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子技術及其應用》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光電子技術及其相關應用。第1章介紹光的基本屬性,強調光的相干性。為全書討論的內容奠定基礎;第2~4章介紹激光產生的基本理論與典型激光器,激光應用中的基本技術,激光在大氣、水下和光纖中的傳輸特性;第5~7章介紹光電子技術應用中常用的無源器件,光電探測技術及器件,以及光電子技術在精密測量、光信息處理、激光通信、激光雷達與制導、光纖傳感、激光加工等領域中的應用。
《光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可作為光電子技術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以及電子信息類非光電子技術專業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為從事光電子技術及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光電子技術及其應用》特點: 清晰的物理概念,適應非光電專業的教學需求 廣泛的涉獵面,普及多樣性的光電子技術知識 重視相干光應用,全面反映光電子技術的新進展 豐富的思考題,幫助讀者鞏固光電子技術基本知識
21世紀,人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鮮明特征是支撐這個時代的重要基礎產業(如能源、交通、材料、信息等)將得到高度發展,能充分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多方面的需求。
與信息產業相應的信息科學的基礎是電子學與電子技術、光子學與光子技術。電子學與電子技術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現已處于高度發展的水平,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并且已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目前正由微電子學與技術向納米電子學與技術、分子電子學與技術發展。光子學與光子技術可以認為是從1960年激光器誕生才開始出現的一門新型科學與技術,目前正處于成長與發展時期。光子學的概念是在1970年由荷蘭科學家Polder-vaart首先提出來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龔祖同、錢學森在70年代就已指出,“光子學是一門與電子學平行的科學”。作為光子學與光子技術發展的一個階段,目前的光電子學與光電子技術正迅速地發展。
一般認為,光電子學與光電子技術是光學與電子學的結合。光電子學與光電子技術在理論上主要研究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特性,在應用上主要研究光的產生、傳輸、控制、探測及各種應用。需要指出的是,光電子學與光電子技術作為高新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始于激光器的誕生;光電子學與光電子技術是伴隨微電子學與微電子技術、材料學等諸多學科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光電子學與光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遍及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其不斷地向其他學科領域滲透,同時也推動著其他學科的發展。
鑒于目前我國光電子學與光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地位,除了從事光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需要深入系統地學習和研究外,許多將來從事諸如微電子技術、材料、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工作的非光電子(激光)技術專業的學生,也需要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有了解。因此,需要有一本專門針對非光電子(激光)技術專業學生系統學習光電子(激光)技術的教科書。本書就是為此目的編寫的。
作者長期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從事光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工作,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非光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講授“光電子技術”課程,并于1994年和2000年分別作為“八五”、“九五”全國電子信息類專業部級規劃教材,編著出版了兩本《光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在此基礎上,作者編寫了本書。全書共分7章,較全面、系統地介紹有關激光產生的基本理論基礎,典型的激光器件,光電子技術應用中的基本激光技術和光學元器件,光在光纖、大氣和水下傳輸,光電探測技術和器件,以及有關光電子技術在精密測量、光學全息及光信息處理、光纖通信、激光雷達與制導、光纖傳感、激光加工等諸多領域內的應用。根據非光電子技術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本書的編寫著重于基本概念和物理模型,盡量避免繁雜的數學推導。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科交叉,本書取材廣泛,并盡可能反映光電子技術的最新進展。此外,在每一章后還備有一些思考題和參考文獻,以幫助讀者自學和進一步研究。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光的基本屬性
1.1 光的波粒二重性
1.2 光的電磁理論
1.2.1 光電磁波
1.2.2 電磁波譜
1.2.3 光的能量及其量度單位
1.3 光的相干性
1.3.1 基本概念
1.3.2 普通光源的相干性
1.3.3 激光器的相干性
思考題1
參考文獻
第2章 激光器
2.1 激光器的組成
2.2 激光器工作原理
2.2.1 激光工作物質的增益特性
2.2.2 光的受激放大與振蕩
2.2.3 光學諧振腔及模式特性
2.2.4 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2.2.5 激光特性
2.3 高斯光束的傳輸
2.3.1 基模高斯光束
2.3.2 高斯光束的傳輸規律
2.3.3 高斯模的匹配
2.3.4 利用q參數討論高斯光束的傳輸問題——ABCD定則
2.4 典型激光器
2.4.1 激光器的分類
2.4.2 固體激光器
2.4.3 氣體激光器
2.4.4 染料激光器
2.4.5 半導體激光器
思考題2
參考文獻
第3章 激光基本技術
3.1 幾種物理效應
3.2 激光調制及激光調制器
3.3 激光偏轉技術
3.4 激光脈沖技術
3.4.1 調Q技術
3.4.2 鎖模技術
3.5 激光選模技術
3.5.1 橫模選擇技術
3.5.2 縱模選擇技術
3.6 激光穩頻技術
3.6.1 激光器的頻率穩定度和再現度
3.6.2 影響頻率穩定的因素
3.6.3 穩頻技術
3.7 激光頻率變換技術
3.7.1 非線性光學概述
3.7.2 光倍頻——二次諧波產生(SHG)技術
3.7.3 光參量振蕩器
思考題3
參考文獻
第4章 激光傳輸
4.1 光在介質中的傳播
4.1.1 光在介質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4.1.2 光在單層介質膜上的反射
4.1.3 光在晶體中的傳播規律
4.2 激光在大氣中的傳播
4.2.1 大氣衰減
4.2.2 大氣湍流效應
4.3 激光在水中的傳輸
4.3.1 激光在水中傳輸的衰減特性
4.3.2 激光在水中傳輸的散射效應
4.4 激光在光纖中的傳輸
4.4.1 光纖結構
4.4.2 光在光纖中的傳播原理
4.4.3 光纖的傳輸特性
4.4.4 特殊光纖
思考題4
參考文獻
第5章 常用光學元件
5.1 基本光學元器件
5.1.1 反射器
5.1.2 法布里—珀羅標準具
5.1.3 光柵
5.1.4 偏振器
5.1.5 波片
5.2 光隔離器及環流器
5.2.1 光隔離器
5.2.2 環流器
5.3 光纖無源器件
5.3.1 自聚焦透鏡
5.3.2 光纖定向耦合器
5.3.3 光合波分波器
5.3.4 光衰減器
5.3.5 光開關
思考題5
參考文獻
第6章 光電探測技術
6.1 光電探測物理基礎
6.1.1 光電探測的物理效應
6.1.2 光電轉換定律
6.1.3 光電探測器的特性參數和噪聲
6.2 光電探測器件
6.2.1 光電倍增管
6.2.2 光電導探測器
6.2.3 光伏探測器
6.2.4 特種光電探測器
6.3 光電探測技術
6.3.1 直接探測技術
6.3.2 光外差探測技術
思考題6
參考文獻
第7章 光電子技術應用
7.1 精密測量應用
7.1.1 干涉測長
7.1.2 激光測徑
7.1.3 激光測速
7.1.4 轉動測量
7.2 激光全息及光信息處理
7.2.1 激光全息
7.2.2 光學信息處理
7.3 激光通信
7.3.1 光纖通信
7.3.2 激光大氣通信
7.3.3 激光衛星通信
7.3.4 激光水下通信
7.4 光纖傳感
7.4.1 光纖傳感技術
7.4.2 幾種典型光纖傳感器
7.5 光信息存儲技術
7.5.1 光盤存儲技術
7.5.2 激光唱機
7.6 激光雷達和制導
7.6.1 激光雷達
7.6.2 激光制導
7.7 激光在工業加工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著光明的世界里,光是我們最熟悉的現象之一,沒有光就沒有人類。那么,光是什么?光的本質是什么?光的基本屬性是什么?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只有了解了光的本質,認識了光的基本屬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光龜子學、光電子技術。
人們對于光的本質、基本屬性的認識過程,也就是光科學發展的歷史過程。回顧整個光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人們一直圍繞著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進行著激烈地爭論。
早在17世紀,西方對于光的本質的認識就形成了兩種對立的學說:一種是以牛頓(Newton)為首的微粒說,他們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微粒流;另一種是以惠更斯(HIlygens)為首的波動說,他們認為光是在彈性介質中傳播的波動。在當時的生產水平條件下,這兩種學說都可以解釋一定的光學現象,但又顯示不出哪種理論更優越。由于牛頓在科學界的威望極高,加之微粒說能較自然地說明光的直進現象,微粒說一時占了上風,致使波動說觀點被忽視,甚至被遺忘近百年。
到了19世紀,人們進行了有關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的實驗,這些現象都是光的波動性的基本特征,與微粒說格格不入。直到19世紀中期,麥克斯韋(Maxwell)電磁理論的提出和發展,才確認光是一種電磁波,否定了惠更斯的機械波動說。19世紀末,邁克耳孫(Mich-elson)干涉實驗進一步摒棄了有關“以太”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