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第2版)/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
第一節 病因
中醫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包括外因與內因兩個方面。其中,外因有外感六淫、感受特殊之毒、外來傷害等,內因有情志內傷、飲食失宜、過勞損傷等。
一、外感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能直接或間接地侵害人體而導致外科疾病的發生。《外科啟玄》說:“天地有六淫之氣,乃風寒暑濕燥火,人感受之則營氣不從,變生癰腫療癤。y六淫致病,只有在人體抗病能力低下時,才能成為發病的條件,但有時六淫邪毒的毒力特別強盛,超過了人體正常的抗病能力,也能直接造成外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六淫所致的疾病大多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溫、風熱,易患熱瘡、風熱瘡;夏季多暑熱,易生暑癤、暑濕流注;秋季多燥,易患皮膚干燥、皮膚干燥性瘙癢等;冬季多寒,易患凍瘡、脫疽等。六淫邪毒致病與環境有關,如北方多風寒,患脫疽、凍瘡者多;南方多濕熱,患足癬、痱子者多。六淫邪毒致病,可一邪獨犯,亦可合邪致病。六淫邪毒致病范圍相當廣泛,它包括現代醫學生物性(細菌、病毒、原蟲等)、物理性(高熱、低溫)、化學性(藥物刺激)以及抗原抗體反應等多種因素引起的疾病。
(一)風邪
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是最常見的病因。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其性開泄,風性上行,故發病急,病勢快,游走迅速,多為陽證,多侵犯人體上部,見頭項宣腫,皮色紅,如頸癰、抱頭火丹等。風犯肌膚,則見各種斑疹,風團,成塊成片,或白或紅,此起彼消,或皮膚干燥脫屑、瘙癢,但無滋水,不糜爛,如癮疹(蕁麻疹)。風邪致病特點:其腫宣浮,患部皮色或紅或不變,痛無定處,走注甚速,常伴惡風、頭痛等全身癥狀。
(二)寒邪
寒主收引,寒勝則痛,寒邪侵襲人體而致局部氣血凝滯,血脈循行失常,易患凍瘡、脫疽等病。寒為陰邪,致病一般多為陰證,常侵襲人之筋骨關節,患部多表現為色紫青黯,不紅不熱,腫勢散漫,痛有定處,得暖則減,化膿遲緩,常伴惡寒、四肢不溫、小便清長等全身癥狀。
(三)暑邪
暑為熱邪,行于盛夏,暑多夾濕。由于外受暑熱,蘊蒸肌膚,汗出過多,或汗出不暢,以致暑濕逗留,易生痱子;復經搔抓,破傷染毒,即可發生暑癤,甚至導致暑濕流注。暑為陽邪,具有熱微則癢、熱甚則痛、熱勝肉腐等特征,故其致病多為陽證,患部焮紅、腫脹、灼熱、糜爛、流膿,或伴滋水,或癢或痛,其痛遇冷則減,常伴口渴、胸悶、神疲乏力等全身癥狀。
(四)濕邪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致病每多纏綿難愈,或反復發作。濕性下趨,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多與濕邪有關。濕邪致病,常與風、寒、暑、熱兼夾為患,外科疾病中以濕熱、暑濕致病多見,如臁瘡、下肢丹毒、暑濕流注等。濕邪致病特點:局部腫脹、起水皰、糜爛、滲液、瘙癢,常伴納差、胸悶腹脹、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膩、脈濡或緩等全身癥狀。
(五)燥邪
燥邪為病,有涼燥與溫燥之別,在外科疾病的發病過程中,以溫燥者居多。燥為陽邪,易傷陰液,多致皮膚干燥皸裂。燥邪致病特點:易侵犯手足、皮膚、黏膜等部位,出現患部干燥、枯槁、皸裂、脫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癥狀。
(六)火邪
火邪屬熱。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溫熱之邪所引起,如疔瘡、有頭疽、癰、丹毒等。火為陽邪,其病一般多為陽證。火邪致病特點:發病迅速,來勢猛急,局部焮紅灼熱,腫勢皮薄光澤,疼痛劇烈,容易化膿腐爛;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干結等全身癥狀。外科瘡瘍疾病大多表現為熱毒、火毒的證候,故瘡瘍的病因以熱毒、火毒最為常見,故《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說:“癰疽原是火毒生。”
二、感受特殊之毒
特殊之毒包括蟲毒、蛇毒、瘋犬毒、漆毒、藥毒、食物毒和疫毒、無名毒。外科疾病中,可因蟲獸咬傷,感受特殊之毒而發病,如毒蛇咬傷、狂犬病;有因蟲蜇刺傷后引起的蟲咬皮炎;接觸疫畜如牛、馬、羊而感染疫毒的疫疔;一些人由于稟性不耐,接觸生漆后而發漆瘡;服用某些藥物或食物后引起疾病,如藥毒(藥物性皮炎)、癮疹(蕁麻疹)等;此外凡未能找到明確致病的病邪也稱為毒,如無名腫毒。毒的致病特點是:發病迅速,常伴有疼痛、瘙癢、麻木、發熱、口渴、便秘等全身癥狀。有的具有傳染性,如疫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