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科技政策導論》從理論基礎、政策工具和政策過程三個方面建構了公共科技政策的時代背景、理論內涵和研究框架。理論基礎方面,本書以糾正市場失靈、防范政府失靈、彌補系統失靈、修正倫理失范為基礎構建公共科技政策的理論原點,論述了公共科技政策消除四個失靈或失范的基本路徑。政策工具方面,《公共科技政策導論》將政策工具分為供給面、需求面和環境面,以此為分析對象,詳細研究科技計劃、科技規劃、科技投入、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稅收補貼等各類政策工具的作用機理和績效。政策過程方面,《公共科技政策導論》提出了以有限政府、公眾參與為重點的公共科技政策過程理論,努力界定政府在干預技術創新中的政策邊界。
一、公共科技政策的時代背景
在21世紀的頭20年,我國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就是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國家創新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明確政府在促進科技創新中的角色和定位,厘清政府干預科技創新活動的邊界和政策工具,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應有之義,也是重點任務。在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干預哪些科技活動以及如何干預科技活動,如何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都是這場偉大歷史征程中不可回避的命題。現有的研究成果不斷地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離問題的完全解答還有很遠的距離。現有創新研究關注科技進步和高技術產業的演進規律,關注企業的組織、管理和技術創新,卻對公共政策與科技創新的內在互動機制及其微觀機理著力不多;而在現有的公共政策的研究范疇中,對科學技術的經濟學解釋以及更深入的、基于公共政策的分析則少之又少。 國際上著名的權威刊物前任主編本.馬丁(Ben Martin)在回顧科技創新領域50年的發展時,就指出科技創新和公共政策的交叉研究正是目前學術界的一個顯著不足和亟待彌補的學術前沿”。
回答上述問題并推動科技創新理論與公共政策理論的結合,就成為學術界以及政策界的一項學科建構的使命。這項學科建構,不僅要求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去拓展并深化現有的科技創新理論,洞悉并闡述科技創新過程的經濟學規律,還要從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機制出發,分析各個創新主體,尤其是政府、科技界、私人企業以及公眾在創新過程中的定位與互動機制;不僅要探究政策過程各個階段的特點和規律,還要回答各種政策工具的政策績效;不僅要關注公共政策如何影響科技創新,還要回答科技創新如何影響公共政策與社會的發展。因此,以政府的科技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公共科技政策,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召喚下,正在越來越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和前沿領域,成為公共政策學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活躍分支。
公共科技政策學科的興起,不僅來自理論創新的內在發展動力,更來自于實踐,特別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現實需求, 以及當前中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兩大尖銳挑戰:其一是計劃經濟的慣性思維導致政府在管理科技活動中的定位, 以及科技創新政策的理念和政策工具不能適應市場機制下科技創新的需求;其二是全球化時空坐標所導致的全球科技規制對我們的公共科技政策制度安排提出新的、更高的戰略要求。這兩個挑戰構成了當下中國公共科技政策在國內和國外雙重情境下的核心命題。
第一個挑戰是,現階段我國政府管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思維仍然囿于計劃體制的框架,導致科技創新政策的理念、工具和過程在不同程度上殘存著“計劃”的影子,不能順應市場經濟的時代潮流,與現實需求發生脫節。
在政策理念方面,政府未將市場、企業和消費者置于資源配置和產業競爭的主體地位,罔顧政策的成本,過多地直接介入微觀的發展過程。例如,政府習慣于大包大攬、主導產業的發展,過多地動用“國之重器”的稅收、土地優惠等政策刺激企業發展,用政府財政直接介入企業的財務危機。有時政府又對企業管制過緊,采用行政手段設置市場進入的“門檻”。過多不適宜的行政審批制度使得高技術企業的業務發展受到很大掣肘,增加其交易成本。有時政府又經常采取“運動式”舉措,不顧各地實際而傾力搶上一些產業,造成“運動式”產業升級或重復建設。例如,一些地方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做獲得政策支持、促進短期經濟增長、迎合上級認同的“戰術”,脫離本地的比較優勢;眾多企業無心投資于長期研究和核心技術研發,而是快速上馬技術附加值較低的產業鏈中下游項目來獲得財政補貼,甚至弄虛作假。例如,在光伏、LED產業政策的刺激下,這些產業的下游封裝環節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壓價競爭的情況較為嚴重。有時政府政策體現出較強的“實用主義”導向,科技投入過多地流向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對基礎研究的投資明顯較少。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在R&D總額中的比例非常低,一直在4%左右,遠遠落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15%-25%的比例。
……
第一篇理論篇
第一章 概念與范疇
第一節 科學、技術與創新
第二節 公共政策
第三節 科技活動的風險
第二章 市場失靈
第一節 市場失靈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科學技術活動的經濟學特性
第三節 重要概念辨析
第四節 科學技術活動的市場失靈——死亡之谷
第五節 消除市場失靈的政策選擇
第三章 政府失靈
第一節 政府失靈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科技活動中的政府失靈
第三節 政府科技資源
第四節 防范政府失靈的政策取向
第四章 倫理失范
第一節 打開的“潘多拉”之盒
第二節 政府干預倫理失范的理論原點
第三節 政府干預倫理失范的公共政策選擇
第五章 系統失靈
第一節 科技活動中的系統與系統失靈
第二節 創新系統的模式比較
第三節 系統失靈的具體形態
第四節 防范系統失靈的政策取向
第六章 科技活動的測量和指標
第一節 社會科學變量的測量
第二節 科技活動的測量
第三節 國內外重要科技活動測量指標
第四節 若干重要科技活動基本指標
第五節 科技活動復雜指標
第二篇工具篇
第七章 科技政策工具總論
第一節 公共政策工具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公共科技政策工具的結構體系
第三節 公共科技政策工具的應用
第八章 政策計量
第一節 文獻計量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第二節 中國公共科技政策文獻
第三節 中國公共科技政策文獻的時間序列分析
第九章 科技規劃
第一節 科技規劃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科技規劃的內容和功能
第三節 科技規劃的制定過程
第四節 科技規劃制定的若干常用方法
第十章 科技計劃
第一節 科技計劃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中國的科技計劃體系
第三節 科技計劃的政策過程
第四節 科技計劃的評估
第十一章 科技經費投入
第一節 科技經費投入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中國的科技經費投入
第三節 政府科技經費投入的國際比較
第四節 中國科技經費投入面臨的若干挑戰
第十二章 科技金融
第一節 科技金融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科技稅收
第三節 科技貸款與擔保
第四節 可再生能源的政府補貼
第十三章 知識產權
第一節 知識產權的概念與性質
第二節 知識產權制度發展中的科技創新觀
第三節 作為科技政策工具的知識產權制度
第四節 知識產權政策與科技計劃
第十四章 技術轉移
第一節 技術轉移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技術轉移的四個層面
第三節 國際技術轉移
第十五章 大學與企業合作
第一節 大學與企業合作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我國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模式
第三節 由校辦產業到“校有”產業
第四節 高校上市公司
第十六章 國際技術管制
第一節 國際技術管制的歷史沿革與管制手段
第二節 美國對華技術管制的歷程與趨勢
第三節 以自主創新突破國際技術出口管制
第十七章 政府采購
第一節 政府采購的一般概念與特點
第二節 政府采購與科技創新
第三節 我國創新導向型政府采購政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第十八章 技術標準
第一節 技術標準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技術標準制定的公共政策含義
第三節 技術標準與技術創新過程
第三篇過程篇
第十九章 科技政策過程
第一節 政策過程基本理論
第二節 公共決策模式的理論演變
第三節 中國公共科技政策制定模式及其優化
第四節 公共科技政策決策模式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第五節 863計劃決策過程中的政治精英與科學精英
第二十章 科技政策的主體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主體
第二節 公共科技政策的制定主體
第三節 公共科技政策制定主體的影響力
第二十一章 社會可接受度
第一節 社會可接受度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影響技術創新社會可接受度的因素
第三節 社會可接受度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第二十二章 技術的示范
第一節 示范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示范的類型和目標
第三節 示范的公共政策特性
第四節 政府干預示范
后記
我國目前科技貸款關注的重點在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因為導致市場失靈的科技貸款特征主要體現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上。目前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銀行“借貸”的困境。盡管近幾年面向中小企業的銀行信貸額增加很快,但相比于大企業和傳統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得到一般商業銀行貸款的概率仍然不大。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銀行企業貸款幾乎覆蓋所有的大企業,中型企業高達80%以上,而80%的規模以下小企業很難獲得信貸規模在500萬元以下小企業貸款占比不足5%。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貸款利率相比大企業普遍上浮20%。
科技貸款固有的信息不對稱性、高風險性以及我國信貸風險轉移難等因素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不易獲得貸款,此外還有一些我國獨特的制度原因增添了貸款難度。
從貸款條件看,我國缺少齊備的知識產權質押制度。知識產權質押是指知識產權權利人以合法擁有的專利權、注冊商標專用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為質押標的物出質,經評估作價后向銀行等融資機構獲取資金,并按期償還資金本息的一種融資行為。將知識產權質押作為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的主要抵押手段,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企業積極將研發成果轉化為知識產權,甚至進一步商業化以擴大企業的無形資產。因為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科技型中小企業只能以知識產權抵押。但是我國尚未建立完備知識產權質押制度,盡管少數銀行已經試行,但更多銀行尚未推出系統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