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后漢附三國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光武中興到黨錮之禍,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從曹丕篡漢到司馬炎稱帝,精彩演繹近二百五十年后漢及三國興亡歷程。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列國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適讀人群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喜歡歷史、傳統文化的讀者。
讀中國歷史,先讀蔡東藩。
一部寫盡中國兩千多年風云變幻的通俗歷史巨著。
累計銷售千萬冊的國民歷史讀本。
毛澤東床畔常備的歷史書。
王學泰、謝璽璋、余世存、梅毅、杜君立鼎力推薦。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亦作東帆或東颿),浙江蕭山臨浦鎮人。近現代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5年至1926年,他耗十年之功,寫成歷史小說《歷朝通俗演義》,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1920年),鴻篇巨制,跨越古今。出版至今累計銷售千萬冊,不僅成為毛澤東的枕邊書,也受到顧頡剛等學者的贊譽,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 001
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后 挑外釁激怒外夷 007
第三回 盜賊如猬聚眾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謀逆 014
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復劉氏起兵 020
第五回 立漢裔淯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 027
第六回 害劉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尸 033
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 039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 046
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 053
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 059
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 065
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兇 張撻伐降王服罪 071
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 077
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 083
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 089
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095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 102
第十八回 借寇君潁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 108
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拼生 114
第二十回 廢郭后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 120
第二十一回 洛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 126
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于徙居美稷縣 132
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 138
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云臺為后避勛親 144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 150
第二十六回 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范式全交 156
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 162
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虜 御北寇耿恭拜泉 168
第二十九回 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 174
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 180
第三十一回 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 187
第三十二回 殺劉暢懼罪請師 系郅壽含冤畢命 193
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夸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 199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 206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 212
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 218
第三十七回 立繼嗣太后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 224
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 231
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范 拒羌虜增灶稱奇 237
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 243
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并揚威 249
第四十二回 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 255
第四十三回 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 262
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后 268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275
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 282
第四十七回 立沖人母后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 288
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295
第四十九回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301
第五十回 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云 308
第五十一回 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 315
第五十二回 導后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后 321
第五十三回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327
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范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 333
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 340
第五十六回 段颎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346
第五十七回 葬太后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353
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蠱君逞毒程璜架誣 360
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366
第六十回 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 372
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用計下堅城 379
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賢 385
第六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拼殺賊傅燮捐軀 391
第六十四回 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 397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403
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409
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 415
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422
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 428
第七十回 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 435
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441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傕郭汜兩交兵 447
第七十三回 御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軀 453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459
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癡情獵艷 466
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472
第七十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479
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485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491
第八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498
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505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 511
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云救主 517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523
第八十五回 續嘉偶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530
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537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后罹殃 543
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550
第八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云長殉義 556
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563
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570
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576
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583
第九十四回 木門道張郃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590
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596
第九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602
第九十七回 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609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毌丘儉失策致敗亡 615
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621
第一百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628
后漢大事記 636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
有漢一代,史家分作兩撅,號為前后漢,亦稱東西漢,這因為漢朝四百年來,中經王莽篡國,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漢,王莽以后,叫作后漢,且前漢建都陜西,故亦云西漢,后漢建都洛陽,洛陽在關陜東面,故亦云東漢。《前漢演義》由小子編成百回,自秦始皇起頭,至王莽篡國為止,早已出版,想看官當可閱畢。此編從《前漢演義》接入,始自王莽,結局三國。曾記陳壽《三國志》,謂后漢至獻帝而亡,當推曹魏為正統。司馬溫公沿襲壽說,也將正統予魏,獨朱子《綱目》,黜魏尊蜀,仍使劉先主接入漢統,后人多推為正論。咳!正統不正統,也沒有什么一定系緒,敗為寇,成為王,古今來大概皆然,何庸聚訟?一部廿四史從何說,便是此意。不過劉先主為漢景帝后裔,班班可考,雖與魏吳分足鼎峙,地方最小,只是就漢論漢,究竟是一脈相傳,必欲拘拘然辨別正統,與其尊魏,毋寧尊蜀。羅貫中嘗輯《三國演義》,名仍三國,實尊蜀漢,此書風行海內,幾乎家喻戶曉,大有掩蓋陳壽《三國志》的勢力。若論他內容事跡,半涉子虛,一般社會,能有幾個讀過正史?甚至正稗不分,誤把羅氏《三國演義》,當作《三國志》相看,是何魔力,攝人耳目。小子不敢訾議前人,但既編《后漢演義》,應該將三國附入在內。《前漢演義》附秦朝,《后漢演義》附三國,首尾相對,卻也是個無獨有偶的創格。可謂戛戛獨造。惟小子所編歷史演義,恰是取材正史,未嘗臆造附會;就使采及稗官,亦思折衷至當,看官幸勿誚我迂拘呢。
若要論及后漢的興亡,比前漢還要復雜:王莽篡國,禍由元后,外戚為害,一至于此。光武中興,懲前毖后,親攬大權,力防外戚預政。明帝猶有父風,國勢稱盛。章帝繼之,初政可觀,史家比諸前漢文景,不意后來寵任后族,復蹈前轍。和帝以降,國事日非,外立五帝,安帝懿帝質帝桓帝靈帝。臨朝六后,章帝后竇氏,和帝后鄧氏,安帝后閻氏,順帝后梁氏,桓帝后竇氏,靈帝后何
氏。婦人無識,貪攬國權,定策帷帟,委政父兄,嗣主積不能容,勢且孤立,反因是倒行逆施,委心閹豎。于是宦官迭起,與外戚
爭持國柄,外戚驕橫不慎,動輒為宦官所制,輾轉消長,宦官勢焰熏天,橫行無忌,比外戚為尤甚。正人君子,被戮殆盡,天變
起,人怨集,盜賊擾四方,不得已簡選重臣,出為州牧,內輕外重,尾大不掉。勢孤力弱的外戚,欲借外力為助,入清君側,結
果是外戚宦官,同歸于盡,國家大權,歸入州牧掌握。一州牧起,群州牧交逼而來,又釀成一番州牧紛爭的局面,或勝或敗,弱肉
強食,董卓曹操,先后逞兇,天子且不知命在何時,還有什么漢家命令?當時中原一帶,盡被曹氏并吞,惟東南有吳,西南有蜀,
力保偏壤,相持有年。曹丕篡漢,僅存益州一脈,不絕如縷,又復出了一個庸弱無能的呆阿斗,終落得面縛出降,赤精衰歇,都
隨鼎去,豈不可悲?豈不可嘆?慨乎言之!總計自光武至章帝,是君主專政的時代,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權的時代,
自桓帝至獻帝,是宦官橫行的時代;若獻帝一朝,變端百出,初為亂黨交訌時代,繼為方鎮紛爭時代,終為三國角逐時代,追溯
禍胎,實啟宮闈。母后無權,外戚宦官,何得專橫?外戚宦官無權,亂黨方鎮,何得騷擾?古人有言:“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這是至理名言,萬世不易呢。即如近數十年間之亂事,亦啟自清慈禧后一人,可謂古今同慨。
大綱既布,須敘正文。且說王莽毒死漢平帝,又廢孺子嬰,把一座漢室江山,平白地占據了去,自稱新朝,號為始建國元年。
佯與孺子嬰泣別,封他為定安公,改大鴻臚府為定安公第,設吏監守。所有乳母傭媼,不得與孺子嬰通語,一經乳食,便把他錮
置壁中。尊孝元皇后為新室文母,命孝平皇后為定安太后,一是姑母,一是女兒,所以仍得留居深宮。當下封拜功臣,先就金匱
策書,按名授爵。這金匱是梓潼人哀章,私造出來,持至高廟,欺弄王莽,見《前漢演義》末回。王莽視為受命的符瑞,就借此物
欺弄吏民。計金匱中所列新朝輔佐,共十一人,首列王舜、平晏、劉歆、哀章,莽號為四輔,令舜為太師安新公,晏為太傅就新公,歆為國師嘉新公,章為國將美新公。四輔以后,就是甄邯、王尋、王邑,莽又號為三公,令邯為大司馬承新公,尋為大司徒章新公,邑為大司空隆新公。尚有四人號為四將,甄豐為更始將軍,孫建為立國將軍,王興為衛將軍,王盛為前將軍。這一道新朝詔旨頒將出來,哀章是喜得如愿,買得一套朝衣朝冠,昂然詣闕,三跪九叩,謝恩就封。余如王舜、平晏、劉歆、甄邯、王尋、王邑、甄豐、孫建等八人,本是王莽爪牙,即日奉命受職。只有王興、王盛兩姓名,乃是哀章隨筆捏造,當然無人承認,好幾日沒有影響,哀章不敢直陳,只是背地竊笑。偏王莽遣人四訪,無論貧富貴賤,但教與金匱中姓氏相符,便命詣闕授官。事有湊巧,訪著一個城門令史,叫做王興,還有一個賣餅兒,叫做王盛,當即召他入朝,賜給衣冠,拜為將軍。這兩人憑空貴顯,還道身入夢境,仔細審視,確是無訛,無端富貴逼人來,也樂得拜爵登朝,享受榮華。天落饅頭狗造化。
莽又因漢家制度,未免狹小,特欲格外鋪張,自稱為黃帝虞舜后裔,尊黃帝為初祖,虞舜為始祖,凡姚、媯、陳、田、王五姓,皆為同宗,追尊陳胡公為陳胡王,田敬仲為田敬王,齊王建孫濟北王安為濟北愍王。其實齊王安本姓田氏,齊亡后尚沿稱王家,因以為姓。莽藉端附會,故由齊追及虞舜,由虞舜追及黃帝。硬要夸張。立祖廟五所,親廟四所,稱漢高祖廟為文祖廟,凡惠、景以下諸園寢,仍令薦祀。惟漢室諸侯王三十二人,貶爵為公,列侯一百八十一人,貶爵為子,所有剛卯金刀的舊例,不得再行。向來漢朝吏民,于每年正月卯日,制符為佩,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木,懸以革帶,一面有文字鐫著云:“正月剛卯”,謂可避一年疫氣。金刀乃是錢名,形如小刀,通行民間,莽以劉(劉)字左偏有卯有金,右偏從刀,故將剛卯金刀一律禁止,另鑄小錢通用,徑只六分,重約一銖。又欲仿行井田遺制,稱天下田曰王田,人民不得私相買賣。如一家不滿八口,田過一井,應將余田分給九族鄉黨。且不準私鬻奴婢,違令重罰,投御魑魅。后從國師劉歆奏議,遵照周制,立五均司市泉府等官。此外所有官職,多半改名,大約是不古不今的稱號,胡弄一番,換名不換人,有何益處?后世亦多蹈此轍。惟俸祿尚未酌定,往往有官無俸。后來又欲踵行封建,封了好幾千諸
侯,但用菁茅及四色土,作為班賞,并沒有指定采邑,但給月錢數千,使居都中。看官試想,這種制度,果可行不可行呢?
正在喜事紛更的時候,忽由徐鄉侯劉快,起兵討莽,進攻即墨,莽方擬遣將往御,那即墨已傳來捷報,劉快已經敗死了。原來快系漢膠東恭王授次子,恭王授系景帝五世孫。有兄名殷,嗣爵膠東王,莽降殷為扶崇公,殷未敢叛莽,獨快卻志在討逆,糾眾數千人,從徐鄉趨即墨城,意欲踞城西向。偏即墨城中的吏民,閉城拒守,快眾多系烏合,不能久持,漸漸潰散。守吏趁勢殺出,把快擊走,快竟竄死長廣間。殷聞弟快起兵,惶恐得很,緊闔城門,自系獄中,一面上書謝罪。莽既得捷報,只命快妻子連坐,赦殷勿問。越年為始建國二年,莽恐劉氏余波,仆而復起,索性將漢室諸侯王,一體削奪,廢為庶人。只有前魯王劉閔,中山王劉成都,廣陽王劉嘉,曾頌莽功德,侈陳符命,故仍得受封列侯。無恥之徒。嗣復由立國將軍孫建等奏言:“漢氏宗廟,不當復在長安,應與漢室一同罷廢。”莽欣然許可,惟言國師劉歆等三十二人,夙知天命,夾輔新朝,可存宗祀。歆女為皇子妃,使仍劉姓,余三十一人皆賜姓王氏,并改稱定安太后為黃皇室主,示與漢絕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