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溫病學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本書以溫病學家生平和歷史為綱,以各家臨證治療精華為目,綱目結合展開介紹。本書分十四章,章重在闡明明清時期溫病學發展概況、明清時期各學說流派的臨床指導意義及對中醫的貢獻。第二章到第十四章著重選取明清時期對溫病學具有重要貢獻,且是各溫病學派為代表性的十三個著名醫家為主要整理對象,分別闡述他們的生平和學術思想,對其名著精華部分進行選釋,對其診治經驗、代表方藥及驗案精粹部分進行選析,編寫重在臨床適用性,突出溫病學家在防治溫病及其他疾病方面的專長及獨到之見。
本書有助于讀者理清溫病學學術發展脈絡,繼承其精華,領悟其精髓,對臨床具有廣泛和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可供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人員參考使用。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人員參考使用。
本書選取明清時期對溫病學具有重要貢獻,且是各溫病學派代表性的13位醫家為主要整理對象,并融諸家之精華于一爐,有助于讀者理清溫病學學術發展脈絡,繼承其精華,領悟其精髓,而且對臨床具有廣泛和重要的指導意義
溫病學是中醫在漫長的歲月里,沿著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外感發熱性、流行性疾病作斗爭而得來的中醫寶庫中的瑰寶之一。至明清時期溫病學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溫病學盛行于大江南北,溫病學名家輩出,著述如林,形成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如瘟疫學派、溫熱學派和伏氣溫病學派等,使溫病學在病因、病機、診斷方法和辨證論治諸方面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其中影響較大者以葉桂、吳瑭、王士雄、薛生白等為代表。他們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并有傳世名著,標志著溫病學理論的形成,使溫病學發展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峰,是中醫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溫病大家的醫學實踐、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在中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篇章。溫病學的科學理論體系和臨證經驗,對外感熱病、傳染病及流行疾病防治,甚至內科雜病診治,成就卓著,千百年來為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中醫研究必須尊重中醫學自身特點,遵循中醫學自身的規律,充分繼承前輩的學術思想,扎根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
本書立足于“古為今用”的原則,以溫病學家生平和歷史為綱,以各家臨證精華為目,綱目結合,統觀全局,以推進溫病學術發展。全書分十四章節,章,重在闡述明清時期溫病學發展概況,明清時期各學說流派的臨床指導意義及對中醫的貢獻。第二至第十四章,著重選取明清時期對溫病學具有重要貢獻,且將各溫病學派中有代表性的13個著名醫家作為主要整理對象,分別闡述他們的生平和學術思想,對其名著精華部分進行選釋,對其診治經驗、代表方藥及驗案精粹部分進行選析。本書編寫重在臨床實用性,著力突出溫病學家在防治溫病方面的專長及獨到之見。又由于各溫病大家都博覽群書,擅學眾長,對其他臨床疾病研究也有重要貢獻,因此本書編寫又納入他們對其他疾病的臨證精華。本書系統、完整、有創見地論述了溫病學家的臨證精華。
本書力求融諸家精華于一爐,有助于讀者理清溫病學學術發展脈絡,繼承其精華,領悟其精髓,而且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本書適合中醫臨床、醫療和學習者閱讀。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之處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李鑫輝
2016年5月于湖南中醫藥大學
李鑫輝,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 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委員,首屆湖南省“225”工程醫學骨干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經典與臨床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明清時期溫病學發展概況 002
第二節 明清時期溫病學說流派概況及其臨床指導意義 004
第三節 明清溫病名家對中醫的貢獻 008
第二章 吳又可篇 011
第一節 生平傳略 012
第二節 學術思想 013
第三節 名著精華 017
第四節 診治精粹 019
第五節 名方精析 021
第六節 驗案精選 023
第三章 戴天章篇 025
第一節 生平傳略 026
第二節 學術思想 027
第三節 名著精華 028
第四節 診治精粹 032
第五節 名方精析 034
第六節 驗案精選 035
第四章 葉天士篇 041
第一節 生平傳略 042
第二節 學術思想 043
第三節 名著精華 046
第四節 診治精粹 048
第五節 名方精析 056
第六節 驗案精選 060
第五章 薛生白篇 064
第一節 生平傳略 065
第二節 學術思想 065
第三節 名著精華 068
第四節 診治精粹 071
第五節 名方精析 076
第六節 驗案精選 078
第六章 楊栗山篇 084
第一節 生平傳略 085
第二節 學術思想 085
第三節 名著精華 087
第四節 診治精粹 088
第五節 名方精析 090
第六節 驗案精選 092
第七章 余師愚篇 097
第一節 生平傳略 098
第二節 學術思想 098
第三節 名著精華 100
第四節 診治精粹 102
第五節 名方精析 106
第六節 驗案精選 107
第八章 俞根初篇 112
第一節 生平傳略 113
第二節 學術思想 114
第三節 名著精華 116
第四節 診治精粹 117
第五節 名方精析 123
第六節 驗案精選 131
第九章 吳鞠通篇 136
第一節 生平傳略 137
第二節 學術思想 139
第三節 名著精華 141
第四節 診治精粹 144
第五節 名方精析 151
第六節 驗案精選 156
第十章 劉松峰篇 160
第一節 生平傳略 161
第二節 學術思想 161
第三節 名著精華 164
第四節 診治精粹 167
第五節 名方精析 169
第六節 驗案精選 170
第十一章 吳坤安篇 173
第一節 生平傳略 174
第二節 學術思想 174
第三節 名著精華 177
第四節 診治精粹 179
第五節 名方精析 182
第六節 驗案精選 183
第十二章 王孟英篇 187
第一節 生平傳略 188
第二節 學術思想 189
第三節 名著精華 191
第四節 診治精粹 197
第五節 名方精析 199
第六節 驗案精選 201
第十三章 雷少逸篇 205
第一節 生平傳略 206
第二節 學術思想 206
第三節 名著精華 214
第四節 診治精粹 216
第五節 名方精析 218
第六節 驗案精選 221
第十四章 柳寶詒篇 224
第一節 生平傳略 225
第二節 學術思想 227
第三節 名著精華 229
第四節 診治精粹 232
第五節 名方精析 236
第六節 驗案精選 239