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簡要介紹與金屬工藝有關的基本知識,第2~9章分別針對基本金屬工藝中的鑄造,鍛造,焊接,車削加工,刨削、銑削、磨削加工,鉗工加工,數控加工,特種加工進行了介紹。在第2~9章,每章分為基礎、實訓內容與操作兩大部分,章后附有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全書的內容編排有利于學生根據實習工種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及實際操作。
《金屬工藝實訓指導》可作為普通本科、高職高專、成人教育、廣播電視大學等機械類、近機械類工科專業學生“金屬工藝實習”、“專業技術訓練”的實訓指導書,也可作為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的學習參考書。
近年來,我國的工程實踐教學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為進一步適應課程改革的新形勢和實踐教學要求,編者在認真總結多年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本書。
在編寫本書時,編者從高等學校金屬工藝實訓的實踐出發,確定了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教材特色。在編寫過程中,對基礎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突出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強化學生的實訓操作。本書內容豐富,文字簡明通順,插圖清晰生動,易為讀者接受和掌握。
本書盡可能地采用了法定計量單位及最新的國家標準。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還得到許多實訓指導教師、工人的誠懇指導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書參考了大量的相關教材和資料,所有參考文獻均已在書后列出,在此對文獻作者表示由衷的謝意。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上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不妥或疏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前言
第1章 基本知識
1.1 金屬材料的基本知識
1.1.1 常用金屬材料
1.1.2 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
1.2 金屬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識
1.2.1 金屬切削加工及其種類
1.2.2 零件加工質量和生產率
1.2.3 機械加工的切削用量
1.2.4 常用量具
思考題
第2章 鑄造
2.1 鑄造基礎
2.1 I1型砂的組成和性能
2.1.2 鑄型的組成和造型工具
2.1.3 型砂的制備
2.1.4 造型方法
2.1.5 合金的澆注
2.1.6 鑄件缺陷分析
2.2 實訓內容與操作
思考題
第3章 鍛造
3.1 鍛造基礎
3.1.1 鍛造生產過程
3.1.2 自由鍛造
3.2 實訓內容與操作
思考題
第4章 焊接
4.1 焊接基礎
4.1.1 焊接方法的分類
4.1.2 熔化焊(焊條電弧焊)
4.1.3 電弧焊焊接工藝簡介
4.1.4 其他焊接方法
4.1.5 焊接缺陷
4.2 實訓內容與操作
4.2.1 手弧焊的基本操作
4.2.2 鋼板的對接平焊
思考題
第5章 車削加工
5.1 車削加工基礎
5.1.1 車削加工概述
5.1.2 普通臥式車床的組成
5.1.3 車床主軸的轉速及進給量的調整
5.1.4 車床的傳動系統
5.1.5 車刀及工件的安裝
5.1.6 車削加工基本工藝
5.1.7 鏜削加工簡介
5.2 實訓內容與操作
5.2.1 螺栓桿的加工
5.2.2 螺栓的加工
5.2.3 錘頭的加工
思考題
第6章 刨削、銑削、磨削加工
6.1 刨削、銑削、磨削加工基礎
6.1.1 刨削加工基礎
6.1.2 銑削加工基礎
6.1.3 磨削加工基礎
6.2 實訓內容與操作
6.2.1 45車刀刀桿的刨削加工
6.2.2 六角螺栓頭部的銑削加工
思考題
第7章 鉗工加工
7.1 鉗工加工基礎
7.1.1 劃線
7.1.2 鋸削
7.1.3 銼削
7.1.4 鉆孔、擴孔和鉸孔
7.1.5 攻螺紋和套螺紋
7.1.6 刮削
7.1.7 裝配
7.2 實訓內容與操作
7.2.1 六角螺栓頭部的加工
7.2.2 錘頭的加工
思考題
第8章 數控加工
8.1 數控加工基礎
8.1.1 數控概述
8.1.2 數控編程
8.2 實訓內容與操作
8.2.1 數控車床實訓內容與操作
8.2.2 數控銑床實訓內容與操作
思考題
第9章 特種加工
9.1 特種加工基礎
9.1.1 特種加工分類
9.1.2 常用特種加工方法簡介
9.2 實訓內容與操作
9.2.1 電火花成形加工
9.2.2 電火花線切割加工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在大批量生產中,為了提高檢驗效率及減少精密量具的損耗,常采用光滑極限量規(簡稱量規)對零件的合格性進行檢驗。
檢驗孔及其他內尺寸時所使用的量規為塞規,檢驗軸及其他外尺寸時所使用的量規為卡規或環規,如圖1-8所示。量規一般需要有兩個測量面,其尺寸分別按被檢驗零件的最大實體尺寸(外尺寸的上極限尺寸、內尺寸的下極限尺寸)和最小實體尺寸(外尺寸的下極限尺寸、內尺寸的上極限尺寸)來制造。按最大實體尺寸制造的測量面稱為通規,按最小實體尺寸制造的測量面稱為止規。檢驗時,若通規能通過被檢驗零件、同時止規能被被檢驗零件止住(即通不過),則零件合格;任一條件不能滿足,零件即不合格。用量規檢驗零件非常方便,但只能檢驗工件是否合格,而不能測出實際尺寸。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量具的選用對測量結果有很大影響。所選量具的測量不確定度應與零件的尺寸公差相適應(一般為零件尺寸公差的l/3~1/10,公差較大時取1/10,公差較小時取1/3),以保證測量結果的可信賴程度,減小誤收及誤廢發生的概率。此外,所選量具的測量范圍也要與零件尺寸的大小相適應。測量大尺寸零件選用測量范圍大的量具,測量小尺寸零件選用測量范圍小的量具。
在使用量具的過程中,要養成精心維護和正確保養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