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文獻檢索(第3版)》作者在第1版和第2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修訂,全書共11章,分為檢索基礎(1~2章)、檢索工具(3~4章)、專類信息檢索(5~8章)、信息利用(9~10章)和醫院信息系統與臨床信息檢索(11章)5個模塊。檢索基礎模塊包括計算機檢索原理、網絡通用檢索工具(搜索引擎);檢索工具模塊以圖書和期刊類數據庫為主,強調不同文獻數據庫的通用特征和個性化功能的展示;專類信息檢索模塊按專題組織,包括藥學、循證醫學、生物信息學、圖像視頻、互聯網特殊資源、引文、專利、學位論文等,注重各種數據庫的綜合應用;信息利用模塊主要介紹文獻管理工具的使用、文獻分析方法和資源共享;新增的醫院信息系統模塊包括常用的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實驗室信息系統、圖像存儲與通訊系統與放射信息系統等使用和醫院管理信息系統。
本教材適合醫學、藥學各專業本專科生、研究生和衛生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的學生使用,也可作為醫學生畢業后繼續教育教材。
醫學文獻檢索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醫藥院校已開設20余年,其教學內容和方式也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在不斷改革和創新。《醫學文獻檢索》在科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承蒙廣大讀者的支持和厚愛,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出版了第1版和第2版。每一次修訂總希望有所創新,本次修訂在前兩版的基礎上又做了較大的調整。
1.全新架構教材體系。全書以檢索基礎、檢索工具、專類信息檢索、信息利用為主線,模塊化構建知識體系,各模塊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
2.拓展教學內容,增加醫院信息系統與臨床信息檢索模塊。隨著衛生信息化的深入,醫院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對醫院信息系統的了解和使用成為醫學生必備的實踐技能之一。本模塊主要介紹醫院信息系統的使用,重點講授從臨床醫生、護士、檢驗師、影像醫生、藥師角度如何獲取臨床相關信息。
3.重新整合內容,更加突出重點。將計算機檢索原理、網絡通用檢索工具(搜索引擎)一并納入檢索基礎模塊;檢索工具模塊以圖書和期刊類數據庫為主;專類信息檢索模塊則按專題方式(如藥學、循證醫學、圖像、網絡學習、引文、專利等資源)組織,從綜合使用角度編寫;信息利用模塊主要介紹文獻管理工具的使用和資源共享。刪掉了手工檢索、經典醫學文獻介紹和醫學論文寫作相關內容。主要數據庫詳細講解(如CBM、PubMed、讀秀),強調不同文獻數據庫的通用特征和個性化功能的展示。
4.保留重點提示和思考題伴隨章節內容出現的編排方式。便于讀者在學習的同時思考問題,掌握重點和難點,符合學習的習慣。
第3版的修訂始于兩年之前,其間因參加了幾本教材的編寫使得本次修訂直至今年5月才最后完成。本教材雖經2次修訂,10余年的使用,從學生和同行中汲取了許多意見和建議,但限于作者水平有限,閱讀和瀏覽的網站、掌握的信息有限,定有疏漏或失當之處,懇請不吝賜教。
第一章 檢索基礎
第一節 醫學文獻基礎
第二節 檢索工具
第三節 文獻檢索的發展
第二章 搜索引擎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綜合性搜索引擎
第三節 醫學專業搜索引擎
第四節 搜索引擎評價
第五節 虛擬圖書館
第三章 圖書資源檢索
第一節 超星/讀秀
第二節 方正阿帕比
第三節 Google圖書
第四節 網絡書店
第四章 期刊文獻檢索
第一節 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
第二節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
第三節 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
第四節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鏡像版)
第五節 WinSPIRS系統的MEDLINE
第六節 PubMed檢索
第七節 BIOSIS Previews數據庫
第八節 美國化學文摘數據庫
第九節 Dialog數據庫聯機檢索系統
第十節 外文期刊全文數據庫
第五章 引文檢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ISI引文檢索
第三節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第四節 其他引文檢索資源
第六章 專類信息檢索
第一節 醫學會議文獻及其檢索
第二節 學位論文檢索
第三節 醫學專利文獻檢索
第四節 藥學信息檢索
第五節 循證醫學資源檢索
第六節 生物信息數據庫檢索
第七節 圖像視頻檢索
第七章 互聯網特殊資源檢索
第一節 博客搜索
第二節 醫學下載資源
第三節 交互學習資源
第四節 消費者健康信息網站
第八章 開放存取資源獲取
第一節 國內開放存取免費資源
第二節 國外開放存取資源
第九章 信息資源共享
第一節 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第二節 信息資源共享實踐
第十章 個人文獻管理與利用
第一節 個人文獻管理工具
第二節 文獻管理利用
第十一章 醫院信息系統與臨床信息檢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住院醫生工作站
第三節 門診醫生工作站
第四節 護士工作站
第五節 實驗室信息系統(LIS)
第六節 圖像存儲與通訊系統(PACS)、放射信息系統(RIS)
第七節 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MIS)
參考文獻
附錄信息服務常用詞匯
1.按載體形式來分載體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遠古的龜殼、陶片、竹簡到現代的紙張、錄影(音)帶、光盤、磁盤等。從載體的角度出發,文獻可以分為兩種。
(1)印刷型文獻:亦稱紙質型文獻,指多種多樣的印刷版文獻以及手稿、原始記錄、病歷檔案等。
(2)機讀型文獻:需要借助一定的機器設備方可閱讀的文獻。這類文獻主要有縮微型、視聽型以及數字化文獻。
1)縮微型文獻:以感光材料為載體,利用光學記錄技術產生的文獻,包括縮微膠卷、縮微平片等。
2)視聽型文獻:記錄的知識主體是以音像為主的文獻,如錄像帶、VCD、英語磁帶等。
3)數字化文獻:以數字化形式存儲在光、磁等介質上,如光盤、磁盤、數據流帶,并通過計算機閱讀或利用的文獻。存放于網絡的資源均可稱為數字化文獻。數字化文獻常常存儲于數據庫中,從而方便檢索。
印刷型和數字化型是主要的文獻載體形式。
2.按出版形式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常常根據出版形式來劃分。
(1)圖書(Book):圖書提供比較系統、成熟的知識,是對已發表的科研成果、生產技術和經驗或者某一知識領域進行系統地論述或總結,用于系統地學習知識,了解關于某知識領域的概要,或查找某一問題的具體答案。它往往以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研究報告及其他第一手資料為基本素材,經過分析、歸納,重新組織而成。一般分為專著、文集和參考工具三大類。正式出版的圖書都有一個國際標準書號(ISBN),其反映的內容多為3~5年前的研究水平,提供的知識較期刊和特種文獻(如專利)要遲。
(2)期刊(Periodical):期刊有固定的名稱、統一的出版形式、一定的出版規律,定期并長期連續出版,是連續出版物的主要類型。每一種期刊都有一個連續出版物編號或稱國際標準刊號(ISSN)。對某一問題需要深入了解時,較普遍的辦法是查閱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