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中醫婦科學》自2013年出版以來,得到了全國各高等醫學院校廣大師生的認可和贊賞,對培養我國高層次的中醫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完善教材內容、提高教材品質,適應當下“教學十信息技術”的時代要求,本教材以第一版教材為基礎,按照教育部中醫專業本科教育標準要求,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強化質量意識,突出創新,在以下方面進行了修訂:①更新了知識內容,增補了近年來中醫治療有優勢和特色的疾病和內容,刪減了臨床不常見疾病;②更注重臨床實用性,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接軌,參考了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如《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等;③豐富了教材形式和內容,增加了數字化資源內容(以二維碼形式體現)。
本教材編委會由全國9所高等醫學院校的12名專家、教授組成,多數編委參加了第一版教材的編寫,有深厚的編寫基礎。全書分為總論、各論和附論三部分。總論主要介紹中醫婦科學發展簡史,中醫對女性生殖臟器解剖和生理特點的認識,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與辨證、治療、預防與保健等基礎理論和知識;各論主要介紹女性特有疾病的診療規律等,是本教材的重點;附論主要介紹西醫婦產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教材后還附有中醫婦科病歷格式及書寫要求,以及方劑匯編,以便查閱。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寧夏醫科大學、西南醫科大學及其他參編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中醫婦科學(第2版)/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
(三)血寒證
1.虛寒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紅,質清稀;精神倦怠,小腹隱痛,喜溫喜按,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弱。
證候分析陽氣不足,陰寒內盛,臟腑失于溫養,氣血生化不足,沖任不能按時充盛,血海滿溢延遲,故月經遲至,量少,色淡,質稀;陽氣不足,故精神倦怠;陽虛中寒,胞脈失于溫養,故經行小腹隱隱作痛,喜溫喜按;陽虛腎氣不足,二便失司,故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脈沉遲或細弱,均為陽虛中寒之征。
治療法則溫經扶陽,養血調經。
方藥舉例艾附暖宮丸(《沈氏尊生書》)。
艾葉香附吳茱萸肉桂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黃芪續斷
若小腹冷痛,腹脹便溏者,上方去當歸、生地黃,酌加木香、炮姜、小茴香;腰酸無力,小便清長者,酌加巴戟天、杜仲、補骨脂。
2.實寒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紫暗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脈沉緊或沉遲。
證候分析寒客沖任,血為寒凝,運行不暢,血海不能按期滿溢,故月經遲至,量少,色紫暗有塊;寒凝血瘀,“不通則痛”,故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脈沉緊或沉遲,均為實寒之征。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人參當歸川芎白芍肉桂莪術牡丹皮甘草牛膝
若經血塊多者,酌加五靈脂、蒲黃等以活血化瘀;若經行腹痛者,加小茴香、艾葉、香附、延胡索以散寒止痛;月經過少者,酌加丹參、益母草、雞血藤養血活血調經。
(四)氣滯證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后,量少,經色暗紅或有血塊;乳房、兩脅、少腹脹痛,或精神抑郁,胸悶不舒;舌象正常,脈弦。
證候分析氣機郁滯,血行受阻,沖任氣血運行不暢,血海不能按時滿溢,故月經錯后,量少;氣滯血瘀,故經色暗紅,或有小血塊;肝郁不疏,氣機不暢,經脈壅滯,故乳房、兩脅、少腹脹痛;精神抑郁,胸悶不舒,脈弦等,均為氣滯之征。
治療法則理氣行滯,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烏藥湯(《蘭室秘藏》)。
烏藥香附木香當歸甘草
若小腹脹痛甚者,酌加檳榔、延胡索;乳房脹痛明顯者,酌加柴胡、川楝子、王不留行、皂角刺、荔枝核等。
(五)痰濕證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紅,質黏稠;形體肥胖,脘悶惡心,口膩多痰,或帶下量多黏膩;舌胖大,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內盛,滯于沖任,氣血運行不暢,血海不能如期滿溢,故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黏;痰濕流注下焦,損傷任帶,任脈不固,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痰濕內停,礙脾運化,故形體肥胖,脘悶惡心,口膩多痰;舌胖大,苔白膩,脈滑,均為痰濕之征。
治療法則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芎歸二陳湯(《丹溪心法》)。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川芎當歸
若脾虛食少,神倦乏力者,酌加人參、白術、砂仁;若痰阻中焦致脘悶嘔惡者,酌加藿香、薏苡仁、木香;帶下量多,質黏者,酌加杏仁、蒼術、車前子、牛膝;濕郁化熱,而有口苦、苔黃膩者,加黃連、鉤藤、牡丹皮。
【轉歸及預后】
本病治療得當,多能痊愈;若伴經量過少,經期縮短,可發展為閉經,故應積極治療。
【預防及調攝】
(1)平素忌常服寒涼生冷之品,經期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血為寒凝,致使經期延后。
(2)平時宜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極,氣郁血滯,血行不暢,則易致月經后期。
【文獻摘錄】
《丹溪心法》:過期而來,乃是血虛。
《景岳全書·婦人規》:凡血寒者,經必后期而至。凡陽氣不足,血寒經遲者,色多不鮮,或色沉黑,或澀滯而少,其脈或微或細,或沉遲弦澀,其臟氣形氣必惡寒喜暖。凡此者皆無火之證……治宜溫養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