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醫特殊診斷技術》主要包括獸醫特殊診斷基礎知識、X線技術、小動物X線機操作技術、大動物X線機操作技術、超聲診斷技術、消化道內鏡診斷技術等內容,在內容編寫上充分考慮了動物醫學專業職教師資培養的基本要求,參考發達國家獸醫技術員和獸醫護士的教育標準,結合我國新形勢下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崗位定位和能力要求,本著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和知識點相互連接的原則,重點明確、圖文合一、條理清晰、通俗易懂。《獸醫特殊診斷技術》第七章專門設計了本課程的教學法,將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與專業課教學高度融合,增加了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獸醫特殊診斷技術》可供動物醫學專業職教師資培養單位使用,也可供其他高校動物醫學專業、動物醫院和相關單位參考。
發展職業教育關鍵要有一支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教育部、財政部為破解這一限制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難題,啟動了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此計劃的任務之一是開發出一套培養本科專業職教師資骨干的教學資源,動物醫學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資源開發則屬于本套培養資源開發項目的組成部分,計劃開發出包括中職學校動物醫學專業教師標準、動物醫學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標準、動物醫學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動物醫學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專用教材和數字教學資源庫在內的系列教學資源。
本套培養資源開發正值我國獸醫管理制度改革,對中職學校獸醫專業畢業生的崗位定位進行了明確界定,為此中等職業學校獸醫專業的辦學定位也要進行大幅度調整,與之配套的職教師資職業素質也應進行重新設定。為適應這一新形勢,動物醫學專業職教師資培養資源開發項目組徹底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參考發達國家獸醫技術員和獸醫護士層面的教育標準,結合我國新形勢下中職學校獸醫專業畢業生的崗位定位和能力要求,設計了一套全新的課程體系,并為16門骨干課程編制配套教材。本教材屬于動物醫學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配套教材之一。
本著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和知識點相互連接的原則.我們組織并進行了《獸醫特殊診斷技術》教材的編寫工作,本教材在內容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動物醫學職教師資培養的基本要求,遵循“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的教材編寫原則,特別注重“教師易授、學生易學”的教材編寫要求,內容設計包括獸醫特殊診斷基礎知識、X線技術、小動物X線機操作技術、大動物X線機操作技術、超聲診斷技術和消化道內鏡診斷技術等內容,圖文合一,在本書的最后還專門設計了本課程的教學法,將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與專業課教學高度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本教材可供動物醫學專業職教師資培養單位使用,也可供動物醫院和其他相關單位參考。
本教材的編寫人員來自全國動物醫學專業職教師資培養單位、本科院校、高等職業專科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動物醫院和畜牧獸醫業務主管部門等,初稿完成后分發到上述各個單位廣泛征求意見,也發給獸醫臨床診斷資深專家進行審閱,經反復修改,形成定稿。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項目主持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各個編寫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第一章 獸醫特殊診斷基礎知識
第一節 概述
一、獸醫特殊診斷技術的概念和內容
二、醫學特殊診斷的發展歷程
三、獸醫特殊診斷技術的發展概況
四、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 X線診斷的基礎知識
一、X線的產生和特性
二、X線診斷的應用原理
三、X線檢查方法
四、X線診斷的步驟和方法
五、如何看X線診斷報告
六、X線檢查中的防護
第三節 超聲診斷的基礎知識
一、超聲檢查的基本原理
二、超聲檢查的類型
三、動物超聲波檢查的特點
四、超聲診斷儀的使用和維修
五、超聲檢測的內容和臨床應用
六、注意事項
第四節 內鏡的基礎知識
一、硬式內鏡階段(1805~1932年)
二、纖維內鏡階段(1957年~)
三、電子內鏡階段(1983年~)
四、膠囊內鏡(2000年~)
第五節 CT的基本知識
一、CT的基本原理與設備
二、基本概念
三、CT檢查技術
第六節 核磁共振的基本知識
第二章 X線技術
第一節 X線機操作規程及注意事項
一、使用原則
二、操作技術
三、注意事項
第二節 透視與攝影
一、透視檢查
二、攝影檢查
第三節 攝影的方位名稱及擺位原則
一、解剖學方位和術語
二、攝影的方位名稱
三、表示方法
四、擺位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X線片質量的影響因素
一、攝影器材
二、照片密度
三、對比度
四、層次
五、清晰度
六、失真度
第五節 投照條件及其應用
一、投照條件
二、投照條件應用規則
三、曝光條件表的制訂與應用
第六節 X線特殊技術及暗室技術
一、放大攝影
二、高千伏攝影
三、造影技術
第七節 膠片沖洗
一、暗室設計
二、膠片的沖洗過程
三、X線膠片自動沖洗
第八節 數字X線攝影
一、引言
二、數字X線攝影發展簡史
三、數字X線攝影概述
四、傳統屏.片X線攝影的局限性
五、數字X線攝影的優點
六、數字X線攝影的缺點
七、圖像管理軟件和圖像處理
八、數字圖像的觀看
九、數字X線攝影的類型
十、間接數字X線攝影
十一、電耦合器件
十二、平板檢測器
十三、數字X線攝影偽影
十四、其他操作錯誤
十五、曝光條件和劑量
第三章 小動物X線機操作技術
第一節 頭部檢查
一、頭部
二、顱骨
三、額竇
四、鼻腔
五、鼓泡
六、顳下頜關節
七、上頜骨
八、下頜骨
九、牙齒
第二節 脊椎檢查
一、頸椎
二、胸椎
三、胸腰椎
四、腰椎
五、薦椎
六、尾椎
第三節 前肢檢查
一、肩胛骨
二、肩關節
三、肱骨
四、肘關節
五、橈骨和尺骨
六、腕關節
七、掌骨和指骨
第四節 骨盆和后肢檢查
一、骨盆
二、股骨
三、膝關節
四、脛骨和腓骨
五、跗關節
六、跖骨和趾骨
第五節 軟組織檢查
一、咽
二、頸部
三、胸部
四、腹部
第六節 鳥類和稀有動物檢查
一、鳥類X線攝影
二、嚙齒動物X線攝影
三、爬行動物X線攝影
第四章 大動物X線機操作技術
第一節 大動物的保定及準備
一、保定
二、設備
三、患病動物的準備
四、擺位設備
第二節 頭部和脊椎檢查
一、頭部
二、喉囊、喉、咽
三、牙齒(上頜骨和下頜骨)
四、頸椎
第三節 四肢骨檢查
一、遠指(趾)節骨(蹄骨)
二、舟狀骨
三、近指(趾)節骨
四、系關節
五、掌骨/跖骨
六、腕關節
七、跗關節
八、肘關節
九、肩關節
十、膝關節
十一、骨盆
第四節 其他部位檢查簡述
一、胸部
二、腹部
三、胸椎
第五章 超聲診斷技術
第一節 超聲檢查適應證
一、常規超聲
二、介入性超聲診斷或治療
三、術中超聲
四、器官功能評價
第二節 超聲探頭的分類及其臨床應用
一、超聲探頭的分類
二、超聲探頭的臨床應用
第三節 超聲診斷儀控制面板的操作和調節
一、系統通用控制功能
二、超聲成像模式選擇、優化及操作概要
第四節 超聲檢查方法
一、常規超聲檢查
二、掃查模式
第五節 基本掃查斷面和聲像圖方位識別
一、腹部及淺表器官的基本掃查斷面
二、心臟的基本掃查斷面
三、聲像圖方位的識別
第六節 身體組織的回聲表現
一、回聲強度的表述
二、機體組織的聲像圖表現
第七節 聲像圖的分析方法
一、正常動物體器官的回聲特點
二、異常回聲
第八節 超聲偽像
一、超聲偽像產生的物理基礎
二、常見的超聲偽像
第九節 超聲診斷常用術語與報告書寫
一、回聲的部位、大小和形態
二、回聲的強度
三、回聲的分布
四、邊界和邊緣
五、內部回聲
六、后方回聲
七、病變內血流信號
八、對毗鄰組織的影響
九、質地評估
十、活動性
十一、功能評價
十二、心臟和血管的血流動力學評價和描述
十三、超聲造影
十四、聲像圖的某些形態特征
十五、描述聲像圖的注意事項
十六、超聲診斷
第六章 消化道內鏡診斷技術
第一節 消化道內鏡基本構造和功能
一、消化道內鏡的構造和功能
二、消化道內鏡的附屬設備
三、消化道內鏡操作人員準備和設備擺放
四、消化道內鏡的基本操作
第二節 上消化道內鏡技術
一、適應證
二、局限性
三、禁忌證
四、并發癥
五、上消化道內鏡操作準備
六、上消化道內鏡操作技術
第三節 下消化道內鏡技術
一、適應證
二、局限性
三、并發癥
四、下消化道內鏡操作準備
五、下消化道內鏡操作技術
第四節 消化道內鏡活檢
一、消化道內鏡下活檢技術
二、活檢樣本的處理
第七章 教學法
一、課程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學情分析
四、各章教學法舉要
五、教具及實驗器材配置
六、數字教學資源庫利用
七、學習方法輔導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