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第4版是在2013年第3版的基礎上,由全國18所醫藥院校長期從事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寄生蟲學教學工作、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共同編寫完成。《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自2005年至今已出三版,主要在全國中醫藥院校及西醫院校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中使用,受到使用院校廣大師生的好評,被教育部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本教材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由新組建的編委會在上一版基礎上進行編寫。新一屆編委會新增了教學、科研第一線的中青年教師參加。
本教材共分為三編:上編為醫學免疫學,中編為醫學微生物學,下編為醫學寄生蟲學。本版教材完整保留了上版教材的知識體系,上編醫學免疫學分為醫學免疫學概論、免疫系統、免疫應答、臨床免疫學四篇;中編醫學微生物學分為細菌學、真菌學和病毒學三篇;下編醫學寄生蟲學分為醫學蠕蟲、醫學原蟲、醫學節肢動物三篇。在保持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突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與臨床結合、中西醫結合的原則。考慮到中醫院校的培養對象和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教材重點介紹經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適當介紹學科的新進展。由于各校的學時、條件不同,所開設的實驗課內容也不同,各校都有自編的實驗教材,所以本版刪去上版的實驗指導部分,以縮減篇幅。
本版教材的突出特點是加入了數字化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紙質教材和數字教學資源一體化設計,在紙質教材相應位置插入二維碼,讀者手機掃描即可觀看與內容相關的動畫與內容。這種創新的教材形式,一方面使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進主動學習。
本教材是中醫藥類五年制和長學制(八年制、九年制)專業的通用教材,也可作為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材,可用做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臨床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寄生蟲學等課程的教學。雖然學生的涉及面廣、層次不等,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安排不同,但對于基礎課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在編寫時,強調共同性,注意特殊性。
現對本教材的使用做以下說明:①對于三門學科的前后安排、章節內容選擇及講授順序,請根據教學計劃自行調整;②屬于擴展性的內容本書以小5號字體表示,請各院校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要求,自行取舍;③常用詞英漢對照索引在書后請掃描二維碼查詢。
本教材是在前三版的基礎上編寫完成,我們由衷地向前三版編委會全體老師及參與教材工作的其他老師和研究生致謝!向前主審楊貴貞教授、陳道新教授致敬!向為提攜、培養中青年教師而退出編委會的邱全瑛教授、關洪全教授、鄒樟教授、羅晶教授、劉文泰教授、顧立剛教授、周婭教授、石玉娥教授、王亞賢教授、程惠娟教授、李文教授、馬彥平教授等表示由衷的感謝!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第1、2版主編邱全瑛教授、關洪全教授的全程指導,得到備參加編寫人員所在院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得到科學出版社的幫助和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北京中醫藥大學王旭丹老師為免疫學部分精心繪制了全部圖片,并為全書制作了精美的動畫:邱澤計老師繪制了部分寄生蟲圖片;曾郁敏、賈翎、楊明銳老師在資料查閱、文字校對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勞動;研究生安辰、李曉瑞、張海麗等做了大量編務工作,在此一并致謝。
由于精力與水平有限,教材中難免存在遺漏和不足,敬請讀者和同道批評指正。誠摯歡迎使用了本教材的教師和學生為進一步改進本教材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懇請各位直接反饋給主編(haoy@bucm.edu.cn),以便再印刷時及時修正。
《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耶爾森菌屬(Yersinia)細菌屬于腸桿菌科,是一類革蘭陰性小桿菌。其包括11個菌種,其中鼠疫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與假結核耶爾森菌對人類致病。本屬細菌通常先引起嚙齒動物、家畜和鳥類等動物感染,人類通過接觸已感染的動物、被節肢動物叮咬或食入污染食物等途徑感染。
一、鼠疫耶爾森菌
鼠疫耶爾森菌(Ypestis)義稱為鼠疫桿菌,是引起烈性傳染病鼠疫的病原菌,鼠疫屬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直接接觸、剝食染有鼠疫的動物或被疫鼠的鼠蚤叮咬可致人類鼠疫,本病在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世界性大流行,造成大批患者死亡。日前,較小范圍的鼠疫仍仍不時發生,因此鼠疫依然威脅著人類。
1.生物學性狀
(1)形態與染色:本菌為革蘭染色陰性的卯圓形短桿菌,兩端濃染。其有莢膜,無芽孢,無鞭毛。一般單個散在,偶爾成雙或呈短鏈狀(彩圖14)。在陳舊培養物或在含高鹽(30g/LNaCl)的培養基上生長則呈多形態性。
(2)培養特性:本菌為兼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7~300C,最適pH為6.9~7.2。在含血液或組織液的培養基上生長,24~48小時可形成粗糙型菌落。在肉湯培養基中24小時后表現為沉淀生長,48小時后逐漸形成菌膜,稍加搖動菌膜呈鐘乳石狀下沉,此特征有一定鑒別意義。
(3)抗原結構:鼠疫耶爾森菌的抗原結構復雜,至少有18種抗原,重要的有F1抗原、V/W抗原、外膜蛋白和鼠毒素四種抗原,均與其致病作用有關。
(4)抵抗力:本菌抵抗力較弱,濕熱70~80℃C10分鐘或100℃1分鐘死亡,5%甲酚或5%苯酚20分鐘內可殺死痰液中病原菌,但在患者的痰液中能存活36天,在蚤糞和上壤中能存活1年左右。
(5)變異性:鼠疫耶爾森菌可發生變異,可出現生化特性、毒力、耐藥性和抗原結構等改變的變異菌株。鼠疫耶爾森菌野生菌株的菌落呈粗糙(R)型,經人工傳代培養后菌落逐漸變為光滑(S)型,其毒力也隨之減弱。
2.致病性與免疫性
(1)致病物質:鼠疫耶爾森菌的致病性主要與F1抗原、V/W抗原、外膜抗原、內毒素及鼠毒素等密切相關。F1抗原為鼠疫耶爾森菌的莢膜抗原,具有抗吞噬和活化補體的作用;V/W抗原與細菌的毒力有關,使細菌具有形成肉芽腫損傷和在細胞內存活的能力;鼠毒素是一種外毒素,對鼠類有劇烈毒性,它可阻斷動物β-腎上腺素能神經和引起心臟損害,1μg即可使鼠致死;經脫毒而成類毒素,用于免疫動物制備抗毒素。內毒素可致機體發熱,產生休克和DIC等。鼠疫耶爾森菌的毒力很強,幾個細菌即可使人致病。
(2)所致疾病:鼠疫是自然疫源性傳染病,鼠蚤為主要的傳播媒介,一般先在鼠類間發病和流行,通過鼠蚤的叮咬或與染疫動物接觸而傳染人類。人患鼠疫后,義可通過人蚤或呼吸道等途徑在人群間傳播。臨床常見有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癥型鼠疫。
1)腺鼠疫:鼠疫耶爾森菌侵入人體,被吞噬細胞吞噬后在細胞內牛長繁殖,隨吞噬細胞沿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多在腹股溝和腋下引起嚴重的淋巴結炎,出現局部腫脹、出血和壞死。
2)肺鼠疫:人吸人染菌的塵埃則引起原發性肺鼠疫,也可由腺鼠疫或敗血癥型鼠疫發展而致繼發性肺鼠疫。患者高熱寒戰,咳嗽、胸痛、咯血,常因呼吸困難、全身衰竭而死亡。患者死亡后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3)敗血癥型鼠疫:重癥腺型或肺型鼠疫患者的病原菌可侵入血流,導致敗血癥型鼠疫,體溫升高至39~40℃,發生休克和DIC,皮膚黏膜見出血點及瘀斑,常并發支氣管肺炎和腦膜炎等癥狀,多迅速惡化而死亡。
(3)免疫性:鼠疫感染后能獲得牢固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機體主要產生抗Fl抗原、抗V/W抗原的抗體,具有調理促吞噬、凝集細菌及中和毒素等作用。另外,也可發揮細胞免疫作用。
3.微生物學檢查
(1)標本:按不同病型取淋巴結穿刺液、痰、血液等。人或動物尸體取肝、脾、肺、腫大淋巴結和心血等。陳舊尸體取骨髓。因鼠疫為法定甲類烈性傳染病,其傳染性極強,標本必須嚴格按無菌操作采取,并送指定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嚴格按操作規程檢測和鑒定。
(2)檢測方法
1)直接涂片鏡檢:檢材直接涂片或印片,分別進行革蘭染色和亞甲藍單染色,鏡檢觀察典型形態與染色性。免疫熒光試驗可用于快速診斷。
2)分離培養與鑒定:將檢材接種于血瓊脂平板或0.025%亞硫酸鈉瓊脂平板上,48小時后可形成直徑為1~1.5mmR型菌落。在液體培養基中孵育48小時可形成“鐘乳石”現象。當分離出可疑菌落時,可做涂片鏡檢、噬菌體裂解試驗、血清凝集試驗及動物實驗等進一步鑒定。
3)血清學實驗:未檢出鼠疫耶爾森菌時,可測機體血清中的抗體或鼠疫耶爾森菌抗原。
4)核酸檢測:采用PCR技術檢測鼠疫耶爾森菌核酸,因具有快速、靈敏等特點,可用于鼠疫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緊急情況下的檢測。
4.防治原則鼠疫耶爾森菌作為傳統生物戰劑的微生物之一,必須提高警惕。
在加強疫區的鼠疫監測工作的同時,滅鼠、滅蚤是切斷鼠疫傳播的重要環節,也是消滅鼠疫源的根本措施。我國目前應用EV無毒株生產活疫苗,進行皮下、皮內或皮上劃痕接種,免疫力可維持8~10個月。此外,應加強國境、海關檢疫。
治療必須早期足量使用抗菌藥物,如鏈霉素、慶大霉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