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概論》為普通髙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之一,《診斷學概論》內容共分九大章。第一至四章主要介紹臨床常見癥狀、病史采集、體格檢査、病歷書寫.和基本診斷方法,是《診斷學概論》醫學課程內容的基礎。第五章是心電圖檢査,.著重介紹心電圖測量、常見心血管疾病心電圖的診斷等。第六章為常規實.驗室的檢査和診斷,如血液、免疫、病原體等檢査,并增加了基因、染色.體診斷。第七章為影像診斷,主要介紹了超聲診斷、放射診斷及核素診斷.的基本內容。第八章主要闡述介人性診療基本技術及常用的內鏡檢査技.術。第九章為常用臨床診斷技術。從基本病因、病理、主要臨床表現和診.斷等方面加以闡述,使學生更易理解;《診斷學概論》特別增加了臨床醫學最新進.展;每章之后列有思考題或病例分析,注重提髙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體現了非臨床專業醫學教材的內容特點。
前言
第一章癥狀診斷(1)
第一節發熱(1)
第二節咳嗽與咳痰(4)
第三節咯血(5)
第四節呼吸困難(7)
第五節心悸(9)
第六節胸痛(10)
第七節黃疸(11)
第八節發紺(13)
第九節皮膚黏膜出血(15)
第十節惡心與嘔吐(16)
第十一節嘔血與便血(18)
第十二節腹痛(20)
第十三節腹瀉與便秘(22)
第十四節尿頻尿急尿痛(24)
第十五節少尿無尿多尿(26)
第十六節水腫(28)
第十七節頭痛(30)
第十八節眩暈與暈厥(32)
第十九節抽搐與驚厥(34)
第二十節意識障礙(36)
第二章問診(38)
第一節問診概述(38)
第二節問診內容(40)
第三章體格檢查(45)
第一節基本方法(45)
第二節一般檢查(47)
第三節頭部與頸部檢查(55)
第四節胸與肺部檢查(63)
第五節心臟檢查(71)
第六節腹部檢查(82)
第七節其他部位檢查(99)
第四章病歷(117)
第一節病歷書寫概述(117)
第二節病歷格式和內容(118)
第五章心電圖檢查(130)
第~-節臨床心電學基本概論(130)
第二節正常心電圖(132)
第三節心臟肥大(136)
第四節心肌缺血與ST-T改變(141)
第五節心肌梗死(144)
第六節心律失常(151)
第七節傳導異常(163)
第六章實驗診斷概論(168)
第一節實驗診斷學的概念(168)
第二節實驗診斷的影響因素和質量體系(171)
第三節實驗診斷的臨床應用和評價(177)
第四節實驗診斷的參考范圍與醫學決定水平(179)
第五節血液檢測概論(180)
第六節臨床免疫學檢驗概論(197)
第七節臨床病原體檢測概論(212)
第八節生物化學檢驗概論(218)
第九節其他實驗檢測概述(233)
第七章影像診斷概論(253)
第一節超聲診斷(253)
第二節放射診斷概論(259)
第三節核素診斷概論(272)
第八章其他診療技術簡介(281)
第一節介入性診療技術簡介(281)
第二節內鏡檢查簡介(288)
第九章臨床常用診斷技術應用(297)
實驗一體格檢查術(297)
實驗二眼底檢查術(308)
實驗三胸膜腔穿刺術(310)
實驗四腹腔穿刺術(311)
實驗五導尿術(312)
實驗六靜脈注射術(314)
參考文獻(318)
附臨床檢驗參考值(319)
第一章癥狀診斷
癥狀(symptom)是指患者主觀感受到的不適或痛苦或異常或某些客觀病態改變,如發熱、頭痛、乏力等。癥狀的表現有多種形式,有些癥狀只有主觀感覺,如疼痛、眩暈等;有些既有主觀感覺,又可通過客觀檢查發現,如發熱、黃疽等;有些是主觀感覺無異常,通過客觀檢查才發現,如肝脾大;還有些生命現象發生了數量變化(不足或超過),如肥胖、消痩、多尿、少尿等。廣義的癥狀也包括了一部分體征,如發熱、呼吸困難等。體征是指醫師或其他人客觀檢查或發現的改變。
癥狀是疾病診斷的重要線索和依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癥狀,同一癥狀也可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現。在臨床診斷疾病過程中,必須結合所有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不可憑一個或幾個癥狀而做出疾病的診斷。
癥狀學是研究癥狀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其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臨床疾病的癥狀很多,本章僅闡述幾種常見而重要的癥狀。
第一節發熱
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調控,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使體溫保持相對恒定。不同的測量方法結果有所不同。口測法(舌下)的溫度一般為363-372°C,腋下溫度比口腔約低02-05C,肛門內溫度比口腔約高02-05C。正常體溫在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且常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稍有波動。在24小時內下午體溫較早晨稍高;老年人體溫較青壯年偏低;婦女月經前及妊娠期間略高于正常;劇烈運動、勞動或進餐后體溫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動范圍不超過1C。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由于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稱為發熱(f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