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蝕》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土壤侵蝕類型、土壤侵蝕過程及其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使用土壤侵蝕預測技術,構建土壤侵蝕模型和進行野外與室內 的土壤侵蝕研究,同時還對土壤保持規劃、常用的規劃工具和方法進行了敘述,并以案例形式介紹了農田、牧場、受干擾林地、建筑用地、礦山、垃圾填埋場等土地 利用類型的土壤侵蝕控制措施。 《土壤侵蝕》英文原著是美國T.J.托伊、G.R.福斯特和K.G.雷納博士編寫的Soil Erosion(John Wiley & So,2002)。該書無論是在編寫體例、還是在編寫內容等諸多方面,基本上與我國目前較多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 程教材《土壤侵蝕原理》(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2008)較為接近。因此,本譯著非常適合環境生態類及森林資源類等專業學生,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的 中、英文雙語教學使用,本書也可作為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土地利用、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等學科的教學、科學研究和生產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土壤侵蝕》是一本關于土壤侵蝕過程的教科書,它適用于綜合性大學或學院的學生和從事水土保持與土地復墾領域研究的工作者。從事土壤侵蝕的學生可以是來自 不同學科、不同的年級和具有一定野外工作經驗的學生。雖然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是具備較高水平的在校本科生、剛剛畢業的本科生和具有相當教育背景的其他人, 但是這些人必須真正要理解土壤侵蝕及其侵蝕過程。本書原著由美國T.J.托伊、G.R.福斯特和K.G.雷納博士著。
作者:(美國)托伊(Toy T.J.) (美國)G.R.福斯特 (美國)K.G.雷納 譯者:張洪江 程金花 李春平 王幸 校注:王海燕
序
編譯者的話
原著者致謝
前言
第1章 緒論
侵蝕的物理和經濟意義
侵蝕的社會影響
土壤保護和侵蝕控制
土壤侵蝕研究
侵蝕術語
小結
建議讀物
第2章 影響土壤侵蝕的主要因子
水力侵蝕
展望
小結
建議讀物
第3章 土壤侵蝕類型
水力侵蝕
風力侵蝕
風力和水力侵蝕之間的聯系
土壤的機械運動
小結
建議讀物
第4章 土壤侵蝕過程
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的基本概念
風力侵蝕
小結
建議讀物
第5章 土壤侵蝕預測技術
土壤侵蝕預測技術的基本原則
侵蝕模型數學方程式的組成要素
土壤侵蝕數學模型的類型
其他類型侵蝕模型
開發侵蝕模型步驟
靈敏度分析
小結
建議讀物
第6章 侵蝕測量
侵蝕測量的目的
侵蝕測量的類型
侵蝕測量措施
測量技術選擇
侵蝕測量的評估
小結
建議讀物
第7章 侵蝕與泥沙控制
侵蝕和泥沙控制的原則
水力侵蝕控制措施案例
水力侵蝕控制案例匯總
集中徑流侵蝕控制
風力侵蝕控制
小結
建議讀物
第8章 土地保護
公共保護項目
保護規劃
制定保護規劃的技術方法
控制侵蝕源區的侵蝕和泥沙的土壤保護規劃
政府部門制定的保護規劃
美國保護運動的經驗教訓
建議讀物
第9章 前景與展望
主要知識點
小結
附錄A 常用土壤術語
建議讀物
附錄B 常用水文學術語
建議讀物
附錄C 有關土壤侵蝕網站
參考文獻
除土壤的內在特性之外,土壤管理極大地影響著土壤可侵蝕度,正如前面所討論的,土壤管理中有機材料的存在是土壤管理影響可侵蝕度的途徑之一。機械性土壤干擾對土壤可侵蝕度、雨滴擊濺和地表徑流的侵蝕力都有影響。機械性土壤干擾能增加地表粗糙度、減緩地表徑流速度、降低它的侵蝕力。地表粗糙度能減少地表積水的形成,降低雨滴擊濺的侵蝕力,儲存當地沉積的泥沙。地表粗糙度還能產生能夠增強侵蝕抵抗力的土塊,從而降低土壤侵蝕,增加土壤入滲。
機械性土壤干擾也能增加土壤可侵蝕度。例如,連續耕作后播種條件下的土壤可侵蝕度是耕作后延遲幾年再進行播種的土壤可侵蝕度的兩倍,因為休息幾年后土壤得到了修復鞏固。機械性土壤干擾也能掩埋地表的植物材料,并將這些材料與地下的植物殘體相混合,從而極大地降低土壤侵蝕。形成于山脊處、能將地表徑流從沿坡下流的路徑引導人與山坡相垂直的路徑,這種措施被稱作等高措施(第7章)。這種重新導流降低了地表徑流的侵蝕能力以及由水流引起的土壤侵蝕。如果沿壟耕作的坡度足夠平緩,那么由于雨滴擊濺侵蝕在山脊側坡上形成的一些泥沙便可以在壟內沉積下來,這也能降低山坡上的泥沙產量。當高的山脊恰恰處于水平時,防止土壤侵蝕效果最好,因為這里的高強度降雨不會引起山脊上的土壤堆積。
將地埂槽溝建設在山坡上,可以減少坡面長度,從而控制由于地表徑流引起的土壤侵蝕。沿梯田之間的區域流動的徑流將由梯田中的槽溝收集,再被分流,這時它的速度幾乎不含侵蝕力。在梯田槽溝上還會產生沉積,使土地表面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得平緩,形成類似臺階的形狀。
地埂還可以作為牧場管理的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的在牧場上將樹和灌叢移走所形成的保護帶。大的保護帶或通道主要在兩個推土機輪子之間形成,推土機在地面上水平前行,將植被高出的部分割掉。這樣形成的灌叢可以與干草大致在一個等高線上。這些干草的功能與梯田一樣,可以截留地表徑流,將地表徑流導向山坡不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