分的礦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給作物養分,防治病蟲雜草危害。”有機農業的制度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實行有機農業的農場雖然規模大小不等,但都具備較高的生產水平和經營水平,所以有機農場不是過去的小農經營或傳統農業的農民經營;二是個別有機農場在特殊情況下施用少量化肥或農藥;三是所有的有機農場都使用農業機械,因為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短缺,離開農業機械是不能耕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