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由國內7所高等院校參與編寫,主要供醫學檢驗專業使用。本教材在強調醫學檢驗專業基本實驗技術和操作的基礎上重視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的開展。全書共分基本實驗技術、經典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四篇。基本實驗技術主要介紹臨床免疫學檢驗工作中常用到的樣本采集和免疫細胞分離技術以及常用實驗動物。經典驗證性實驗主要由經典的免疫學實驗組成。綜合性實驗中主要包括抗體的制備、ELISA方法的建立、機體免疫功能的評價、臨床免疫學檢驗以及自動化儀器和試劑盒簡介等內容。創新性實驗介紹了臨床免疫學檢驗創新實驗設計的一般過程并列舉了部分創新實驗選題。本教材通過基本實驗技術和經典驗證性實驗的教學可以達到驗證理論和培養學生的基本免疫學實驗技能的目的。綜合性實驗的教學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組織和駕馭大型綜合實驗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提前了解臨床實驗室使用的儀器和開展的實驗項目,為臨床實習和從事臨床免疫學檢驗工作打下基礎。創新性實驗設計可為醫學檢驗學生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本教材也可用做臨床醫學、醫學影像、醫學麻醉、法醫學、預防醫學以及藥學等專業實驗教學的參考用書。
隨著21世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既向縱深發展、不斷分化,又互相滲透、不斷融合;同時,新興學科與邊緣學科的興起、新技術的應用、信息量的劇增,對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必將促進醫學教育的全面改革。實驗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已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目前,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存在不少弊端和不足:以學科為基礎構建的課程體系,忽略了生命科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學科體系繁多,相互孤立,學科間聯系不夠;實驗室分散,功能單一,設備重復購置,資源浪費,效率低下,調配困難;實驗教學內容陳舊,手段落后,方式老化,實驗內容以驗證理論為主,缺少現代醫學實驗內容;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這些明顯滯后于現代醫學的發展,影響教學質量,不利于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難以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的醫學人才。如何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的新型醫學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積極創新醫學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平臺的建設。積極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明確了醫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根據教育部精神,要對傳統醫學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最大限度地整合有限資源,優化重組教學實驗室,依托相關學科優勢,與學科建設相結合,構建開放共享的實驗教學中心,力求突出和貫徹執行教育部提出的“三基”、“五性”和注重實用性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的醫學實驗教學體系,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觀念,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要統籌協調,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建立起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驗教學體系。
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科學整合實驗教學內容,打破既往學科框架,按新構建的科學體系,編寫適合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配套實驗教材已顯非常迫切。在科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國高等院校醫學實驗教學規劃教材》編委會以廣東醫學院為主體,協同重慶醫科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33所高等醫藥院校相關專業的167名專家、教授共同編寫了這套實驗教學系列教材。
第一篇 基本實驗技術
第一章 常用實驗動物簡介
實驗一 小鼠、豚鼠、家兔的抓取、固定和處死
實驗二 實驗動物的免疫接種法
第二章 免疫學檢驗的標本采集
實驗三 人靜脈采血
實驗四 動物血液標本的采集
第三章 免疫細胞的分離技術
實驗五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
實驗六 尼龍棉柱法分離人外周血T細胞
實驗七 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制備
實驗八 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分離
第二篇 經典驗證性實驗
第四章 免疫沉淀實驗
實驗九 雙向免疫擴散試驗
實驗十 單向免疫擴散試驗
實驗十一 對流免疫電泳試驗
實驗十二 免疫電泳試驗
實驗十三 免疫濁度測定
第五章 免疫凝集實驗
實驗十四 直接凝集試驗
實驗十五 間接凝集試驗
實驗十六 間接凝集抑制試驗
第六章 免疫標記技術
實驗十七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實驗十八 酶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實驗十九 免疫熒光抗體技術
實驗二十 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
實驗二十一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
實驗二十二 斑點金免疫滲濾試驗
實驗二十三 膠體金免疫層析試驗
第七章 細胞免疫功能檢測技術
實驗二十四 淋巴細胞增殖試驗
實驗二十五 T細胞亞型分析
第八章 天然免疫功能測定
實驗二十六 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測定
實驗二十七 中性粒細胞吞噬殺菌功能測定
實驗二十八 單核/巨噬細胞功能測定
實驗二十九 NK細胞功能檢測
實驗三十 溶菌酶測定
實驗三十一 C-反應蛋白檢測
第九章 超敏反應的檢測
實驗三十二 豚鼠過敏反應
實驗三十三 皮膚速發型超敏反應檢測
實驗三十四 血清總IgE的檢測
實驗三十五 特異性IgE的測定
第三篇 綜合性實驗
第十章 多克隆抗體的制備
實驗三十六 免疫血清的制備、純化及鑒定
第十一章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
實驗三十七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
第十二章 ELIsA檢測方法的建立
實驗三十八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IL-2方法的建立
第十三章 機體免疫功能的評價
實驗三十九 機體免疫功能的綜合評價
第十四章 臨床免疫學檢驗
實驗四十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學檢驗
實驗四十一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學檢驗
實驗四十二 腫瘤標志物的檢測
第十五章 免疫自動化分析系統和試劑盒簡介
實驗四十三 免疫自動化分析系統簡介
實驗四十四 常見免疫檢驗試劑盒簡介
第四篇 創新性實驗
第十六章 實驗選題、設計、實施與總結
第十七章 創新性實驗選題參考
參考文獻
附錄
(2)標記試管:在試管上貼標簽,注明病人姓名、項目名稱、采集日期、門診或住院號。
(3)消毒雙手:采血前,操作人員應用肥皂(或消毒液)和水洗手。
(4)選擇靜脈:靜脈采血多采用位于體表的淺靜脈,通常采用肘部靜脈、手背靜脈等。小兒可采頸外靜脈血液,成人采血位置多用肘前靜脈,因其粗大、容易辨認(圖2-3)。采血前,要求受檢者端坐在實驗臺前,將前臂放在實驗臺上,掌心向上,并在肘下放一枕墊。臥床受檢者要求前臂伸展,暴露穿刺部位。
(5)檢查注射器:打開一次性注射器包裝,左手持針頭下座,右手持針筒,將針頭和針筒緊密連接,并使針頭斜面對準針筒刻度,抽拉針栓檢查有無阻塞和漏氣,最后排盡注射器中的空氣并保持針頭無菌狀態。
(6)消毒:用30g/L碘酊棉簽自所選靜脈穿刺處順時針方向,從內向外消毒皮膚,待碘酊揮發后,再用75%酒精棉簽以同樣方式拭去碘跡。
(7)扎壓脈帶:在采血部位上端5~10cm處,將壓脈帶繞手臂一圈打一活結,壓脈帶末端向上。囑病人握拳,使靜脈隆起。如靜脈不明顯時,可囑病人握緊和放松拳頭幾次,使其充盈后采血,對于較肥胖病人,可用左手食指消毒后在肘前輕壓,再抬起如觸到有波動感,即為肘前靜脈(圖2-4)。
(8)穿刺:取下針頭無菌帽,以左手拇指固定靜脈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頭下座,使針頭斜面和針筒刻度向上,沿靜脈走向使針頭與皮膚成30。角斜行快速刺人皮膚,然后成5。向前穿破靜脈壁進入靜脈腔。見回血后,將針頭順勢探入少許,以免采血時針頭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腫,同時立即去掉壓脈帶。
(9)抽血:用左手緩緩向后拉注射器針栓,到達采血量刻度后停止。若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裝置,當針頭進入血管后會見少量回血,將真空采血管插入試管托內采血針中,因試管內負壓作用,血液自動流人試管,到達采血量刻度后拔出試管即可(圖2-4)。
(10)止血:囑受檢者松拳,用消毒棉簽壓住進針部位,迅速向后拔出針頭。繼續以適當壓力按住消毒棉簽3分鐘至止血為止。
(11)放血:從注射器上取下針頭。將血液沿試管壁緩緩注人,到達標記處。含抗凝劑試管需迅速輕輕顛倒混勻幾次。
(12)采血完畢,應再次核對病人姓名和編號。用過的器材應放在固定的回收箱內,不能隨意丟棄,污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